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的还价心理.docx
《消费者的还价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者的还价心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透视消费者的还价心理日本的商店原来是不还价的,这是自1852年百货商店在巴黎面世以来 确立的最基本的交易规章,但自从日本对中国旅游者开放以来,不还价 的规章受到动摇。日本商店知道中国消费者不还价不购物,于是想出了 应对之策,即在原来的成交价基础上加价,等着中国旅客还价。假如还 价低于原来的价格,商店当然不卖;假如高于原来的价格,商店当然乐 于成交。于是乎,结果皆大高兴,日本商店卖了个高价格,中国游客在 还价中得到了满足,乐滋滋地抱着商品回国了。还价是一种心理满足“还价”是中国消费者一种独特的消费心理,“货比三家”实 际上主要是“价比三家”。消费者为什么要还价?缘由不外乎这样几方 面:第一,基于
2、“无商不奸”的古训和以往的购物经受,形成不还价就 吃亏的心理;其次,还价是消费者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还价对有些消 费者而言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甚至比消费产品本身能获得更大的满 足,即购物的乐趣比消费的乐趣还要大。在陪女士购物时,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 买到一件很满足的产品。今后再看到相同的产品时,通常还要去问一下 价格,假如价格比成交价高,那么兴高采烈;假如比成交价低,那么垂头丧 气。还价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有人说是一种“廉价心理”。其实 不对,还价是一种“占廉价心理”。“廉价”与“占廉价”不一样。价 值5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廉价;价值100元的东西,50元买 回来
3、,那叫占廉价。中国人常常讲“物美价廉”,其实,真正的物美价 廉几乎是不存在的,都是心理感觉的物美价廉。“占廉价”其实是一种心理错觉,但居于信息不对称原理,消 费者不知道底价,只知道凭自己的还价力量把价格还蕉了,于是从中获 得心理满足。消费者不仅想占廉价,还盼望“独占”,这给商家有可乘 之机。比方,女士在服装市场购物,在消费者不还价就不买的威逼之下, 商家常常做出“妥协”:“今日刚开张,图个吉利,按进货价卖给你算 了! ”“这是最终一件,按清仓价卖给你! ”“立刻要下班了,一分钱 不赚卖给你! ”这些话隐含如下信息:只有你一人享受这样的低价,廉 价让你一人独占了。面对如此状况,消费者鲜有不成交的
4、。不管还价是否理性,也不管是否真的占有廉价,作为营销人要 成认这个基本现实,并在实践中奇妙运用。促销是还价原理的另类形式大卖场不像批发市场一样可以还价,但把消费者的还价心理用 另种更法律规范、更简单操作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这就是促销。促销与降价是厂商常用的二种提高短期销量的手段,促销的本 质是一种变相降价,但促销与降价又有着巨大的区分。降价与促销两种营销方式给顾客带来的“实际利益”基本相 同,但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这是由于两种营销方式给顾客带来的“心 理利益”不一样。这正是促销的实质,即促销在给消费者带来“实际 利益”的同时,还给消费者带来“心理利益”。几乎全部的商业活动都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前提
5、之下,即“信 息不对称”一一由于买卖双方所把握的信息量不一样,卖家知道交易底 线,而买家通常不知道,双方实际处于不对等的交易地位。由于本钱信 息不对称,消费者处于“本钱黑箱”或“本钱灰箱”状态,他们下意识 依据价格或阅历(阅历形成于过去的购买价格)估算本钱;由于缺乏对 商品品质的专业鉴别力量,消费者下意识也通过价格来鉴别品质。促销的实质就是采用信息不对称,给消费者制造“心理利 益”。促销给消费者传达两个心理示意:一是由于商品价格没有下调, 消费者由此推断商品的品质和本钱没有下降;二是由于意外地获得了促 销品,消费者认为自己获得了原本应当由厂家获得的利益,这个利益就 是消费者获得的“心理利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费者 还价 心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