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养殖水产品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汇总.docx





《鱼类养殖水产品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类养殖水产品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汇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项目背景:水产品因为它的营养与药用价值被人们逐步深刻地认识,使得其市场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需求量逐年增加。消费总量呈大幅增长势头,而且高档水产品的需求量急剧攀升,价格大幅上涨;但是在水产品高速发展的同时,水产品行业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经过近20年的水产品市场发育,我国的水产品主要面临的以下机会与威胁:机会:1、大面积水产开发势头强劲,优势水产品区域化布局逐渐形成。由于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市场上对有机食品、天然食品、野生食品的需求日趋旺盛,使得曾经被人们所不问津的大水面水产养殖重新回到水产养殖舞台上来,中国优势水产品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各地一批批优势水产产区、优势水产品应运而生。2、水产品逐渐呈
2、现品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品牌经营是水产业强渔兴水的有效途径。品牌化的竞争已经成为水产品行业的新动向。3、水产品加工方兴未艾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所谓“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搞活了加工,货畅其流,无形给养殖生产开辟了一个永久性的的高速通道。4、中西部地区与内陆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因区域资源、传统消费习惯与消费水平问题,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与内陆农村的水产品市场很不发达,人均水产品的占有量与消费量都很有限。目前中国农村人均鱼虾消费量只有4公斤左右,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随着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消费水平会逐步提高,农村的水产品市场会得到进一步发育,9亿多的农
3、民,若达到年人均10公斤水产品的消费量,将有500多万吨的消费空间。威胁:1、养殖环境日益恶化是首要问题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食品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我国环境污染相当严重。2、病害增多引发药物的滥用与残留超标 资料表明,病害问题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阻碍。3、瓶优惠政策亟待出台。渔业生产中,渔民贷款、渔业补贴、新项目开发用地等没有一套可操作的优惠政策。项目在此背景下提出。项目必要性:1.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项目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能经济地为人类提供优质动物蛋白食品。在动物饲养中,鱼类是水生变温动物,较之陆生恒温的家畜、家禽能量消耗少,
4、饲料转化效率高,产品中动物蛋白质含量也高。能为工业提供原料,是医药工业、化学工业、饲料工业等的重要原料来源。对于弥补海洋捕捞的不足具有重大作用。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与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量日益增加,但捕捞量受到天然渔业资源更新的限制。渔业预测指出,年渔获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已达到顶点,今后单靠捕捞天然渔业资源将无法满足需求量。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在近海地区,可因养殖产量增长减轻捕捞强度,防止过度捕捞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在内陆水域,水产养殖与农业的其他一些生产相结合,利于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十二五”期间,在居民消费率提高,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水产品消费增长率将持续超过消费总体增长水平
5、,保持增长势头。预计,未来3年水产养殖行业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行业盈利性与成长性得以延续。一方面需求增长,供给增长,供给约束,水产养殖量价齐升,基本面持续向好,提升了行业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水域资源稀缺性与通胀预期提高行业的相对估值水平,未来水产养殖行业依然是比较好的投资标的。2.项目建设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自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大农业与大粮食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观点,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渔业是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鱼产品作为大粮食中的重要一环,提供动物性蛋白质与脂肪,改善食物构成,对增进人民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渔业生产,解决吃鱼问题,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近年来由
6、于过度捕捞,资源破坏,同时由于水工建筑、围湖造田以及水质污染等,造成水域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渔业生产徘徊不前,甚至下降.根据我国国情,要发挥内陆及沿海渔业的优势,在保护渔业增殖的同时,应当大力发展鱼类养殖业.国家农委在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中也提出要各方大力抓好鱼苗繁殖与组织好鱼苗供应。3.项目建设是解决社会部分就业的需要本项目建成后,新增劳动定员主要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管理人员可在武汉市人才市场上招聘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解决目前社会存在的就业问题,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缓与富余人员安置的矛盾,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市场分析:1. 世界大宗淡水鱼产业的发
7、展概况;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迅速,表现在产量显著增长、产值不断提高,并且在结构与模式上发生明显变化。在当前人口增长、消费升级、技术设备不断改进、环保要求更加强烈的背景下,世界大宗淡水鱼产业的发展呈现一系列的新特点与新动向。上世纪50年代起至今,世界淡水鱼的产量显著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世界淡水鱼总产量”由1950年的151.37万吨增至2011年的4535.54万吨,增长了28.96倍,年均增长5.73。其中,大宗淡水鱼产量由1950年的13.97万吨增至2011年的1995.94万吨,增长了141.88倍,年均增长率为8.47。相对于淡水鱼整体,大宗淡
8、水鱼的增产速度更快。世界大宗淡水鱼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今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1950年至1957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产量连年大幅增产,由13.97万吨增至67.55万吨,增长了3.8倍,年均增长25.25。第二个发展阶段是195g年到1979年,该时期世界大宗淡水鱼产量变化以调整波动为主,虽然总体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放缓、波动加大,一些年份还出现负增长,在此期间,大宗淡水鱼产量由65.80万吨增至106.93万吨,增长了62.52,年均增长率为2.34。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6年,该时期大宗淡水鱼产量增长再度加快,由117.40万吨增至1017.45万吨,增长了7.67倍,年
9、均增长14.45。第四个发展阶段是1997年至2011年,在此期间,大宗淡水鱼产量增速趋稳,由1053.25万吨增至1995.94万吨,增长了89.5,年均增长率为4.67。可以说,当前世界大宗淡水鱼产量由快速增长逐渐转为稳定增长。同时,淡水鱼产业在世界渔业的份额也有所增加,1950年世界淡水鱼产量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比例为8.35,到2011年该比例跃升至25.44,说明在世界渔业格局中淡水鱼产业的重要性增强。总体而言,大宗淡水鱼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在世界淡水渔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淡水鱼产量的扩大,其产值也不断攀升,并且增长速度略快于产量增速。1984年2011年,世界养殖淡水鱼总产值
10、由38.51亿美元增长到559.80亿美元,增长了13.54倍,年均增长率为10.42。而养殖淡水鱼产量则由1984年的333.50万吨增至3559.94万吨,增长了9.67倍,年均增长率为9.17。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以来,养殖大宗淡水鱼产值占世界养殖淡水鱼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产值份额由1984年的64.03降至2011年的48.34。大宗淡水鱼产量份额呈先升后降趋势,而产值份额持续减少,这与其他养殖品种的快速崛起与大宗淡水鱼继续增产增值的难度加大等因素紧密相关。今后一个时期内,大宗淡水鱼产量变化将趋于稳定。2.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淡水养鱼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历
11、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积累并创造了丰富的养鱼经验与完整的养鱼技术。中国具备优良的自然条件与辽阔的水域,据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淡水水域约有2.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左右,其中可以进行养殖的水面7500万亩,还有大量的稻田具备养鱼条件;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且多数海区底坡度较小,平均深度不大,浅海滩涂广阔,可养面积约2000万亩,养殖潜力很大。1985年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到309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43.8%。其中内陆水域养殖产量238万吨,浅海滩涂养殖产量71万吨。1982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超过800万吨,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1/10,其中海水养殖
12、与淡水养殖的产量约各占一半。水产养殖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亚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其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5%,其中中国的产量占1/3以上。此外,苏联约占6%,美洲与欧洲约各占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调整了发展重点,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沿海地区与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海水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藻类与海珍品全面发展;鳗鲡、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多种,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养殖等发展迅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鱼类 养殖 水产品 项目 背景 必要性 市场分析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