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作文复习系列:半命题作文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中考作文复习系列:半命题作文课件.ppt(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节半命题作文广东2005 年、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 年考半命题作文,也叫补题作文、填题作文,就是命题者只给出题目的一部分内容,学生根据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题目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即对写作对象、内容、范围等作了相关的规定;二是给予了考生自由发挥和选择的余地,在题目中空出一部分,允许考生在相关的内容、范围、话题、写作对象中选择其一。这就使半命题作文既继承了传统,又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便于考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它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在近年中考中频频出现。半命题作文的灵活度介于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之间,对考生来说,既有
2、所限制又不失开放性,在立意、选材、构思方面给予了适当的选择余地。半命题形式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猜题押题,能较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写作水平。半命题作文题目结构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 命前半题:如“渴望_”、“十六岁,我多了一份_”;命后半题:如“_在其中”;命首尾部分:如“给_的一封信”、“一份_的答卷”;命中间部分:如“_,别再让我_”、“_竟然如此_”;包含词语:如包含“最美”一词作文、包含“前行”一词作文等。半命题作文写作,除了要遵循写作的基本程序外,关键在于运思为先、高明补题。半命题作文的补题貌似简单,但内中颇有奥妙。如何把半命题变为便于自己发挥的命题,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
3、”的高层次构思技巧。从某种程度上说,所填文题的巧与拙,将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与败和文章品位的高低。因此,掌握了补题技巧,写作时才会像庖丁解牛那样,做到游刃有余。补题时最好以写“我”为中心,以内容“熟”为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口子小”为上策,闪亮登场,夺人眼球。总之一句话:要想方设法、扬长避短,把半命题变成自命题。具体操作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要要充分挖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充分挖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
4、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例如:在审读“_是一把双刃剑”时,先要把握“双刃剑”的喻意,然后明确其适用范围一般是指公认的“好事物”,用其正面、有利的一面而消除其副作用或有负面影响的一面。据此,“年轻”、“科技发展”、“大众传媒”、“互联网”可以补入题内,而“毒品”、“地震”这些众所否定的事物就不在“双刃剑”之列。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如在审读“第二次_”时,我们要明白命题人旨在引导考生从独特的角度关注自己的个性生活体验,告诉同学们“第二次”同样值得留心。所以,写作时我们要以第一次为铺
5、垫,突出“第二次”的独特感受,描绘生活,写出真情。2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便正确定向下笔。如审读“我学会了_”时,我们要注意文题中“学会”一词虽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如果补上“骑车”、“烧菜”、“打球”等,补题虽正确,但流于一般;如果补上“打牌”、“赚钱”、“吸烟”等,则补题错
6、误;而如果补上“讲文明”、“自卫”、“珍惜时间”等,则补题深刻,题旨凸现。3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备,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备,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备,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如在审读“我_同桌”时,补题一定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备。如果同桌是新来乍到的,交往不多,可补“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时有冲突,补“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果对同
7、桌的某一印象或某种感情强烈,那么不妨选补“敬佩”、“恨”、“同情”、“羡慕”等。4力求创意新颖,又符合情理、逻辑。力求创意新颖,又符合情理、逻辑。补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让人看后为之一震。要想补题富有新意,一要善于多向思维,让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的层面。如在审读“我因_而自豪”时,我们要紧紧围绕“自豪”这一主旨,进行多向思维,拓宽取材的天地。具体来说,可以按照“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这个体系由此及彼,把思维发散开来。从自身考虑,可以着眼于自尊、自信等;从家庭考虑,可着眼于父亲、母亲等;从学校考虑,可着眼于母校、班级等;从社会考虑,可着眼于国家、时代等;从自然考虑,可着眼于物产、山河等。二要把握好题目的引申含义,学会从深处补题,巧妙地以大化小。如面对“_的滋味”这一文题时,如果不加思索,匆匆补上“咖啡”、“芒果”、“黄瓜”、“肯德基”等,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而若能扣住滋味的深意,深入挖掘,补上“打工”、“得奖”、“当班长”、“坐后排”等,则既深且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写出“作弊”的心惊肉跳、“说谎”的惶恐不安、“被炒鱿鱼”的憋闷委屈,那文章的新颖度、吸引力就不同凡响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