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后循环障碍(62页).doc
《大脑后循环障碍(6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脑后循环障碍(62页).doc(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脑后循环障碍-第 60 页第一小节 后循环血管区脑组织的解剖结构后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是从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进入颅内后合并为一根基底动脉 (Basilar Artery,BA),最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Artery,PCA)。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总体上包括了大脑半球的后半部 (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面)、间脑、脑干及小脑。在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首先搞清楚后循环的血管解剖及其所支配区域的大脑结构的解剖,是最关键的步骤。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准确诊断,依赖于对后循环脑血管及其
2、支配区的脑组织解剖结构的熟悉。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定位诊断主要包括3个方位: 嘴尾位:也可以说为脑组织的矢状位。即确定病变于延髓、脑桥、中脑、丘脑、大脑半球的后部或小脑的位置;背腹侧位:即判断病变是位于脑干的顶盖、被盖、还是基底部;是小脑的上部还是下部,或多部位并存; 内外侧位:在脑干,就要确定病变是位于其内侧(中线附近)还是外侧,是单侧还是双侧,或两者均存在。病变在小脑时,就应明确其定位是在小脑内侧(蚓部)还是外侧(半球),或两者均有。位于丘脑及大脑半球后部的病变,应明确其病变是位于左侧还是右侧,或双侧均有;在单侧时,就要明确其病变是位于内侧还是外侧,最好明确具体位置。有了上述3个方位的立
3、体定位后,再确定病变区的供养血管就很容易了。而确定病变血管,是搞清脑缺血的病理及脑缺血发生机制的第一步。另外,在作出定位诊断时,应本着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就某一脑神经核团(如脑干的10对脑神经核团)而言,是局限在某一部位,但其上下传导通路及其与周围结构相连系的旁路,则涉及到了大脑的多个部位。因此,在给神经病变作出定位诊断时,应作出全方位的分析。这也是由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功能特点所决定的。 一、脑干的解剖结构脑干的解剖结构是神经系统所有解剖结构中最复杂的部位,它是神经系统承上启下的交通枢纽。通过各种神经核团及传导通路,涉及到了神经系统绝大部分功能。如,躯体的运动功能(包括面部及躯干);
4、特殊感觉中的听觉、味觉及平衡觉(不包括视觉及嗅觉,但涉及到了它们的一些反射功能),躯体的一般感觉(即浅、深感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另外,还涉及到了一些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如意识、思维等。(一)脑干的整体解剖结构1.脑干的外部结构 脑干由尾至头侧依次为延髓、脑桥及中脑。脑干下界为锥体交叉颈1(C1)神经根起源处,上界为视束平面(环绕中脑大脑脚,从视交叉行至外侧膝状体)。(1)延髓:延髓由桥延结合处至C1神经根,长约 2.53.0cm。延髓中间沟两旁纵向隆起的棒状结构为锥体,由下行的皮质脊髓束构成,该运动神经通路又称锥体束。锥体束在中脑与皮质脑桥束一起经大脑脚中部下行,在脑桥则被基底部的桥核及横
5、行纤维包饶(桥脑小脑束),外观见不到。锥体下部正对枕骨大孔缘。锥体外侧为橄榄,其内为下橄榄核。锥体与橄榄之间为前外侧或称腹外侧沟,舌下神经的根丝自此出脑,沿下橄榄核表面走行。舌下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动眼神经与脊髓前运动神经根相对应,支配骨骼肌运动。其特征均位于第四脑室和导水管中线两旁。延髓侧方可见数支颅神经,由下至上依次为副神经、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在脑桥和延髓结合处,即小脑桥脑角,有前庭耳蜗神经进入脑干。延髓背侧中线两旁各有3个对称性隆起,由外至内依次为灰结节(系三叉神经脊束和脊束核构成),楔束结节(内有楔束核),薄束结节(内有薄束核)。脑干背部第四脑室底,又称菱形窝,横过其上的髓纹为
6、脑桥和延髓之间的大致分界线。在髓纹之下,中线两旁是舌下三角、迷走三角,其外侧微隆起为前庭核所形成的前庭区。(2)脑桥:脑桥基底部形成一腹状突出,于此处,皮质脑桥纤维终止于同侧桥核(二级神经元),其轴突则横行穿过中线抵对侧小脑皮质。在脑桥基底中线两旁也包含锥体束。脑桥腹侧正中线上有一个纵向走行的浅沟,是中线两旁锥体束隆起所致。侧面观,脑桥基底横向纤维形成脑桥臂。三叉神经根位于脑桥臂的前部,从脑桥基底部穿出;外展神经和面神经由脑桥延髓交界处发出。外展神经靠近中线,在脑桥和锥体间出脑;面神经靠外侧,在前庭耳蜗神经前出脑。从后面看时,在第四脑室底、髓纹之上的中线两旁各有一个由面神经内膝形成的局限性突起
7、,即面丘。(3)中脑:中脑腹侧面的特征为大脑脚,由皮质脑桥束(额桥束、颞桥束、顶桥束)和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纤维组成,这些神经纤维在乳头体平面后方离开两侧内囊。两侧大脑脚之间为脚间窝,动眼神经自此窝下部的中线两旁穿出中脑;滑车神经自中脑背部发出,恰在出中脑之前于前髓帆之上交叉。中脑顶盖或顶,由四叠体构成。四叠体又分上丘和下丘,上丘接受视觉刺激,下丘接受听觉刺激。2.脑干的内部整体结构 要了解脑干的内部结构,首先要了解脑干中的颅神经核团及其主要的功能。位于脑干中的颅神经核团有10对(不包括传入端脑的嗅神经()及传入间脑的视神经()。包括中脑的动眼神经()及滑车神经();脑桥的三叉神经()、外展神
8、经()、面神经()及耳蜗、前庭神经();延髓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副神经()及舌下神经()。脑神经的分类如下:1.躯体传人纤维:主要指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的一般躯体传人纤维;2.内脏传人纤维:传人内脏痛觉。3.特殊躯体传入纤维:包括传导来自特殊感受器(耳、眼)的冲动,但视神经不进入脑干;特殊内脏传人纤维,传导味觉和嗅觉冲动。但嗅神经不进入脑干;4.一般躯体传出纤维:支配骨骼肌(、);5.内脏传出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6.特殊鳃弓性传出纤维:支配鳃弓衍化而来的骨骼肌(三叉神经运动支支配第一鳃弓肌,面神经运动支支配第二鳃弓肌,舌咽神经司第三鳃
9、弓肌,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控制第四鳃弓及以下的肌肉);上述颅神经核团的大致排列规律为:脑干被盖的中线两旁为支配骨骼肌的核团及其之间的联系纤维,其外侧则为支配鳃弓衍化而来的骨骼肌颅神经核团及内脏传出纤维的核团;最外侧为各种感觉传人纤维的核团及其之间的联系。脑干内部各种传导束与颅神经核团的排列规律如下:脑干被盖内侧的运动核及其通路,包括舌下神经核,眼球运动核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路一内侧纵束(MLF),还有脑桥的侧视中枢(?),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paramedian pontine reticular formation,PPRF);上述结构分布在脑干被盖的中线两旁,对称性排列,除第脑神经外,
10、其中运动神经均从脑干内侧经过基底部发出;支配鳃弓衍化而来的骨骼肌的运动核,包括疑核(发出、脑神经),三叉神经及面神经运动核。这些核位于被盖偏外侧,从脑干腹外侧发出;来自头部的感觉传入通路及其核团,包括三叉神经脊髓束及其核团(痛温觉)、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精细感觉)、孤束及其核 (感觉舌头、扁桃体及咽鼓管粘膜的躯体感觉及味觉)、前庭耳蜗核位于双侧被盖的背外侧;自主神经核及其通路,内侧及外侧网状结构及迷走神经背核,与交感及副交感功能有关,并控制呼吸、心脏及血管运动功能。这些结构在被盖与意识关系最密切的网状激活系统,其位置靠旁正中区,而与心血管和呼吸有关的结构更靠近外侧;锥体束,来自大脑及内囊,通过脑
11、干基底部,位于腹内侧;传入的感觉传导长束,内侧丘系主要位于每侧基底中线部位的背侧,脊髓丘脑束主要位于每侧被盖的腹外侧。上述两种感觉传导束在脑桥大部合并,形成感觉丘系,位于脑桥外侧及中脑被盖;小脑的联系通路。(二)脑干内部的局部解剖结构为了对后循环脑血管病作出更准确的定位诊断,除了了解上述脑干外部的整体结构及脑干内部的整体结构外,对脑干内部的局部解剖结构也应有一清楚地了解。特别是要牢记脑干内部的各种重要核团及传导束。1.延髓 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的侧束、前束及皮质核束);薄束核、楔束核及其核上性传导束一内侧丘系(传导至对侧丘脑)。来自躯体下部的冲动至薄束核,行走于内侧丘系的外侧;来自躯体上部的
12、冲动至楔束核,行走于内侧丘系内侧;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压觉);脊髓顶盖束至四叠体 四叠体又分上丘和下丘,上丘接受视觉刺激,下丘接受听觉刺激;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与橄榄小脑束一起进入小脑髓质;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和前髓帆进入小脑;下橄榄核群,由下橄榄主核、内侧和背侧的副橄榄核组成。其传出纤维形成橄榄小脑束,经小脑下脚终止于新小脑皮质广大区域。橄榄核群的主要传人纤维为中央被盖束携带来自中脑红核、导水管周围灰质块、网状结构和纹状体的神经冲动。大脑皮质冲动沿皮质橄榄束与皮质脊髓束一同下行。截断通过中央被盖束传导的感觉冲动或下橄榄体直接损伤,都会引起软腭、咽部和可
13、能还有膈肌的节律性痉挛,如呃逆等。最常见的原因是橄榄体区以上栓塞,造成中央被盖束损害;红核脊髓束与皮质脊髓侧束伴行穿过延髓至脊髓;中脑顶盖神经元发出顶盖脊髓束及顶盖核束,绕过导水管周围灰质块,经被盖背侧交叉(Meynert交叉),越过中线下行,此时纤维仍靠近中线,以后逐渐向腹外侧方移去,至延髓时位于腹外侧。此束在脑干穿行途中发出的分支与动眼神经核、面神经核和小脑相联系,最后终止于颈髓。上丘和下丘分别接受视觉冲动和听觉冲动,如果刺激冲动很强,则通过顶盖核束和顶盖脊髓束引起如下反射动作:闭眼、转头、抬臂保护等;迷走神经背核在第四脑室底形成迷走三角(最下方);孤束核,接受第、脑神经传导的味觉冲动至此
14、核前部;胸腹腔的内脏感觉冲动至此核后部。孤束核后部与迷走神经背核、网状结构内脏中枢相联系,并与发出传出冲动至脊髓侧角自主神经元的网状结构细胞相连接。因此,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是控制心血管、呼吸道、消化道和其它自主神经反射弧的组成部分;(疑核发出、脑神经,三叉神经及面神经运动核,支配鳃弓衍化而来的骨骼肌)11疑核,由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颅内根)的运动神经元组成。此核接受经皮质核束传来的双侧大脑半球核上性信息。疑核发出的纤维随第、及脑神经的颅内根支配软腭、咽喉和食管上部的横纹肌。疑核同时接受来自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的传人纤维,这些神经核是起源于呼吸和消化道粘膜反射弧的一部分,诱发咳嗽、恶
15、心和呕吐。最后,在延髓的中线两旁,有3条传导通路要记牢:内侧纵束(靠后)、顶盖脊髓束(居中)和内侧丘系(偏前)。2.脑桥 脑桥包括基底和被盖两部分。基底部包括许多神经核群(桥核)和许多交叉的神经纤维 (形成小脑中脚或称脑桥小脑角),每侧小脑中脚的纤维均为对侧桥核的轴突。桥核为二级神经元,接受额、顶、颞皮质发出的同侧皮质脑桥束下行纤维;桥核发出的神经纤维(桥脑小脑束)交叉后投射到小脑皮质,同时还接受伴行的锥体束侧支的神经冲动。脑桥小脑纤维穿过脑桥基底时,将皮质脊髓束分成许多小束,靠近延髓时,小束重新组合成十分致密的锥体束。脑桥被盖由内向外排列有内侧丘系、脊髓丘脑侧束及听觉的外侧丘系。外侧丘系是脑
16、桥下部的斜方体向上的扩展部。斜方体系耳蜗神经核发出的神经纤维交叉形成,外侧丘系将交叉和不交叉的听觉神经纤维传至下丘。前庭神经复合核在最外侧,靠近第四脑室底。前庭神经外侧核发出前庭脊髓束,与另外的3个前庭神经核(前庭上核、前庭内侧核及前庭下核)一样,通过内侧纵束与脑干的躯体运动核和内脏运动核相联系; 3.三叉神经脊束核位于脑桥中1/3,腹侧是感觉主核,腹外侧是支配咀嚼肌的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司痛温觉)和感觉主核(司皮肤的精细感觉)的神经元形成腹侧三叉丘脑束(三叉丘系),交叉后至丘脑。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的一些纤维不交叉,通过背侧三叉神经丘脑束上行。三叉神经中脑核向上扩展至中脑,其感觉神经
17、元绕导水管周围灰质块,形成单独的灰质团。此核神经元为一级神经元。这些中脑神经元传导咀嚼肌、下颌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3.中脑 在横切面上中脑可分为4个部分,即顶盖、被盖、黑质和大脑脚。(1)顶盖:位于中脑最背侧,四叠体为其代表;腹侧界线为横过导水管的假想连线。四叠体包括两个上丘和两个下丘,上丘与视觉的反射有关;下丘为听觉通路,为外侧丘系许多神经纤维的中继站,这些听觉纤维经下丘臂再到内侧膝状体,然后至外侧裂的颞叶听皮质-颞横回(Heschl回)。上丘和下丘互相联系,参与趋向声音的转眼、转头反射。通过外侧膝状体进入上丘的视网膜纤维还参与避光反射,即对于突然的视觉刺激,立刻闭眼并将头转向相反方向。顶盖
18、核束和顶盖脊髓束是该反射的重要组成部分。顶盖前核包括两小组神经元,位于顶盖内上丘的上外侧。该核为来自视网膜的神经纤维的中继站发出的纤维绕过导水管周围的灰质团块,终止于副交感神经核(Edinger-Westphal核),参与光反射。(2)被盖:红核位于每侧被盖部的中心,接受对侧小脑的传人冲动,还接受大脑皮质(皮质红核束)和中脑顶盖的传入冲动。红核的传出纤维有红核脊髓束及红核网状束(这两个传导束在被盖腹侧进行交叉,称Forel交叉),中央被盖束的红核橄榄传出纤维又重新返回小脑半球(?)。中脑的三叉神经束、内侧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脑束占据了被盖的外侧部。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部的中线两旁,导水管周围
19、灰质块的前方。动眼神经核及其附属的 Edinger-Westphal副交感核和Perlia核位于导水管周围的灰质块内,在上丘水平。这些神经核位于中线两旁、内侧纵束的内侧。神经纤维绕过或部分穿过红核,自中脑前方的脚间窝出脑。内侧纵束收集来自前庭的各种神经纤维,位于四脑室底深部和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侧。此束在中线两旁,向下至脊髓,向上至脑桥和中脑。部分纤维终止于外展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和动眼神经核,并与它们连接。这些纤维也与网状结构的神经核(Cajal间质核和 Darkschewitsch核)联系。中枢性交感束,可能起源于下丘脑神经核及网状结构。在中脑和脑桥,此束靠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底走行;在延髓
20、则居侧方,直至脊髓侧角。此束损害产生霍纳(Horner)综合征。(3)黑质:是一个大的运动核团,位于大脑脚和被盖之间。黑质内的神经元积聚黑色素,产生多巴胺,属于锥体外运动系统。(4)大脑脚:几乎均由下行传导纤维构成,包括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和皮质脑桥束。最后提一下脑干的网状结构。在脑干的各层面,有许多神经元核团,广泛散布于颅神经核和上下行传导束之间。这些神经细胞群大小不一,散布成簇。神经元之间联络纤维成网,故称网状结构。这种结构在脊髓,位于后脚和侧脚之间;在延髓、脑桥和中脑则占据每侧被盖的中心部位。网状结构神经元接受来自脊髓、颅神经核、大脑和小脑的传人冲动,并发出冲动返回至这些结构。网状核将各
21、种兴奋刺激以多突触形式传导至大脑皮质广大区域,并具有激活作用。网状系统的这个部分对于维持机体的觉醒状态和戒备状态以及保持觉醒和睡眠节律具有重要意义,这部分称为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如果该部位受损害,将会造成完全意识障碍或导致昏迷。网状下行通路(网状脊髓前束和侧束)的神经核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兴奋、促进或易化和抑制双重作用,是锥体外系的一部分。兴奋性冲动主要起源于网状结构的外侧部分,主要位于脑桥和中脑,经网状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传导。抑制性冲动来源于延髓内侧部的网状核,通过邻近皮质脊髓束的网状脊髓束,多突触地传至脊髓运动神经元。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均通过中间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导至脊髓的r细胞。另外一些
22、网状神经核参与控制血压,位于和颅神经核附近;一些网状神经核参与控制呼吸,如下橄榄体背侧有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一些网状核还控制或共同参与管理胃肠运动,如吞咽中枢位于延髓颅神经运动核附近。恶心中枢也在此区。呕吐中枢位于最后区内或其附近。脑桥上端被盖部的蓝斑,调节呼吸和循环(呼吸调节核)。中脑含有与摄食有关的口腔运动高级中枢,司咀嚼、舔、吸吮等功能。二、小脑的解剖结构(一)小脑的外部1.古小脑(绒球小结叶) 直接与前庭系统相关(又称前庭小脑)。2.旧小脑 由原裂以前的前叶组成,包括小舌、中央小叶、蚓部的山顶、两侧邻近的蚓旁区、下蚓部的锥体和蚓垂、旁绒球和小脑扁桃体。旧小脑主要接受来自脊髓小脑通路的传
23、人冲动(又称脊髓小脑)。3.新小脑 又称为后叶,由蚓部其余的所有部分及位于原裂与后外侧裂之间的小脑半球组成。它的发育与大脑皮质的进化和灵长类的直立姿势密切相关。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精细运动,由新小脑进行协调。(二)小脑的内部结构1.小脑皮质 由分子层、浦肯野(Purkinje)细胞层和颗粒层3层组成。浦肯野细胞是从小脑皮质发出的惟一能够传出冲动的神经元,发自每个浦肯野细胞基部的轴突穿过颗粒层和白质到达深部的小脑核团。浦肯野细胞的树突接受来自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分的综合信息(包括兴奋性的或抑制性的),这些信息通过不同的神经元的纤维传递(包括爬行纤维、苔藓纤维、蓝状纤维、切线纤维和平行纤维)。其中苔藓纤
24、维以颗粒层的颗粒细胞为中介,传递来自脊髓、前庭核和脑桥核的冲动。爬行纤维将来自下橄榄核的冲动直接传递给浦肯野细胞的树突。2.小脑髓质(白质) 包括传人传出小脑的纤维及其中的核团。白质内核团:每侧小脑半球有4个核团,即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顶核接受古小脑的传入,特别是绒球小结叶的传入(部分可来自蚓部),顶核的传出纤维经小脑下脚到达前庭核 (顶核延髓束或小脑延髓束)。球状核和栓状核位于顶核稍外侧,这两个核接受来自旧小脑蚓旁区的传人冲动,它们的传出纤维经小脑上脚投射到对侧红核。齿状核是四个核团中最大的,位于小脑半球白质的中央。接受整个新小脑的浦肯野细胞和部分旧小脑皮质的冲动。其传出纤维通过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脑 循环 障碍 6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