《2022年智能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智能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智能汽车市场开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应用和汽 车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智能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开展的重 要战略方向。开展智能汽车,有利于推动以汽车为载体的芯 片、软件、信息通讯、数据服务等产业的开展,加快汽车产业 转型升级,打造智能化、数字化未来出行,培育新的经济增 长点。智能汽车的开展也相应带动了各产业的融合,传统汽 车加快转型,电子信息、网络通讯、互联网科技等企业加速渗 透,汽车与相关产业展开全面融合,产业链也面临重构,价 值链不断延伸,产业边界不断扩宽且日趋模糊,呈现智能化、 网络化、平台化开展特征。另外,从应用功能开展来看,汽 车有望成为下
2、一代大范围普及的智能移动终端,兼有移动办公、 移动家居、娱乐休闲、数字消费、公共服务等功能,推动车 联网数据服务、共享出行等生产生活新模式加快开展,传统 车企、互联网科技巨头、造车新势力等纷纷入局,智能汽车将 成为新一轮产业布局的必争之地。1、汽车智能化座舱有望率先应用,域控制器将逐步量产book系统导入雷克萨斯车型,国内如好帮手、城际通等企业也陆续推出车联网产品。(2) 2013-2015年手机互联阶段, 由于此阶段前装车联网系统暂时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而智能 手机大范围普及,基于手机与车机互联的车联网方案逐步成 为主流,如2014年苹果发布的Carpaly、谷歌发布的Audriod Auto
3、, 2015年百度发布的Carlife; (3) 2015-2020年车端网 联阶段,由于车联网技术及生态的不断完善、跨界融合趋势 不断,基于内嵌车载终端互联的前装车联网方案迅速开展,如 上汽与阿里合作,搭载斑马智行YunOS操作系统的荣威RX5 迅速获得市场亲睐;(4) 2020年及以后即5G车联网阶段, 随着5G商用逐步落地,有望实现V2X及自动驾驶场景化应 用,最终完成构建智慧交通终极场景。步入5G车联网开展阶段,相关车载设备制造商将率先受 益。自5G逐步商用以来,车联网将由现阶段的车载移动互联 阶段向5G车联网阶段开展,其最大的特点是实现C-V2X互 联,应用场景可分为平安类和效率类,
4、平安类应用与车辆行驶 平安及道路通行平安有关,作用是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效率 类应用主要是通过C-V2X互联,实现车辆道路基础设施智能 协同,用于缓解交通拥堵、降低车辆排放等。车联网的快速发 展,最先受益的是车载设备制造商与软件开发商等,主要是 OBD、T-BOX、车载系统软件开发商等。根据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平安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规定, 从2022年1月1日期起,“乘用车应配备能记录碰撞等特定事 件发生时的车辆行驶速度、制动状态等数据信息的事件数据 记录系统(EDR);假设配备了符合标准规定的车载视频行驶 记录装置,应视为满足要求。”政策法规的实施,也有望促进 EDR等
5、设备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总体来看,随着汽车智能化、 网联化的开展,车联网设备制造商及软件开发商等也同样存 在较大的开展机遇。智能座舱先行应用,打造汽车科技差异化核心竞争力。除外观外,汽车座舱电子产品成为消费者对汽车产品功能配 置最直观的消费体验,随着智能汽车的开展,传统机械座舱 向智能座舱升级趋势明显。汽车智能座舱产品主要由中控平台、 全液晶仪表、抬头显示系统、后座娱乐屏、智能音响、车联 网模块、流媒体后视镜及远程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的一整套 系统,同时可以实现语音控制、手势操作等智能化交互方式, 未来有望将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其中。从消费者 角度而言,由于汽车驾驶座舱是消费者与车辆之间
6、信息交互 的直接载体,其产品配置科技感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 驾驶体验。在当前智能驾驶、车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不断 渗透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座舱电子的智能化诉求明显提升。 从车企角度而言,电动车造车门槛降低,汽车产品同质化愈 发严重,各大车企之间硬技术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而汽车座舱 作为继外观、内饰之后,能够让消费者直接感受汽车产品差 异化的重要领域。智能座舱相对高度自动驾驶而言有望先行 应用,各大车企也将智能座舱作为汽车科技的差异化核心竞 争力,对其重视度明显提升,智能座舱也有望成为车企推出具 有明显竞争力车型的重要卖点。大屏、多屏互动及液晶仪表应用趋势显著,智能座舱量 价有望提升。智能座舱
7、的开展,更多的是能给用户带来全新的驾驶体验,而屏幕作为用户信息呈现、内容展示的重要载 体,其特点将对接消费者的感受。可以看到,随着汽车行业智 能化开展,传统的仪表盘、车载娱乐信息系统等将面临着升 级和集成,车内的屏幕应用越来越多,且大屏化概念越来越 深入,并可通过多屏互动增强后排乘客的娱乐性,主流品牌包 括特斯拉、BBA、群众、丰田及新造车势力蔚来、小鹏、理 想等均采用中控大屏及数个屏幕,如2021年初奔驰车型EQS 搭载第三代车机MBUX Hyperscreen,包括12.3英寸仪表屏、 17.7英寸中控屏、12.3英寸副驾驶屏、2个11.6英寸后排娱乐 屏以及后排中央扶手车控屏等6大屏,可
8、实现多屏、跨屏交 互。从渗透率角度来看,根据IHS数据,2020年国内智能座 舱渗透率为48.8%,预计到2025年渗透率有望到达75%,呈 现快速增长趋势。而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座舱产品中 除中控屏渗透率较高到达80%以外,其他产品渗透率均仍偏 低,其中液晶仪表约30%, HUD及流媒体后视镜缺乏10%, 而中控智能网联化程度不高,具备GPS导航功能的渗透率为 42%,因此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提升,智能座舱依然有较大的 提升空间。从价值量方面来看,传统的汽车座舱主要包括机械 仪表盘、带导航、音乐播放、车体控制等基础功能的车载信 息娱乐中控系统,整体配套价格在2,000元左右,而智能座舱 提供
9、除了提供基础的车载娱乐、信息等功能外,能够提供大屏多屏的数字信息显示,触控、语音、手势等多种人机交互控 制,丰富多彩的导航、监控、远程控制等车联网功能,典型 的配套价格有望升级到7,000-15,000元左右,较传统的座舱 产品配套均价具有4-6倍的提升空间。总体上,随着汽车数字 化、智能化开展,智能座舱成为国内汽车为数不多的高增长 领域,根据ICVTank数据,预计2019-2025年国内智能座舱 行业年复合增速高达15%,至2025年行业规模到达1,000亿元 以上。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亿元)图: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汽车电子架构升级,座舱域控制有望逐步量产。伴随汽 车智能化开展,汽车电子
10、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转变趋 势明显,传统汽的分布式架构中车辆各功能由不同的ECU控 制,一辆车的系统往往由几十个甚至上百个ECU组成,存在 算法算力缺乏、通讯速度带宽缺乏、OTA在线升级不便、可 控性不强等缺陷,不能满足当前汽车开展的需求,但随着汽 车芯片功能的不断进化,汽车架构已经向更少的ECU、更集 中的“基于域的系统”演进。根据罗兰贝格分析,汽车电子电 气架构(EEA)正在经历从分布式架构(Distributed),到基于域 的集中式架构(DCU based centralized),再到基于域融 合的带 状架构(DCU fusion basedzonal)的开展历程,如现阶段座舱可
11、 实现“一芯多屏”控制,未来通过座舱域控制器实现“车载信息 娱乐系统+全液晶仪表+电子后视镜+HUD抬头显示系统+ 车联网系统+ADAS”各种功能融合。但受制于主控芯片性能 及本钱因素,短期内自动驾驶高性能芯片和智能座舱主控芯片 将分别演进,其中根据座舱应用场景和芯片性能标准,消费电 子级芯片可满足座舱现有场景需求,消费电子芯片玩家可以 利用规模优势实现低本钱的座舱域控制器开发,座舱域控制器 将逐步量产。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逐渐成熟,未来自动驾驶高性能芯片将与座舱主控芯片进一步向中央计算芯片 融合开展。2、ADAS装配率持续提升,高度自动驾驶有望量产ADAS装配率大幅提升,L4级别自动驾驶
12、有望于2025年 量产。根据工信部发布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主 要依据在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中的角色分配以及有无设计运行 条件限制等,将驾驶自动化分成0-5级,目前国内智能汽车的 开展主要是以L1-L2为主的辅助驾驶(ADAS)阶段,根据高 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1年上半年,国内新车ADAS搭 载上险量为381.6万辆,同比增长41.0%,前装ADAS装配率 约38.1%,其中L2级ADAS新车搭载上险量约154.6万辆, 同比增长86.2%,装配率约15.4%,相比上年同期增长约4.3 个百分点,而受政策法规限制,L3级AD极少,国内自主品 牌中主要是以小鹏、蔚来、理想、极狐为代表的新
13、势力的示 范演示,而根据自主品牌最新发布的五年计划,2025年国内 或将迎来L4级自动驾驶车型的量产。ADAS多种传感器融合应用,激光雷达初露锋芒。自动 驾驶由感知、决策、执行三局部组成,对于感知层面,一般 的L1-L2辅助驾驶阶段,以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 达等,L3及以上开始使用大量使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 且对摄像头的需求量相应增多。由于不同传感器优缺点各一,如摄像头技术成熟、本钱较低、视觉成像识别较好,但容易 受到光照因素的干扰及作用距离有限,激光雷达作用距离远、 测距精度高、响应快,但本钱昂贵、易受恶劣天气的影响。 目前多种传感器融合应用是主流共识,但在高阶自动驾驶技 术应
14、用商,除特斯拉坚持使用视觉为主的自动驾驶方案外, 大局部厂商基本会采用以激光雷达为主的路线,我们不难发现 今年以来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开始大幅增加,国内如蔚来 ET7、小鹏P5、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WEI摩卡、智已 L7等,主要原因在于激光雷达的本钱大幅下降至车企可以接 受的程度,2006年Velodyne推出VLP-16时其价格高达10万 人民币,更高线数的HDL-64E甚至接近80万人民币,2018 年Ouster将64线激光雷达OS-1降至低于8万人民币,而速 腾聚创在2020年1月公布了 MEMS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 M1的售价为1898美元,由于激光雷达具备高分辨率、稳定
15、 及可采集三维数据的特点,预计随着高度自动驾驶汽车的开展, 激光雷达将有望爆发增长。毫米波雷达方面,12月工信部印 发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根据规定“76-79GHZ 频段用于汽车雷达,主要使用场景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防撞、 盲点探测、变道辅助、泊车辅助、后方车辆示警、行人探测等, 除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另有规定外,该频段不能用于其他类 型陆基雷达,也不能用于在航空器(含无人机、气球、飞艇等)上装载使用的雷达二毫米波雷达作为智能汽车必不可少的传 感器之一,且相对激光雷达本钱更低,随着智能汽车的开展, 其应用将大幅增加。随着ADAS普及,汽车ADAS传感器市场成长空间较大。 我们合理假设:1
16、)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对摄像头、毫米波 雷达、激光雷达等单车安装量需求有所不同,摄像头按每辆 车平均4-8个、超声波雷达4-8个、毫米波雷达3-5个、激光 雷达1个,且随着年份增加而增加;2)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 带来视觉领域传感器渗透率逐步提升,摄像头渗透率2020年 到达30%、2025年到达70%,超声波雷达渗透率2020年、 2024年渗透率分 别为35%、70%,毫米波雷达渗透率2020年、 2024年分别到达12%、30%,激光雷达渗透率2020年、2024 年分别达至I 0.5%、15%,高精度地图渗透率2020年、2024年 分别到达0.2%、12%; 3)随着技术的进步及规模的
17、增加,传 感器单个价格逐年下降。按此预测2020年国内ADAS传感器 及高精度地图市场空间总计有望到达270多亿元,2025年有 望到达1000多亿元,年复合增速约31%,其中视觉传感器是 ADAS传感器领域中应用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2025年有望 到达372亿元,年复合增速约21%,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 达、激光雷达及高精度地图2025年市场规模分别有望到达91亿元、156亿元、306亿元和112亿元,年复合增速分别约为10%、34%、59%和 98%。国内乘用车ADAS传感器市场规模预测(亿元)图:国内乘用车ADAS传感器市场规模预测3、5G促进C-V2X应用,车联网有望实现快速开展智能驾驶主要是解决车辆内部的智能化程度,依靠汽车 自主决策解放驾驶员双手,而车联网主要是基于无线通讯构 建V2X (车与车、车与人、车与基础设施、车与云)的互联 互通,弥补单车智能的缺乏,实现智能交通的协同控制,高度 自动驾驶离不开车联网的辅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 L4/L5级的自动驾驶。从国内车联网开展历程来看,可分为四 个阶段:(1) 2009-2013年起步阶段,主要是以后装为主提 供车载导航、远程通话、道路援助等服务,国外品牌如 Onstar与中国电信合作开始进入国内车联网市场,丰田G-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