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读书笔记上.doc
《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读书笔记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读书笔记上.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学医修身:一部伤寒医天下中国人有句伟大的名言,展示了圣贤之士的生命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做不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所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天下”,试图做自己健康王国的“国王”。泱泱中医,博大精深。从何入门,乃为捷径?从被誉为“一部伤寒医天下”的伤寒论入手。伤寒论由一千八百年前的“医圣”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入门的最优经典。清代著名医学家柯韵伯说过:“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作为中医医师,我有一个梦想: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把中医的奥秘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人能够走进中医之门,踏上修身之路。现在,摆在
2、您面前的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这本漫画书,就是“学医修身”的起点。让我们从当下开始!第一章:六经辨证宋代伤寒学家许叔微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黄帝内经:中医之门从此启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为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黄帝内经提出了“整体观念”,以“实虚、寒热、气血津液;表里、上中下、脏腑经络等基本病机”的整体辨证来统摄局部病症,从整体来分析各个局部的病变,从整体来调治各个局部的功能,正如近代医学家祝味菊所云:“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但黄帝内经仅载13方,详于“理法”而略于“方药”,远
3、远不能满足后人运用方药治病救人的需要。伤寒论:三阳三阴最重要到距今1 8 0 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采集了诸多方剂,首次把“理法(辨证)”和“方药(论治)”完美地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确立。在伤寒论这部书中,标题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故很多后人习惯于把伤寒论的三阳三阴辨证方法称为“六经辨证”。“三阳”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即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辨证”囊括了中医界常用的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六淫等)、脏腑经络辨证等各类辨证方法。千百年来,历代名医的实践表明,学好伤寒论,
4、是成为临床名医的正道和捷径!百千“病症”,辨证论治知“病机”中医博大精深,高深莫测,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说法,告诉我们中医到底是什么?“病症”成百上千,千变万化。但是,中医却能化繁为简,只须辨明“病机”,即可对复杂多变的中医“执简驭繁”。这就叫做“辨证论治”,也叫“辨证知机”。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天下所有“病症”(即病名和症状,比如,感冒、发烧、糖尿病、高血压等等),皆可辨证为精简的“病机”(十大病性、十大病位)。病机,就是“十大病性”和“十大病位”我们把中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的话,重点关注“病性”之家和“病位”之家。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所有的疾病,一言以蔽之,都可化繁
5、为简:十大“病性”和十大“病位”。十大病性为:实寒、虚寒;实热、虚热;气滞、气虚;血瘀、血虚;湿水(饮痰食积)、津液虚。十大病位为:表、里、半(半,即半表半里);上、中、下;脏、腑;经、络。实、虚(虚实错杂):病性之家的“父母”如果把病性比喻成一个“家庭”,那么,病性之家的父亲和母亲就是“实”和“虚”。我们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就行了:“实”就是盛余(郁结),“虚”就是不足(虚弱)。可千万别小看这句话,中医看病的时候,最为重要的就是判断“实和虚”。内经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景岳全书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并非“纯实”,也非“纯虚”,而是“实为主”、“虚为主”,还
6、有“虚实错杂”的特殊情况(注:本书简称“杂”,下同)。切脉诊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怎样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实”,还是“虚”呢?中医在判断患者是“实”还是“虚”的时候,主要不是看他/她的体质壮实还是虚弱,而是看其本质中医是通过摸脉(即切脉)、看舌(即望舌)来进行的。脉、舌才是判断实虚的最可靠的“裁判员”。如果脉重按有力,就为盛余(郁结)之“实”;如果脉重按无力,就为不足(虚弱)之“虚”;正常无病的脉,应该既不感觉“力度盛余之有力”,也不感觉“力度不足之无力”。而应该是摸起来“力度适中、应指和缓”。望舌诊断:舌老苔多为实,舌淡苔少为虚怎么看舌头来判断实虚呢?大家都吃过煮鸡蛋或煎鸡蛋,如果煮鸡蛋或煎鸡
7、蛋的火候“盛余”,鸡蛋就老;而如果火候“不足”,鸡蛋就嫩。患者的舌苔,如果舌老、苔多(即厚腻),就为盛余之“实”;如果舌淡(或舌嫩)、苔少(或苔无),就为不足之“虚”。舌苔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身体的实、虚状态。大家每天都可以自己伸出舌头,从镜子中自己观察、判断身体的“实”或“虚”,也可以给身边的家人、朋友进行判断。虚实错杂:偏实偏虚凭脉舌对于实证(实为主)、虚证(虚为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但对于“虚实错杂”则容易顾此失彼,稍不小心就成大错!必须另辟蹊径,以“和解之法”而虚实兼顾。那么,“虚实错杂”如何进行诊断呢?脉偏重按有力;舌偏老、苔偏多(即厚腻)。“虚实错杂”偏实:脉偏
8、重按无力;舌偏淡(或舌嫩)、苔偏少(或苔无):“虚实错杂”偏虚。表、里:病位之家的“父母”有趣的是,表证就像人的皮肤,只是薄薄的一层(只有太阳病)。而里证就像人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包含很多内容(包含除“太阳病”之外的其他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病在表,说明病情较轻,所以,表证只能是“实证”,而不能是“虚证”(也不能是“虚实错杂”)。病在里,病情可轻可重,所以,里证既可是“实证”,也可是“虚证”(也可是“虚实错杂”)。疾病轻重:从实到虚(或虚实错杂),从表到里疾病轻重的发展,一般按照“从实到虚(或虚实错杂)”、“从表到里”的顺序,综合而论,即“从阳到阴”,说明疾病不断加重。
9、所以,医生在看病的时候,首先要看疾病是“实”还是“虚”(还是“虚实错杂”)?疾病在“表”,还是在“里”?这是治病救人的大法!而相应的具体治法,则是“由虚(或虚实错杂)转实”、“由里出表”。恰好和人类得病的过程相反。“病性病位”为六经,治病救人“指南针”病性中最重要的“实虚(虚实错杂)”和病位中最重要的“表里”,组合成了伤寒论最为重要的三阳三阴“六经”(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辨证就像是治病救人的“指南针”,起到了判断“大方向”的巨大作用。在伤寒论中,表证被称之为“太阳病”。里证是指除了(即太阳病)”之外其他病。病位在里:“兵分两路”更精细表证就像体表皮肤,里证像
10、身体里面的诸多脏腑。因为表证太单薄,不可以“兵分两路”。所以,表证只有“实在表”“实在表”为太阳病。太阳病不能再分为两类由于里证内容丰富,所以,每个里证都可以“兵分两路”。“实在里”兵分两路:郁、结。阳明病。“郁”是尚未结积,不可吐下;“结”是已经结积,可以吐下“虚在里”兵分两路:中焦、全身。太阴病,少阴病“杂在里”兵分两路:偏实、偏虚。少阳病,厥阴病六经“提纲”:一目了然诵伤寒实在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实在里(郁、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杂在里(偏实)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虚在里(中焦)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虚在里(
11、全身)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杂在里(偏虚)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许叔微:“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医生看病,最重要的是看病性和病位。看病性:疾病是“实”还是“虚”还是“虚实错杂”?看病位:疾病在“表”,还是在“里”?这样,就很容易把复杂的百千病症,简化为像“指南针”一样重要的“六经”(也称为“三阳三阴”)在表类:实在表(为太阳病)。在里类:实在里(郁结,为“阳明病”);虚在里(中焦,为“太阴病;全身为“少阴病”);杂在里(偏实,为“少阳病;偏虚为“厥阴病”)。第二章:十大病性隶属于“三阳三阴”的“十大病性”:寒、热、气、血、津液之实
12、虚和“十大病位”:表、里、半,上、中、下;脏、腑;经、络”,为治病救人提供了更为精准的“金手指”和“银手指”。病性:治病救人“金手指”“病性之家”,最重要的是父母“实(盛余)、虚(不足)、虚实错杂”。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五个兄弟姐妹:寒、热、气、血、津液。“寒证”特征“冷清凉”“寒”就是寒冷,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伤寒感冒的时候,可能会冷得发抖。寒证的特点是“冷、清、凉”。寒证分为实寒和虚寒,实寒则脉舌为实,虚寒则脉舌为虚。脉紧或迟;舌淡,苔白而润,面色白。易伤阳气: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蜷卧。不伤阴液: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热证”特征“温暖火”“热”就是火热,很多
13、人都有发烧的经历,全身热得难受,或者有“上火”的经历,口舌生疮、咽喉疼痛等。热证的特点是“温、暖、火”。热证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则脉舌为实,虚热则脉舌为虚。脉数;舌红,苔黄燥少津,面赤。不伤阳气: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烦躁不宁。易伤阴液: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且记“平证”莫遗漏不寒不热是最舒服的,这就是“平”。就像每个人有时“欢笑”,有时“忧伤”,也有时“平静”(既不欢笑,也不忧伤)。“平”及“寒”、“热”都存在。“平”融于“气血津液的实虚”之中。气血津液的实虚,既可能为寒,也可能为热,也可能不寒不热。不寒不热的“气滞、气虚,血瘀、血虚,湿水饮痰食积、津液虚”,就是我们所说的“平
14、”。所以,往往可以不必把“平”单列出来。气滞、气虚为“气证”“气”: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儿”,要是“气”盛余,心里老窝着气儿,中医学里叫做“气滞”,该消消气了;而要是“气”不足,就像跑步消耗很大,上气不接下气,那就是“气虚”。气证分为气滞和气虚,气滞则脉舌为实,气虚则脉舌为虚。血瘀、血虚乃“血证”“血”:如果“血”盛余(实),嘴唇发紫,脸色发黑,那就是“血瘀”;如果一个人面无血色,那就是“血”不足,即“血虚”。血证分为血瘀和血虚,血瘀则脉舌为实,血虚则脉舌为虚。湿水、津虚“津液证”“津液”,也常简称“津”,或简称“液”。如果一个人面肿眼肿甚至全身水肿,那就是津液盛余(实),即“湿水(饮痰食积)”
15、;如果皮肤干燥、干咳少痰,那就是津液不足,即“津液虚”。津液证分为湿水饮痰食积和津液虚,湿水饮痰食积则脉舌为实,津液虚则脉舌为虚。实寒证阴盛脉弦紧,舌苔白。实寒在表:脉浮紧。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实寒在里:脉沉紧甚至脉伏,面色白甚或青。或在肺: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在胃肠: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在全身: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无汗。口不渴,小便清长。虚寒证阳虚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舌淡胖,苔白滑。面色淡白。冷凉喜热:畏冷,肢凉,或喜热饮尿清便溏:口淡不渴,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实热证阳盛脉数有力(洪数、滑数
16、、弦数等),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面色赤。常规症状: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胸腹灼热。重急症状:甚者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虚热证阴虚脉细数,舌红少津或少苔。形体消瘦。温热少津: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上火心烦:心烦。注意:因为津液虚、阴虚虚热的界限多数时候不明显,津液虚多半会转化为虚热,所以,很多人包括教材也习惯上把“津液虚、阴虚”统称为“阴虚”。此统称的阴虚,实际上包括“津液虚和虚热阴虚”。气滞证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情绪变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有手脚凉现象。胀闷疼痛:胸胁、脘腹等
17、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或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窜痛、攻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气虚证脉虚,舌质淡嫩。精神疲惫,少气懒言。气短乏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甚至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动则加重:动则诸症加重。血瘀证脉多细涩或结、代、无脉,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痛肿血色:疼痛特点是,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肿块性状是,在体表者包块色青紫,腹内者触及质硬而推之不移。出血特征是,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或妇女血崩、漏血;瘀血色征是,皮下紫斑,或肌肤
18、甲错,或腹露青筋,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精神狂躁:其人如狂。血虚证脉细无力;舌质淡白。血少色白:手足发麻,或见眼花、两目干涩。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心神不宁:心悸,头晕,多梦,健忘,神疲。水湿(痰饮食积)证湿脉濡缓或细,舌苔滑腻,面色晦垢。闷重酸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湿浊趋下: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水脉濡缓,舌淡胖,苔白滑,头面水肿。水肿腹水:头面、肢体甚或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易起,或为腹水而见腹部膨隆、叩之音浊。尿少
19、身重:小便短少不利,身体困重。饮脉弦或滑,舌苔白滑。管腔四肢:饮在胃肠(狭义痰饮)泛吐清水,脘腹痞胀,腹部水声辘辘;饮在胸胁(悬饮)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饮在心包(支饮)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饮在肺胸部紧闷,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间哮鸣有声;饮在四肢(溢饮)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肢节疼重;饮邪内阻:清阳不能上升,则见头目眩晕;痰脉滑,舌苔腻。痰闷晕胖: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脘痞闷,呕恶,纳呆,或头晕目眩,或形体肥胖,或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等。神昏错乱:神昏而喉中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食积脉滑或沉实,舌苔厚腻。痞胀疼痛: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呕泻酸腐:厌食,嗳腐吞酸,呕吐酸
20、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痛,肠鸣,矢气臭如败卵,泻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秽。津液虚(燥)证脉细数无力,舌红,舌干。干燥干咳:口鼻、唇舌、咽喉、皮肤、大便等干燥,皮肤枯瘪而缺乏弹性,口渴欲饮水,小便短少而黄。干咳少痰、痰黏难咯。拘挛疼痛。第三章:十大病位有人会问:病性和病位,哪个更重要呢?其实,两者均同等重要。只不过,大家要记住,病位有时是固定不移的,有时是变化不定的。如果硬要把病性和病位做个比较的话,我们把病性称为金手指,而把病位称为银手指。相对而言,病性要比病位的重要程度大一些。病位:治病救人“银手指”很多时候,病位是固定的,所以,同样一个“热”的病性,可以分布于不同的病位,所以,方剂学教材“
21、清脏腑热”一节中,则有导赤散、清心莲子饮、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左金丸、戊己丸、香连丸、苇茎汤、桔梗汤、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清胃散、泻黄散、玉女煎、葛根黄芩黄连汤、芍药汤、黄芩汤、白头翁汤之分。此时治疗针对病性也要针对病位。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很多时候,病位是可以变化的,比如,病性为痰,其临床表现多样,“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医方集解)。此时治疗则主要针对病性,而不需针对病位,因为此时病位可以变化不定。表、里、半之病位表证、里证,前已叙及;半表半里证(简称“半”),也称为“少阳病证”,即“杂在里(偏实)”。里之孔窍:口苦,
22、咽干,目眩。里之少阳经脉:胸胁苦满;脉弦。虚实错杂(偏实):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上、中、下之病位“上中下”三焦包含了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上:肺、心等“上焦”是膈以上的胸部(包括肺、心两脏)以及头面部。中:脾胃、肝胆等“中焦”是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下:肾、膀胱、大肠、小肠等“下焦”是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以及胞宫、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脏、腑之病位脏腑,分为“脏”(肺、心、脾、肝、肾)和“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两大类。六经所涉脏腑太阳病实在表对应肺阳明病实在里(郁结)对应胃、大肠少阳病杂在里(偏实)对应胆太阴病虚在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入门 一部 伤寒 天下 读书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