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当前科普工作的文化转型.docx
《【讲义文稿】当前科普工作的文化转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当前科普工作的文化转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讲义文稿】当前科普工作的文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 新开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 要的位置。”2002年6月29日,我国公布实施中华 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 “有法可依”。其公布实施20年来,科学普及已融入社 会运行的各个方面,科普已逐渐从对知识、技能的普 及转向精神、文化的培育,需要对科普工作重新进行 界定,构建新的科普工作机制。科普事业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社会背景,不同时期科 学与公众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此,科普的内涵与 任务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科普的理念、内容、媒介 也在不断地转变。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深入日常生活, 重塑着
2、社会运行的节奏和文化,我国科普事业正发生 着深刻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文化事业非常落后,我 国民众尤其广大农民,基本是生活在传统知识体系中, 基本不知何为科学。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科普事业的 主要任务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关注科学的实 用性,培育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态度。科普的媒介主要工作,更加关注并充分利用社会中的科学现象,促进 科学与社会、公众生活的融合。新格局下推动科普工作,应着意打造科学文化生活 空间。科学文化生活空间包括三个维度。一是生活和 生产技能的培育。科普要帮助公众适应现代社会的生 活,提供凸显民生服务、充满人文关怀和用户视角的 科普产品与服务,关注日常生活场景。一方面
3、,要用 科技服务百姓生活。就像疫情期间,广泛宣传带口罩、 勤洗手一样,不仅仅引导公众行为上的改变,还要进 一步追求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将科技知识转 化为常识,融入到生活。另一方面,要关注科学的符 号价值。科普引领时尚生活,不仅仅是简单地向公众 传输一些科学知识、方法等,而是意在培育一种生活 观念和生活审美。生活中的科学技术,不仅仅具有实 用价值,而且作为生活得以展开的基础要素塑造着文 化,影响着公众对日常生活的价值判断和对世界的感 知,使科学成为生活审美的重要因素。二是在民生服务中融入科普。科普资源和服务下 沉,是我国科普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如何提升科普 的实效性,提高公众的获得感,将科
4、普有机融入民生 服务是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打造文明、清洁、美 丽、便利的社区生活环境方面,科普可以通过各种形 式有机融入。科普融入民生服务,不能仅仅理解为在 社区搞些科普讲座、开展一些科普活动、做一些科普 展板等,应真正把科普融入日常民生服务中,要强调 日常性,而不是仪式性。注重利用科普的多种形式, 不是只有科学知识的传授才是科普,推动公众建立科 学合理的生活方式、理性和谐的思维习惯、保持平和 的心态、塑造沟通的良好环境、促进生活环境的整洁、 提升社区文明程度,都属于科普工作的范围,不应把 科普独立于其他民生服务,而应融于一体。要充分利 用好基层有关施和场所,比方,社区文化生活服务 设施、街
5、区特色阅读空间等基层科普设施。老百姓不 会经常去大的博物馆、科技馆等,而社区及周边是其 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基于百姓生活空间,增添 实用的科普元素,应成为加强当前科普工作的重要抓 手。另外,在街区、人员密集的商业区中,适当增加 科学美的元素,打造科学美的景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比方,城市的广场、商场、公园等,都可成为展示科 学美的重要场所;现代农村的田园风光,也是人与自 然、科学与人文、生态与开展之间的和谐统一,富含 科学美的元素。三是加强科学文化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包括大型 高品质的科学文化设施,以及科学主题的各类群众传 媒作品,如高品质科普图书、影视作品、短视频等。 在此尤其要强调的是
6、,在读图时代,视觉化是科普最 主要的开展路线。当然,科普视觉作品的生命力依然 在于品质,并且,不仅仅是谈科学,要有人文属性和 文化品味。就现状来看,我国还比拟缺乏高品质的科 学人文作品,宣传科学文化的影视节目、公益广告、 宣传画、短视频等值得大力开发。用视觉产品来展示 科学和科学家精神、培育科学文化,是重要的开展趋 势。科普是科学与社会的重要联结渠道。科普的内涵、 功能、方式、媒介等,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 深刻变化。当前,我们应深入反思科普实践中存在的 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科学与社会关系背景中, 科普理念、模式的调整问题,科普行政的策略调整问 题。以往的科普,强调科学技术的实用与经济
7、功能, 重视知识对生产或生活的改造,而忽视了生活本身。 过于强调格式化的科普空间,科普是比拟独立的现象。 目前,科学已越来越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科学已成 为当代日常生活得以展开的基础。在这种社会文化背 景中,社会化、泛在化、日常化、消费化是科普的未 来开展方向,是科普工作的基本生态。公众在日常生 活实践中对科学技术的感知和认识,已成为新时代科 普的重要路径。科普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而是 融知识、技术、人文、生活审美、精神等为一体的聚 合体,科普的文化属性愈发突显。【注释】何薇、张超、任磊、黄乐乐:中国公民的科学 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 素质抽样调查报告,科普研究,20
8、21年第2 期。尚甲、李思琪、张凡:调查报告:当前公众对 我国科普生态的认知与评价,国家治理,2021 年第Z5期。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英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 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是各类活动以及科普展览、图书、期刊等。科普的边 界较为清晰,科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较强,具有较强 的指向性。随着社会的开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在日常 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公众对科学的新奇感以 及对科学技术的认知维度等,都发生了变化,除了科 学技术的实用价值之外,公众也逐渐从更加丰富的视 角来看科学技术,从科学与社会的视角感知一些问题,
9、从科学技术与生活方式、经济开展、社会治理、生态 环境等诸多角度来思考问题,甚至对科技伦理问题也 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在科学与公众新的关系中,以知 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科普空间正在不断 缩小,而新的科普空间正在翻开,而这个科普空间, 就是日常生活空间,就是科学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科普正更多地从对知识、技能的普及 串事向文化的培育,从而实现科普的文化转型,走向科 学文化建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强调突出科学精神引领。当前 科普的媒介呈现新特点,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 查显示,互联网已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首选渠道。 调查发现超六成的公众认为接受科普的动因是
10、“科 学内容随处可见,耳濡目染”(60.7%)。通过移动社 交媒体(微信、微博、抖音)了解科技知识成为公众 的首选,占比到达86.2%;其次为移动资讯平台(今 日头条、新闻客户端),占比为65.4%。这一系列 变化,已显示出科普的日常化、生活化转型,科学精 神及科学文化建设愈发重要。科普,其实就是推进科学融入社会中,在人类社会 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中融入科学知识、技术、 精神,培养公众认知世界的一种新的方法,培育一种 新的世界观和新的生活方式。其实,这就是一种文化 的改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到精神层面,科 普正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功能。通常认为,科普就是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科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讲义文稿 讲义 文稿 当前 科普 工作 文化 转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