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着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报告.docx
《肝着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着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肝着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肝胆病科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肝着(慢性乙型病 毒性肝炎)患者118人。进入住院临床路径的病例共42例,入组率 35. 6%,完成路径42例,完成率100%。平均住院日22. 23天。治疗 有效42例,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费用7618元,单病种日均费 用339. 3元,治疗费用比例12.63%,药物费用比例23. 81%,中药费 用占药物费用比例92. 21%,检查费用比例31. 35%O较去年相比,纳入路径人数明显增加,平均住院费用有所提高, 究其主要原因,2017年医院加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应用力度,特色疗 法使
2、用率提高、费用也相应提高。药占比、平均住院日有所下降。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或免煎剂、口服中成药、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穴位外敷、耳穴压豆等。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42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 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0. 48%,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73.81%,特色疗法使用率95. 24%,辨证施治率100%。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 剂38例(90. 4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5例(35.71%),静脉滴注 中药注射液10例(23.81%),中药穴位外敷治疗35例(83.3
3、3%),耳 穴压豆治疗40例(95.24%),内科基础治疗42例(100%),其他疗法 18 例(42.86%)。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 浊音界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脾浊音区位于左腋中线第9T1 肋间,肝区叩击痛阴性,莫非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 浮肿。肝功示 TBIL 22. 1 umol/L、DBIL 6.5 umol/L、 IBIL 15.6 umol/L、ALT 41 U/L. AST 33 U/L. GGT 88 U/Lo案例3:闫厚武,男,51岁。因“右胁隐痛、乏力半月”于 2017-06-10,08:10以“慢乙肝”由门诊收住
4、入院。有乙肝病毒携带 史32年,脂肪肝病史8年,肝功异常9天。入院情况:患者体力差, 时感右胁隐痛,纳眠可,小便色黄,大便调,。舌质暗红,苔黄腻, 脉弦滑。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颈胸前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肝 掌(+ )。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 下未及,肝浊音界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脾浊音区位于左腋 中线第9T1肋间,肝区叩击痛( + ),莫非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 性。双下肢无浮肿。超声:脂肪肝、肝左叶囊肿、前列腺增生伴强回 声灶、甲状腺右侧叶多发结节;肝功示TBIL 50. 20 umol/L. DBIL 20.00 umol/L、IBIL 30.2 u
5、mol/L、ALT 403 U/L、 AST 456 U/L、GGT 477 U/Lo尿常规:胆红素+、尿胆原+。甲丙 戊肝均阴性;乙肝五项示HBsAg 5628 C0I, HBeAg 256.2 C0I, HBcAb 0.01 COIo入院诊断:中医诊断:肝着(湿热蕴结)西医诊 断: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脂肪肝。诊疗经过:入院后给予完善 相关检查,肝功示 TBIL 50.2 umol/L. DBIL 23.9 umol/L. IBIL 26.3 umol/L、 ALT 292 U/L、 AST 202 U/L 、 GGT 434 U/L、RTBA 48.4 umol/L。HBV-DNA
6、1.61e+7 IU/mlo 上腹部CT:肝门及腹膜后多发软组织结节,肿大淋巴结?建议MRI进一步检查;肝脏小囊肿。上腹部MRI:符合慢性肝病,肝脏小囊肿; 腹腔及腹膜后多个小淋巴结MR表现。治疗以保肝、降酶、调节肝脏 代谢为主。患者拒绝抗病毒治疗。中医治以清热利湿。穴位中药外敷 以清热解毒、健脾疏肝。耳穴压豆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出院情况: 患者体力增加,无右胁隐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黄腻, 脉弦滑。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胸前可见 毛细血管扩张,肝掌(+ )。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平软,未见腹壁 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浊音界上界位于 右
7、锁骨中线第6肋间,脾浊音区位于左腋中线第9-11肋间,肝区叩 击痛阴性,莫非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肝功示 TBIL 25. 5 umol/L, DBIL 12.3 umol/L、IBIL 13.2 umol/L. ALT 85 U/L.AST 49 U/L、GGT 196 U/L.RTBA 32.2 umol/L。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出院时间(3)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肝功能改善38例。案例1:王才,男,47岁。因“反复右胁隐痛20月,加重伴乏 力、恶心1周”于2017-12-09, 10:44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由 门诊收住入院。入院情况:患者时感右
8、胁隐痛不适,乏力,偶恶心、 无呕吐,纳眠可,小便色黄,大便调,偶咳嗽、咳白色粘痰。舌质暗 红,苔黄腻,脉弦滑。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 肝掌( + )o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明显异 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肝浊音界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 脾浊音区位于左腋中线第9Tl肋间,肝区叩击痛( + ),莫非氏征阴 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肝功示 ALT 239 U/L、AST 140 U/L、总蛋白 59.5g/L;入院诊断:中 医诊断:肝着(湿热蕴结)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经 过:入院后给予完善相关检查,超声:肝脏弥
9、漫性病变,肝内多发结 节,肝内小囊肿,胆囊继发性改变,胆囊底部壁明显增厚,考虑腺肌 症。乙肝五项示 HBsAg 250 IU/ml , HBeAb 0. 01 S/CO , HBcAb 10.40 S/COo HBV-DNA 2.67e+5 copies/mlo 肝纤维化四 项示HA 207. 55 ug/Lo HBV基因分型C型。静滴异甘草酸镁、维生 素c以保肝、降酶、调节肝脏代谢。口服联苯双酯滴丸、甘草酸二铁 肠溶胶囊保肝降酶。口服六味五灵片以化瘀解毒。中医治以清利湿热。 中药外敷以清热解毒、健脾疏肝。耳穴压豆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出 院情况:患者无右胁痛,体力可,无恶心呕吐,纳眠可,二便调
10、,偶 咳嗽、咳白色粘痰。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慢性肝病面 容,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肝掌(+ )。双肺呼吸音低,未闻 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明显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肝 浊音界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脾浊音区位于左腋中线第9T1 肋间,肝区叩击痛阴性,莫非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 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肝功示TBIL 19. 8 umol/L. ALT 59 U/L、 AST 50 U/L、ALB 39.3 g/L、GLB 20.8 g/Lo案例2:于新坤,男,28岁。因反复右胁胀痛、乏力4年,加重1月”于2017-10-26, 11:03以“慢性乙型病
11、毒性肝炎”由门诊收 住入院。入院情况:患者体力差,时感右胁胀痛,偶反酸,食纳可, 夜眠可,小便色黄,大便调,偶头痛、无头晕、可自行缓解。舌质暗 红,苔黄腻,脉弦滑。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 结无肿大,颈胸前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肝掌(+)0心肺听诊无明显异 常。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 及,肝浊音界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脾浊音区位于左腋中线 第9T1肋间,肝区叩击痛( + ),莫非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 双下肢无浮肿。入院诊断:中医诊断:肝着(湿热蕴结)西医诊断: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经过:入院后给 予完善相关检
12、查,乙肝五项示HBsAg 250 IU/ml , HBeAg 6.79 S/CO , HBcAb 9. 19 S/CO 。肝 功 示 TBIL 16.4 umol/L.ALT 99 U/L.AST 59 U/L、GGT 151 U/Lo 肾功:同型半胱氨酸 41. 2umol/L ,尿酸 515. 6umol/L o HBV-DNA 4. 21e+l IU/mlo CT:上腹部平扫加增强未见明显异常。 口服阿德福韦酯胶囊、甘草酸二铁肠溶胶囊,静滴多烯磷脂酰胆碱、 异甘草酸镁、维生素c以抗病毒、保肝、调节肝脏代谢。中医治以清 热利湿。穴位中药外敷以清热解毒、健脾疏肝。耳穴压豆以疏肝利胆、 健脾和
13、胃。低频治疗+肝区磁疗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口服葛根虎 杖护肝丸以解酒毒化瘀滞,健脾护肝。中药足浴疏肝健脾安神。出院 情况:患者体力可,无右胁胀痛,无反酸,纳眠可,二便调,无头痛、 头晕。舌质暗红,苔黄,脉弦滑。查体: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 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胸前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肝掌(+ )。 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及反 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浊音界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脾浊 音区位于左腋中线第9-11肋间,肝区叩击痛阴性,莫非氏征阴性, 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肝功示ALT 39 U/L、 AST 27 U/L、GGT 69 U/L
14、、RTBA 16.2 umol/L。尿酸: 410.3 umol/Lo案例3:战光业,男,18岁。因“反复右胁胀痛、乏力3年, 加重1天”于2017-01-12, 09:00以“慢乙肝”由门诊收住入院。入 院情况:患者体力差,时感右胁胀痛,食纳可,口干,夜眠可,小便 色黄,大便调。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颈胸前可见毛细 血管扩张,肝掌(+ )。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 曲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浊音界上界位于右锁 骨中线第6肋间,脾浊音区位于左腋中线第9-11肋间,肝区叩击痛 阴性,莫非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肝功示 TBIL 17.8
15、umol/L.ALT 587 U/L.AST 138 U/L.GGT 66 U/L; 乙肝五项示 HBsAg 250 lU/ml , HBeAg 291.85 S/CO , HBcAb 7. 70 S/CO;超声:脾稍长,肝胆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肝着(湿热蕴结)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 经过:入院后给予完善相关检查,血脂示CHOL 6. 83 mmol/L. RLDL 5.03 mmol/L 。 肾功示 URIC 472.9 umol/L 。 HBV-DNA 2. 44e+6 IU/mlo治疗予保肝、降酶、调节肝脏代谢等为 主。中医治以清热利湿,方选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
16、丹加减。予穴位中 药外敷以清热解毒、健脾疏肝。予耳穴压豆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出院情况:患者体力可,无右胁胀痛,纳可,无口干,夜眠可,二便 调,舌质暗红,苔黄,脉弦滑。查体:颈胸前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肝 掌(+ )。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浊音界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中医药的作用分析间,脾浊音区位于左腋中线第9-11肋间,肝区叩击痛阴性,莫非氏 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肝功示TBIL 8.5 umol/L. DBIL 2. 7 umol/L、 IBIL5.8 umol/L、 ALT 37 U/L、 AST 20 U/L
17、o血脂、肾功均正常。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出院时间病例基本信息表U!(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难点分析目前一致认为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慢性丙肝治疗的关键,病 毒的长期抑制乃至根除能有效地防治肝炎的复发,降低肝硬化、肝衰 竭、肝癌的发生率。但很多肝病患者即使肝功稳定,B超仍出现进展, 并且可伴发多种病症,如乏力、胁痛、纳差等,此时发挥中医辨证论 治的特色以及中医药传统疗法的作用,可有效减轻病症以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并对防治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持续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此 为西医治疗不可取代之优势。(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 论治,改
18、善了临床病症、体征,改善了实验室检查,减缓慢性肝病向 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展,改善预后,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如下:1 .中医治养结合综合调治方法经过临床应用观察,可使76. 92%患者增强体力、74. 36%患者胁痛消失;74. 36%患者尿黄恢复正常。ALT、AST、胆红素等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善乃至复常达100%。2 .辨证用药解决了停药后ALT、AST反弹的问题。稳定肝功对于有效预防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肝癌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3 .中药口服+中药外敷+耳穴压豆的中医联合疗法,到达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的统一,系统观察治疗肝着患者,对乏力、胁痛及消化道 不适等病症的改善达100%o五
19、、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我科于本年继续开展使用离子导入仪,对缓解肝着患者某些兼症,如胃胀胃痛、肩背痛等取得较好的疗效。六、变异及退出监控、分析记录本年度纳入临床路径的42例病例无变异的病例,有2例出院前一天退出路径的均为病情已愈、肝功复常的病例。病例基本信息表七、持续改进措施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出院时间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 论治,改善了临床病症及体征,改善了实验室检查,有效预防肝纤维 化乃至肝硬化、肝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综上可见,肝着临床路 径实施方案具有较强可行性,但因慢乙肝病情缠绵、病程较长,故病 情反复难愈,路径完成时间限定在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肝着病 慢性 病毒性肝炎 中医 临床 路径 分析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