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追问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上的追问艺术.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课堂上的追问艺术沈国华学和问紧密相联,谓之“学问”。但凡是课,总有发问,特别是语文课,粗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细到品词析句质疑讨论,都离不开一个“问”字。若要细读文本,探幽索微,还非得追问不可。所谓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历来及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苏格拉底的 “产婆术”,乃至当今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总不能一下子就全面深入的,肯定会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追问就是这个过程中的“梯子”。追问把“大困难”化作一个一个“小困难”,走一
2、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到达思维的彼岸。追问让学生开阔了思维的广度,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深刻。在追问中,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情,学生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对话的平等,思考的美妙,从一步步的成功中得到自信,体会学习的快乐。追问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我们教师要使追问的课堂动而不乱,动中有序,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只有把教材烂熟于胸,化为己有,才能在课堂上高翎建屋,不被学生浮浅的看法牵着鼻子走,扮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适当的时机,应用适当的方式提出适当的问题。一、顺藤摸瓜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找到一个切入点,由此点引发,
3、顺藤摸瓜,找到及之相关的知识点,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水到渠成,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而有序的把握。这样的方式适用于对课文内容作粗线条的理解。如教学隆中对一文时,师:看题目,“对”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应对。师:谁应对谁的问题?生:诸葛亮应答刘备的问题。师:刘备问了什么问题?在文中找到原句。生:“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师:请同学把此句翻译一下。生:然而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师:刘备有何“志”啊?还是用原话回答。生:“欲信大义于天下。”师:这句话译成现代话就是生: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师:言外之意,现在的天下有大义吗?生:没有。师:那现在的天下是怎样的情况呢?生:“汉
4、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师:汉皇朝风雨飘摇,董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正在受苦受难。值此危难之际,作为汉皇室的刘备自觉智术浅短,乃至寄人篱下,屈居新野。现在,他就向卧龙诸葛亮讨生:计。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应对中出了什么计这里师生由“对”及“志”,由“志”及“计”,顺藤摸瓜,不经意间就把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二、咬文嚼字式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汉字的意义丰姿绰约,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在同一个语言环境里,换上不同的词,感觉也往往大有差别。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赏析语言,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候
5、我们要来一番“咬文嚼字”式的追问,探幽索微,以文字来体会文意。如一教师在施教蝉一文时,引导同学们赏析语言。多媒体出示一组句子: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情感(学生自读后抽生读)。师:请以第一句为例,谈谈你是怎样处理读音的。生:因为夏天蝉知知不休,令人心烦,所以这句话要读出一种厌烦的语气,根据句子的意思,我把前一个“那么”读得稍轻,以示对蝉的轻蔑,后面一个“却”“那么”读得稍重,表示一种意外,把一个“竟”字读得很重,表达对蝉聒噪一个夏天的厌恶之情。师:一个“竟
6、”字,既有意外之意,更有厌烦之情。正所谓言约意丰。在第二句里起类似作用的有哪个词?生:只不过。表达了对蝉的不屑。师:仅仅是对蝉的不屑吗?生:其实还表示了对夏天的不屑。师:作者为什么会对夏天表示不屑的?生:因为在作者看来,夏天是司空见惯的,不值嚷嚷上一个夏天。而蝉却为此知知不休,作者由此更是轻视蝉了。师:再来看第三句里有一个“都不过”。你认为这个词该怎样读呢?生:要读得低沉缓慢沉一些,因为这是朋友理解蝉“磨剑十七年,就为这一噪”的艰辛和不易,有着对生命的敬重之情。师:我忽有一念:这里的“都不过”和上文的“只不过”有什么区别?能互换吗?生:我觉得能互换,因为虽然有“都”“只”之别,但其实就是“不过
7、”的意思,可能作者为了用词有所变化而这样用的。生:我认为不能换,上面只对一个夏天而言,所以用“只不过”,下文中讲到哪管是90年、90天,意思是无论多少日子,所以用“都不过”。原文这样用词比较妥当。生:这个“都”字,令我们感觉到,蝉是如此,是为了好好的活着,暗示着我们人也是如此,我们也是为着好好地活着,自然界所有的生命都是为了好好地活着。师:作者小思从夏天聒噪的蝉中引起我们对生命为什么要存在的思索。其情感倾向已在文字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了。三、诱思探究式教师的追问,思维不应只及学生的思维在同一层面滑行,应该以跳一跳能摘到果实的高度,提出阶梯式攀登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趋向
8、深刻,达到“最近思维发展区”。如教学老王一课时,师:写老王用僵尸、棺材、骷髅、白骨会产生什么联想?生:让人想起恐怖片,想起死亡。师:读到这些残忍的文字,你已经有什么预感?生:暗示着老王的日子不多了。师: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惦记着别人,前来送鸡蛋,礼轻情意重啊!面对人世间最诚挚的情意,杨绛杨绛的感受是什么?生:感觉到老王的可怕。师:杨绛有何举动?生:付钱。师:在老王心里,杨绛是什么人?生:不是亲人胜亲人。师:在杨绛眼中,老王是什么人?生:外人,收下鸡蛋理所当然要付钱。师:情能用钱买吗?生:不能。师:作者多年后醒悟到这一点了吗?生:醒悟到了,情感付出的不对等,这正是多年后作者感到愧怍的原因。四、
9、情感体验式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追问不仅是一种理答,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情感渗透的平台。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叩问心灵,感受到一种人性之美。让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曾听过有教师上散步。师:请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话?读给大家听。生:我喜欢“到了一处,我蹲下身,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身,背起了儿子。”这一句。因为这一句有对称之美。同时,也说明中年人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生:这一幕很温馨,很有亲情味,很有“家”的感觉。一家老小,你尊我爱,其乐融融。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家庭亲情图”啊!师:想像一下,多少年后,“我的儿子”也会
10、背起他的母亲吗?生:一定会。因为现在的父母以身作则,已给他作了最好的榜样。曾记得电视上有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孩子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他也端来一盆水要给自己的妈妈洗衣脚。师:这一幕在你的家里发生过吗?形式可能不是背,但性质上却是一样的情景。生:有,有一次我爷爷生病了,我爸爸替爷爷穿衣服,我看在眼里,很自然地帮爷爷穿起了鞋子,记得当时我的动作很自然,情不自禁地就作起爸爸的帮手了。师: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生:最近我奶奶腿受伤了,下不了地,奶奶的吃喝拉撒都是我妈妈我阿姨她们服侍的,每当想到这些,我在心里就暗暗说,以后我也要善待长辈。师:大家的答令我想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家庭亲情图”,尊老爱幼是我们中
11、国的传统美德,我相信,这种优良的传统会永远地传承下去的。追问要抓住时机,即时进行,对学生的闪光处及时肯定,以鼓励其信心。问题呈现形式要因内容而定,可假设式提问,反问式提问,设问式提问。追问要讲求实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广阔,而切莫图热闹,作一些重复浮浅的低效问答。而且要注意,追问不是万能的,有的地方不用追问的就不去追问,以免将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特别要指出的是,追问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己会追问。有效教学是师生合作性及生成性的活动,也是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及的过程。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里,笔者一直倡导用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并内
12、化为语文能力。笔者将之定义为“追问式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就语文教学来说,追问就是围绕教学总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及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追问,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追问的优势,在我看来就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追问意识,以期对学生高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追问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力求遵循如下原则设计教学:1.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就是个对话的过程,追问,其实就是对话,只不过它是层次较高的思维对话。因此要以平等心态,充分体现对学生是尊重;问题是针对学生的基本能
13、力有层次地设置,新问题也是学生在思考中自然产生,也要在及学生思维碰撞中自然解决。2.学科知识系统性原则。追问的问题,可以有两类:一类是教师既定的问题,是由老师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的问题,这些问题连贯起来极大,其实就是系统知识或者系统知识的一个大环节;另类就是在既定问题中自然产生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学生的疑难,也自然是系统知识的部分,教师要有高超的应变能力及迅速的判断能力,能立刻判断出哪些是这个系统知识中学生疑而需要解的,并将这新问题立刻不着痕迹地并入课堂流程中。3.情感驱动原则。追问,必须设置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又必须由教师的情绪调动来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形成和谐心理,形成对
14、问题探究的欲望并能迅速进入问题思考并能在深入思考中产生新问题。一节情感平淡的课是很难用追问的方式完成的。4.诱思探究原则。追问,其实就是启发,就是诱导学生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在解决中发现新问题。这样可以使课堂环节严密紧凑,张弛有度,形成课堂的节奏感和严密的逻辑性。在具体追问式教学中,我首先强调自己的问题意识,然后能通过我的问题意识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问题是围绕中心目标而设置的,是主线,是启发引导,因此问题要有价值,小而精;学生的问题是课堂生成的问题,我的作用就是组织、引导、启发,将众多衍生的新问题准确判断,迅速纳入且及主线丝丝入扣,以推动主线问题环节深入进行的,使课堂主线分
15、明张弛有度。问题设置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假设式提问,如在高考小说阅读导引的课上我提出:“如果让你参加高考命题,你会从哪个角度命题?为什么?”再如“如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没有风雪,那景况又会怎么样?” 这种问,似虚而实,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反问式提问题,如“以武松的出身及地位,又怎么会如林冲一样婆婆妈妈的激不起怒火?” 这种提问是对问题的认可及强调,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设问式提问,即教师自问自答,如“既然是伟大的诗人,杜甫会只为自己的疾苦而悲苦吗?自然不会。”这种问需要将重音读准,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却不需要展开深入讨论;一般性提问,既有问题的引入,如“你对小说的知识了解多少?”又有对问
16、题的追问,如“你怎么忽然产生了这样的感觉?”。有时候,“由现象到本质”的问题在教学上就比“由本质求现象”的问题有效的多。如问“在文学作品里,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是指,你举几个例子看看”,就远不如这样问:“上面几首诗,都有动也有静,那么读完全诗,给你的整体感觉最终是静还是动?(学生答“静”)明明有动啊,你怎么会感觉是静,你觉得合理吗?如果这也是艺术手法,你觉得该叫什么手法好?(学生归纳“以动写静”)”效果更好。在追问中,我力求注重三个意识:1.问题生成意识,用大问题贯穿课堂,并尤其关注问题生成性;强调问题间环环相扣,自然过渡,不露痕迹,使课堂充满思辩性,逻辑性;2.规律意识,我习惯于将知识上升成规
17、律,然后用具体的例子做实证;3.归整意识,喜欢调动学生的原感知,整理学生的零散思维及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我所想给予他们的一切,都原本存在于他们的大脑里,我只是帮助他们整理了而已。这样就调动学生的原感知原思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将规律灵活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而形成一种语文能力。当然,教师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喜思善辩的理性思维,热情洋溢的情绪感染,都是追问式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质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追问,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入、更正确地理解文章,也可以帮助教师应对课堂中“突发性”的回答,化解尴尬,展现机智。另外,教师追问也要注意3点:尊重学生,把握时机,深厚
18、的文化底蕴。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表明在教学中“问”的方法,是先易后难。而追问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如果运用恰当,将会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精彩无限。那么,什么是追问呢?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穷追不舍”,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教师的追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还有吗”“好不好”之类的追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追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19、。追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追问的艺术性,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追问的效能。 1 巧妙追问,有助深入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回答时往往缺乏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很容易停留在字词的表面,回答很肤浅;如果教师不能进行很好的引导,便会让课堂交流停在表面,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有效的追问。例如宁鸿彬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1一课就巧妙地进行追问,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使学生能辨别皇帝的过分换服装和爱美的区别。 2 巧妙追问,有助正确理解 新课程极力倡导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化。所谓“一个千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
20、识和鉴赏的原因,学生在个性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错误的情况。有的学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可能会造成尴尬的场面,那么教师是盲从还是拒绝呢?显然,教师可以尊重学生但不能盲从学生,可以通过巧妙的追问,表达教师拒绝的本意。例如郭初阳老师在上愚公移山1一课时,进行独特的文本解读,学生思维很活跃,有专家评论“是一堂很富于冲击力的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回答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个性化的阅读随处可见。然而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郭老师在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时,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追问,而是持赞同的看法,而且有点盲从的意味,学生无论答什么,教师都表示赞同。或许当时是在公开课,为了激发学生回答,缺少了教师的主
21、导。 相反,小学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2一课时,就吸取教训,成功地处理学生出乎意料的提问,赢得听课者的好评。但是王崧舟老师的成功却来自于失败后的反思。有一次,他上公开课,教的是我的战友邱少云,曾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英雄(邱少云),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有几个学生都顺着教师分析文章的思路,说邱少云是好样的,是一位伟大的战士,等等。但突然有一个学生说:“邱少云,你真是个傻瓜。”王崧舟老师听到这样的回答,当时就惊呆了,听课的人也惊呆了,谁都想不到学生会这样回答。王崧舟老师迅速作出本能反应:“傻瓜?胡说!坐下!”然后呢,这个学生就灰溜溜地坐下了,王老师也就将剩下的课来个草草收兵,觉得课上得
22、很狼狈。 但王崧舟老师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好歹也是一名特级教师,怎么能这样去伤害一个孩子的尊严呢?而且他想,以后上课如果再遇到这样的回答,该怎么应对呢?不能凭本能反应啊。所以,他当天晚上就思考,到了半夜终于想出一个对策。等到下一次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也碰巧遇到一个学生相类似的回答:“邱少云,换了我,早就挪地方了。”这时王老师通过追问进行化解。他说:“孩子,你是不愿意看到邱少云死,是吗?”学生不住地点头,王老师接着说:“将心比心,谁不想活下去,我理解你,而且我相信,邱少云当时肯定也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同学们,你们再仔细听,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他一定会听到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更强
23、烈、更坚定的声音,谁听到了?”随后,学生举手如林,有的学生说:“邱少云,你可不能啊!你一动,身后的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都将被敌人发现,战友们将会遭受重大伤亡,如果你一个人的牺牲能够换来战友们的平安,死也是值得的。”回答十分精彩,当然这节课也赢得听课者的掌声。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而巧妙的追问既可以把学生引向正确的理解,也可以化解教师的尴尬处境,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3 巧妙追问,需要注意3点 3.1 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倾听,尽管学生可能运用的是另类的话语方式,尽管他可能将课堂拦腰割断,使教师处于尴尬之境,但是如果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它,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它,用最大的诚心去赞赏
24、它,就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如王崧舟老师在第一次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一听到学生说“邱少云是傻瓜”,就让其坐下,根本不听其如何解释,谈何追问?所以,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学会倾听,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 3.2 教师要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准确的追问时机犹如“趁热打铁”,顺势一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相反,如果教师错失良机或追问时机不当,便可能让学生“雪上加霜”,不知所云。有一教师在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总结时说:“人物描写要抓住特征,莫泊桑擅长人物描写,课文中的几个人物都能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接着就追问一句:“一名画家用3年时间画了一幅人物画,连毛细血管都能看出来,这样的画及莫泊桑的人物
25、描写相比,谁更有艺术价值?”结果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两者之间缺乏可比性,而教师也不知该如何应对,场景很尴尬。 3.3 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是不能进行预设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要迅速地判断,自然地引导,但是在课堂中不允许教师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进行追问,就需要平时教师的知识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平时的博学多识,就不能在课上随机应变,巧妙追问,关键是“功夫在课外”。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郑燮曰:“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有效而巧妙地追问,将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妙趣无穷。吴天琦(诸暨市赵家镇中学
26、,浙江绍兴311819)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及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要想实现巧追妙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追问是即兴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随机性 新课
27、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得知识的。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追问不但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的主动性,而且能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进行一张一弛地学习。 比如在教学及人为善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善行大搜索”,要求学生搜索身边的善行。学生回答异常丰富,有的说:“我的数学题做不来,XX 同学帮助我解题。”有的说:“XX 同学在路上捡到皮夹,交给老师。”也有同学说:
28、“上个月,我的脚扭伤了,XX 同学帮我买饭。” 这时,教师就抓住时机进行现场采访:“这位女同学,我想问你,在你的脚扭伤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我当时很懊恼,不知道一个人怎么办。” 教师继续追问:“这时候你最希望同学怎么样?又最不希望他们做什么事?” “我希望能得到同学的帮助。我最不希望他们嘲笑我。”学生坦率地回答。 “那么,当你得到了同学们的帮助之后,你又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教师穷追不舍。 “我很想说:谢谢你们,是你们帮助我度过了难关。” 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
29、,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深刻为止。 二、追问是有目的提问,要注重问题的实效性 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很多教师认为追问就是多提问题,满堂都是问题,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如教学在竞争中成长时,在讲到“感受竞争”时,教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参及过竞争吗?刚刚结束的拔河比赛结果呢?” 学生齐声回答:“我们输了。” 教师又问:“拔河比赛你们总有一场嬴吧?” 学生又齐声回答:“没有,我们第一场就输了,被淘汰出局了。” 到这里,似乎和教师课前的设想偏离了,此时,教师接着问:“那么,你们就谈谈竞争失败的感受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
30、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继续问:“那你们在其他方面有过成功的经历吗?” “有,语文的美文诵读我们班拿了第一。”一位男生非常自豪地回答。 教师还问:“那谁能讲讲这次成功的感受呢?” 由此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辨析。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这样才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 三、追问是知识的提升,要注重问题的人文性 有教育家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应该学知识,更应该学做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譬如在在竞争中成长中,教师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 有两位同学,
31、一位叫徐路,一位叫雷凡,两人既是好朋友,又是竞争对手,一直以来徐路都没能在考试中超过雷凡,非常懊恼,这次期中考试,徐路超过了雷凡4 分,但发现加错了10 分,设问:改还是不改? 一时间,在学生中产生了两种意见,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就要求同学们举手表决,大部分表示赞成改成绩,教师表扬同学们的正直思想。可是这时教师也发现在举手的同学中,有小部分人是迟疑之后才慢慢举起手的,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问:“你的手举得比较慢,你是怎么想的?” 一位学生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开始想,徐路好不容易才能超过雷凡,不能让这种胜利就这么快改变吧。可我后来看大家都赞成改成绩,我想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所以我就又举手了。” 教
32、师接着问:“那如果是你,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我会改回原来的成绩。” “为什么?”教师继续问。“因为成绩不真实,很不安。”学生比较直白地回答。 教师接着还问:“那你改回成绩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那会觉得很坦然。” 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通过对身边相关的生活案例的追问和分析,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道理,学会如何及人相处,如何做人,从而作为自己今后行为的一种借鉴,一种指导。 四、追问要放大思维矛盾点,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思考,由于学生思维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利用学生思维的冲突点,辨证思考之后实现情
33、感教学目标。 在及人为善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两张图片,图片的背景是2008 年5月汶川地震之后各地的赈灾情况。图片一是一位名叫张祥青的企业家,他在赈灾中捐款1.1 亿元;图片二是一名流浪老汉,名叫许超,他在赈灾捐款中分两次捐出他所有的积蓄,一共105 元。教师提问:“这两人的善举谁让你更感动?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是前者,但更多的学生认为是后者,因为流浪老汉是倾囊而出的。教师紧接着问:“那是不是说流浪老汉更善呢?”学生陷入了思考,在讨论之后,学生一致认为:两者都善,虽然两人所捐赠的金钱有天壤之别,但无论是谁,在捐赠时他们都是全心全意的,不计回报的,因为善不是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 一个追问,让同
34、学们从对他人的评价和辨析中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生活处处都有善,生活中处处都能表现善,善不在于金钱多少,在于爱心。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炬。”教师应当致力于实施有效的教学,使这支火炬烧得更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有效教学是师生合作性及生成性的活动,也是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及的过程。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里,笔者一直倡导用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中,完成
35、文本的解读并内化为语文能力。笔者将之定义为“追问式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就语文教学来说,追问就是围绕教学总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及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追问,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追问的优势,在我看来就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追问意识,以期对学生高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追问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力求遵循如下原则设计教学:1.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就是个对话的过程,追问,其实就是对话,只不过它是层次较高的思维对话。因此要以平等心态,充分体现对学生是尊重;问题是针
36、对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层次地设置,新问题也是学生在思考中自然产生,也要在及学生思维碰撞中自然解决。2.学科知识系统性原则。追问的问题,可以有两类:一类是教师既定的问题,是由老师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的问题,这些问题连贯起来极大,其实就是系统知识或者系统知识的一个大环节;另类就是在既定问题中自然产生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学生的疑难,也自然是系统知识的部分,教师要有高超的应变能力及迅速的判断能力,能立刻判断出哪些是这个系统知识中学生疑而需要解的,并将这新问题立刻不着痕迹地并入课堂流程中。3.情感驱动原则。追问,必须设置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又必须由教师的情绪调动来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形成和
37、谐心理,形成对问题探究的欲望并能迅速进入问题思考并能在深入思考中产生新问题。一节情感平淡的课是很难用追问的方式完成的。4.诱思探究原则。追问,其实就是启发,就是诱导学生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在解决中发现新问题。这样可以使课堂环节严密紧凑,张弛有度,形成课堂的节奏感和严密的逻辑性。在具体追问式教学中,我首先强调自己的问题意识,然后能通过我的问题意识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问题是围绕中心目标而设置的,是主线,是启发引导,因此问题要有价值,小而精;学生的问题是课堂生成的问题,我的作用就是组织、引导、启发,将众多衍生的新问题准确判断,迅速纳入且及主线丝丝入扣,以推动主线问题环节深入进行的
38、,使课堂主线分明张弛有度。问题设置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假设式提问,如在高考小说阅读导引的课上我提出:“如果让你参加高考命题,你会从哪个角度命题?为什么?”再如“如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没有风雪,那景况又会怎么样?” 这种问,似虚而实,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反问式提问题,如“以武松的出身及地位,又怎么会如林冲一样婆婆妈妈的激不起怒火?” 这种提问是对问题的认可及强调,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设问式提问,即教师自问自答,如“既然是伟大的诗人,杜甫会只为自己的疾苦而悲苦吗?自然不会。”这种问需要将重音读准,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却不需要展开深入讨论;一般性提问,既有问题的引入,如“你对小说的知识了解多
39、少?”又有对问题的追问,如“你怎么忽然产生了这样的感觉?”。有时候,“由现象到本质”的问题在教学上就比“由本质求现象”的问题有效的多。如问“在文学作品里,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是指,你举几个例子看看”,就远不如这样问:“上面几首诗,都有动也有静,那么读完全诗,给你的整体感觉最终是静还是动?(学生答“静”)明明有动啊,你怎么会感觉是静,你觉得合理吗?如果这也是艺术手法,你觉得该叫什么手法好?(学生归纳“以动写静”)”效果更好。在追问中,我力求注重三个意识:1.问题生成意识,用大问题贯穿课堂,并尤其关注问题生成性;强调问题间环环相扣,自然过渡,不露痕迹,使课堂充满思辩性,逻辑性;2.规律意识,我习惯于将知识上升成规律,然后用具体的例子做实证;3.归整意识,喜欢调动学生的原感知,整理学生的零散思维及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我所想给予他们的一切,都原本存在于他们的大脑里,我只是帮助他们整理了而已。这样就调动学生的原感知原思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将规律灵活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而形成一种语文能力。当然,教师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喜思善辩的理性思维,热情洋溢的情绪感染,都是追问式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质素。13 / 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