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考试心理学大纲.doc
《2016年教师考试心理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教师考试心理学大纲.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2)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学习心理学,科学的解释心理学现象,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意义2.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能帮助人们运用这些规律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为不同领域的实际生活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3)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4) 心理现象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及人格两大方面。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
2、过程3意志过程。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方面,1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观念、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2人格特征。人的能力、性格、信念、世界观逐渐形成。机构图: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人格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念、信念、世界观)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5)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
3、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2测验法。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程度。效度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程度。3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4临床法。5个案法6)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8)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分为4个层次1基础研究2心理现象研究3心理对象研究4活动领域层次9)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
4、学的专著10)冯特是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11)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开创的实验心理学既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开始。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3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科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史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4完形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6人本主义心理学,用来访者中心治疗,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怀,使来访者实现自己,维持自己,提
5、高自己。7认知主义心理学8精神心理学12)当代心理学呈现出多种研究取向整合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的特点。13)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的指导。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14)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1高尚的职业品德2广博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4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之一。系统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专业能力
6、、信息资料的加工利用能力、创新能力。5专业的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15)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包括关注技术,倾听技术,沉默技术,宣泄技术,探讨技术,面质技术,自我表露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1) 心理产生的基础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心理产生的主要基础。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组成。脑神经一共是12对2) 通常将生长和发育分为4个时期。胎儿期,初生儿到成人的时期,成人期,老年期3)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4) 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
7、统的参及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参及下完成的,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只具有对外界刺激的感应性,而不具有反射能力。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部分组成。无条件反射是及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暂时性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和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5) 广义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它包括动物心理的发生于发展和人类心理的发生及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
8、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6) 个体心理发展分为10个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3-6.7岁)4童年期,也叫学龄初期(6.7-11.12岁)5少年期,也叫学龄中期(11.12-14.15岁)6青年初期也叫学龄晚期(14.15-17.18岁)7青年中期(19-25岁)8成年期(25-45岁)9中年期(45-65岁)10老年期(65岁以后)7)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的特点。以及差异性8)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教育,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扩展简答:为
9、什么说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因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4个,相互之间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片面强调一个事错误的。9)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成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第一个生长高峰在0-1岁)身高,体重,头面部发生明显变化。青春期儿童的生理机能也迅速增强。1初中生生理发育成熟,特别是性机能成熟,使初中生有成人感,独立倾向日益严重。2心理发展有这样的特点: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初中生考虑问题比较片面,冲动和草率。情绪上心理活动强烈,固执,狂暴,自我意识发展的盲目膨胀,情感抗挫折能力差。这些都会引起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盲目自尊或妄
10、自菲薄,情绪易大起大落。10)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过渡性。表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在身体发育方面和思维水平的发展方面,具体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2闭锁性。由于思维的发展,青少年把探索的视线转向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在斯普兰格理论中叫做第二次诞生,而在汤姆利尔茨的理论中称作内部的获得时期。记日记是青少年的共同特点。青少年的闭锁性还表现在及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做到毫无保留,有时可能以各种形式做回答而拒绝回答。心理学家把这种特点叫做不坦率性,对成人闭锁对同龄人开放。3社会性11) 中
11、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1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矛盾性体现在: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2高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12) 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上。概念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用逻辑法则的发展。13)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及低级生
12、理需要相联系)情绪特点:1强烈、狂暴性及温和细腻性共存。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情感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迫切需要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3情感容易受挫,忍受能力差14) 高中生的情绪的发展特点:1情绪的延续性2情绪的丰富性3情绪的特异性。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15)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初中生。1意识高涨。大约在1-3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2反抗心理。第一反抗期出现于2-4岁之间,第二反抗期出现于初中阶段。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有新特点:交友范围缩小,重视友谊,及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及父母关系的变化,及教师关系
13、的变化。16) 高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高中生逐渐学会了全面,客观,辩证的看待自己、分析自己。2价值观的确立3自治需求17) (怎样度过初中生的危险期)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初中生:1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2学校及家庭教育相结合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高中生: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4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18) 为什么说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个人发展的危机期及如何度过答案为1017条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1)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
14、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的获得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2)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的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3) 学习的种类。1依学习水平划分加涅分成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依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及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及发现学习。意义学习(理解性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
15、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的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是指新旧知识间内在的有意义联系,非人为联系指新旧知识间存在的观念的一致性。3依学习内容和结果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4) 学习理论1刺激反应理论。(外在行为解释人的行为获得的理论)由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鼻祖)。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即某种情境仅能引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联结学习的公式:SR。三条学习的定律:准备律(有积极的学习愿望,激发学习的动机、心向),练习律(反复强化),效果律(强化物体对那个人本身有吸引力)。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
16、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2认知理论(关于某科的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基本公式)基本观点:一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二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三强调各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认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理解该学科的内容,有利于学习内容的记忆和学习迁移,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兴趣的形成。代表人物布鲁纳.3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倡导,他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而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取替代性的间接经验。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由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5) 顿悟学习的条件是在这个
17、领域长期坚持努力的人,长期思考,是勤奋耕耘的人。6) 学习迁移,有好作用也有坏作用。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实质就是把学得的知识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方法等)加工重组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学以致用,先前知识的运用(正迁移有利,负迁移无利)7) 学习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前一种学习有助于后一种学习的现象是正迁移。前一种学习阻碍了后一种学习的现象是负迁移。2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
18、移和具体迁移。例在学习母语时学习英语产生干扰,属负迁移8)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包括:1形式训练说,训练人的心智大脑2共同要素说,相似的程度有利于迁移的发展,循序渐进3经验概括说(原理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理论回到实际)在迁移中的作用4关系转换理论(顿悟说)5认知结构说,认为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才会产生。 关于这章这节基本理论不清楚,不利于迁移,建立关系。联系清晰,把握深刻。 9)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2原有认知结构。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学习者是否具有相
19、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4心向及定势,心向和定势都是心理准备状态10)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一起参及教学目标的制定,并要学生了解某一阶段学习的目标2精选教材。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就必须精选教材内容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材在经过教师处理之后应具有科学的序列,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5创设及应用情况相似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及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
20、情景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为促进原理的迁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准确的理解基本原理7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11) 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属性、联系及关系,直至解释其本质及规律的思维过程(有意义学习)。知识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及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举例)12) 理解的标志是: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能举例复述,融会贯通(迁移)13) 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直观教学有3种形式(获得方式):实物直观、模像直
21、观、言语直观、利用变式和比较。变式是指不断的变换材料的呈现形式,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使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实物的本质特征(例盲人摸象,通过非本质属性解释本质属性的过程)。比较包括同类事物比较和同时比较。比较有利于记忆14) 知识的应用的实质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迁移。知识 应用可分为3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审题,指了解题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审题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维等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智力活动,尤其表现在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及综合活动。如何存储以及如何提取知识的所有途径、方法和策略叫做表征。2相关知识的重现。学生在重现相关知识时,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有
22、以下几个方面:旧知识的干扰,学生的生理状态,学生的心理状态3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15) 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1知识的领会及巩固程度(可利用性、可辩证性、稳定性、可靠性,原有知识是否扎实)2问题的特征(问题的背景)3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及智商有关、思维习惯)16)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技能具有以下特点:1技能是一种完善化了的动作系统(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2技能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形成技能的基本条件)3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17) 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1动作技能(实在物)是一种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
23、流畅和娴熟的躯体运动方式,它借助骨骼和相应的神经过程的活动表现出来。2智力技能(观念,动作可以不连贯、可省略)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18)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区别:1活动的对象不同。智力技能属概念的范畴,思维方法2活动的结构不同3活动的要求不同。联系: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及,手脑并用才能完成。19) 技能的形成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1认知定向阶段。学习者
24、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映像,学习者可根据这种动作映像联练习动作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智力技能的形成:加里培林分成5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及物质化活动阶段,如借助于实物或模型、图表、标本等学习。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20) 技能的形成标志。动作技能形成之后,表现出以下几个标志:1动作结构的改变2动作品质的变化3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智力技能形成之后,表现出以下几个标志:1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物质化的活动支持2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思维灵敏,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3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教师 考试 心理学 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