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全册古诗词解读汇总.docx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全册古诗词解读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全册古诗词解读汇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语文四上全册古诗词解读汇总暮江吟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作者简介王维(701年一761年,一说699年一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 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 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 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鹿柴(zhdi):王维在辆川别业
2、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磐”,用树木围成的栅栏。但:只。返景(ying): 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复:又。译文幽静的山谷 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 暗处的青苔上。古诗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 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 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 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 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那么侧重 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
3、在诗人的感觉中 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 了。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拟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 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 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 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 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 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 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 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注释欲
4、:将要。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君:你。征战:打仗。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 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古诗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 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 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 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
5、猜想,众 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 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 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 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儿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 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 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哀”。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 字。后来更有用消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
6、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 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幌储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 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 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 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 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儿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
7、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 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 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 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 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 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 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 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
8、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08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 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 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 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 存不多,局部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 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注释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
9、原国殛:“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 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译文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古诗赏析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 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 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 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诗的后两句“至今
10、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 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 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 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 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 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 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 当时确有振聋发巨贵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 河山,苟且偷生。因
11、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 行径,正气凛然。09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嘿,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简介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脩(今河北景县)人,后迁 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 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 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 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 的发奋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注释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
12、排行第一,故称“董大”。明昏暗。君:指的是董大。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忧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古诗赏析这首诗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胸襟开阔,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 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嚏,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 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 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假设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 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
13、至此,儿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 知己不能为之甘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 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那么不能见下文转折之 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响亮 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 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 出。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 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
14、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 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 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 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 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 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 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 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 幽暗所构成的强烈比照,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
15、“返景”, 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 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 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局部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 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 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 那么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 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 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 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 息和夜的安恬;而
16、鹿柴那么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 枯寂。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表达出诗、画、乐的结合。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 幽喑,那么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 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 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 会分不开。02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 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
17、实主义诗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 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 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注释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 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 霞。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 历九月初三的时候。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 弯如弓。译文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 一半艳红
18、。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 弯弓。古诗赏析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 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 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 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 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 小的波纹。受光多的局部,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 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 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 寓在景物描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四年级 语文 古诗词 解读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