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节课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分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第一节课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第一节课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 1.课程背景 新课标中提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很多人都误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所以
2、说“信息技术”从定义上范畴要广得多。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堂课就要想学生阐明什么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只有学生们理解了这两个概念,才能明白“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他们的信息素养就得到了第一步提高。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的第1课是“1.1信息及其特征”(主要有两个内容:1.丰富多彩的信息2.信息的一般特征3)。 2.学生情况 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发育与成熟期普遍提前2-3年,而且他们中的独生子女占绝大多,他们生活上倍受阿护,从家庭到学校,事事处处有人操心甚至代劳,心理发育受到一定的阻碍。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
3、发育的现象较为普遍。 高一是学生由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逐步走向成人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由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与心态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心理方面存在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行为更加情绪化、不稳定而具两面性。 据调查研究表明,高一新生的心理特点:一是新生有较长的心理恢复期。在恢复期,学生的明显表现是学习缺乏热情,主动性差。初三后期对多数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种煎熬。堆积如山的习题,接连不断的考试复习,还有教师的训导,家长的压力,使得许多学生对学习有厌倦情绪,觉得身心都很累。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虽然身体恢复了正常,而心理的疲惫感仍然存在,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心理恢复期的长短因人而异,也与教师的
4、引导与对学生施加的刺激量有关。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在教学中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则恢复期就会短一些。大多数学生恢复期在一两个月,少数学生持续数月甚至年。其二是新生有一段时间的兴奋期。高一学生进校后有强烈的新鲜感,因为新事物的刺激最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所以高一新生的大部分注意力与兴趣都集中在熟悉环境、建立同学关系上,而不是集中在学习上。这种现象持续约个月左右,期间学生的明显特征是情绪异常兴奋,不能完全静下心学习。其三是多数学生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与对高中各学科的难度估计不足导致对高中学习的强烈的不适应。旧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学习任务的需要,而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如学科特点、教师特
5、点等)修正与完善以至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与方法。这一过程,谁转换得快谁转换得好谁的成绩就能上去。 从我这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们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女生对用QQ聊天与浏览明星新闻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男生对打游戏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 基于以上的因素,我觉得这高一新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激趣与教会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正确方法上。 二、案例描述 (一)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在进入课堂,起立问好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自我介绍,也不是翻开信息技术教材照本宣科。我会用课件展示我的第一个问题,在屏幕上投出四种物品的图片与问题:“假设在你面前
6、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与火柴,现在的任务是要烧水,你应当怎样去做?” 学生这时几乎都是一脸茫然,不知道教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我告诉他们,这道题其实他们并不陌生,在初中语文课里有一篇说明文叫统筹方法是华罗庚写的,其中就举了这样一个题目。 此时,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表现出来了:高一的学生与初中生大不相同了,课堂上随意接嘴及举手发言的情况在减少,逐渐趋于成熟变得较为深沉,有的不论懂与不懂均含而不露,向教师每问一个问题都似乎要下很大的决心似的。 有些同学回忆起了那篇课文,有胆大的随声附与一句,胆小的会意地点点头,还有一部分是用迷惑的眼神望着我。 “究竟应该怎样烧水?”我一边提高了音量,一边用眼光横
7、扫了整个教室。 先是鸦雀无声,接着有胆大的咕隆着说:“用水龙头在水壶中放上水,点燃煤气,再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烧。”我示意他站起来大声告诉全班,但他却不敢。下边的同学有的在哄笑,有的在用充满笑意与不屑的眼神望着我。 “你们是不是这样想的,把水壶在水龙头下接满水,放到煤气灶上,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然后烧水?!”我用非常郑重的语气宣布:“这个答案非常正确而完美!”下面更是嘘声一片。 “我相信我们班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这么想的,但,为什么没有一个同学敢站起来大声的说出这个答案呢?!那是因为一个字-怕!怕回答错了被别人耻笑,哪怕是正确的答案也不敢坚持。如果在高中的学习中,你们不克服这种心理,就回成为你们成功的绊
8、脚石。” 下面又是鸦雀无声。 “但是,第二个问题来了。”我沉着地说,“假设所有的条件都不变,只是水壶中已有了足够的水,这时你应该怎样去做?” 经过刚才的鼓动,我欣喜的发现有几个同学开始举手了。我故意请一位举了手但看上去有些腼腆的同学起来表达她的看法:“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用火柴点火。”“同意这种做法的同学请举手。”我继续鼓舞他们。大部分的同学举起了手,有部分同学环顾左右后也举起了手,还有一小部分人在犹豫不决。“我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所有举起手的与那些同意但还是害怕而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跟物理学家的思路是完全一样的。”下面掌声一片,“但是,数学家则不会这样做,”我故意停顿片刻,“数学家会把水壶中
9、的水倒掉,并宣布,我已经把后一问题转换成了前一个问题了。”学生们先是面面相觑,接着就是轻微的骚动。 我接着告诉他们,这个问题不是我发明的,也不是什么脑筋急转弯,它是匈牙利著名数学家P.罗莎在她的名著无穷的玩艺一书中曾对“化归法”作过生动的比拟。罗莎的比喻固然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化归的根本特征: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人们的眼光并不落在问题的结论上,而是去寻觅、追溯一些熟知的结果,尽管向前走两步,也许能达到目的,但我们也情愿退一步回到原来的问题上去。在数学中“化归法”通常是:将一个非基本的问题通过分解、变形、代换,或平移、旅转、伸缩等多种方式,将它化归为一个熟悉的基本的问题,从而求出解答。如学完一元一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一节课 信息技术 教学 案例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