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反思.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反思.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教完之后,待我再去查看资料时,再看丁教授的论证,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1 .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 目标,是儒家的入世态度。而丁教授所讲的“格物致知”那么是在科学范畴,是显微镜下的 科学世界,两个范畴的理论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厚此薄彼呢?我庆幸自己上课时没有照本 宣科,不然可能就会误导学生了。2 .丁教授还举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认为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他认 为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的生长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 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而不应该袖手旁观。但我想,这是哲学家和科学家探讨世界的不同
2、角 度,他们的着重点不一样,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不相同,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拟呢?孤陋寡 闻假设我,也知道郑板桥就创作了许多竹诗竹画,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 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一首借物咏志诗,在中国文人 的眼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以我看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会到达“物中 有我,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才有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的诗句。科学给 人类社会带来进步,哲学文学给人类带来思想和生命的色彩,孰优孰劣真的不能妄下断 语。3 .最后,丁教授还把中国学生的高分低能归咎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归咎于中国的文化 背景,可能有些道理吧,但我想最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 年级 下册 初中语文 14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