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案 (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docx
《《春望》教案 (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望》教案 (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春望教案1 .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 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一一凤翔 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2 .整体感知: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残破,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满目凄然。明为写景,实为抒情。为写景,实为抒情。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却“山河在”,出人意料;“城 春”却“草木深”,先后相悖。“感时花
2、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般解释是,因感伤时事看到化也流泪,因 痛恨离别听到鸟叫心惊。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 鸟也惊心。两说虽那么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那么触景生情,一那么移情于物。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 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那么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 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 自然地过渡到后半局部一一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 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搔 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 息衰老,那么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关于表现手法:A.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表达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板书设计:春望忧国思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望 春望教案 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教案 20 部编人教版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2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