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doc





《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首页)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导论 任课教师: 职称: 所在系部: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教 研 室:中医诊断学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授课章节:第六章 中西医结合的新概念 基本教材:中西医结合导论,戴恩来、罗再琼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自学资源:1、陈可冀.结合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2、陈士奎.医学.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理学肾虚、菌毒并治、高原瘀血证、急性虚证、急瘀证及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概念;
2、2. 熟悉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理学肾虚、菌毒并治、高原瘀血证、急性虚证、急瘀证及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意义;3. 了解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理学肾虚、菌毒并治、高原瘀血证、急性虚证、急瘀证及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来源。(二)能力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及与学生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理解新概念包括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理学肾虚、菌毒并治、高原瘀血证、急性虚证、急瘀证及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定义、来源及临床意义,从而具备运用中西医结合新概念的临床思维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新概念创新思维能力,正确理解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理学肾虚、菌毒并治、高原瘀血证、急性虚证、急瘀证及小儿感染后脾
3、虚综合征的涵义,能够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中西医结合理论及临床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新概念的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实际,以期更好地运用中西医结合思维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疾病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章节,拓展学生对中西医结合新概念方面的科研创新思维,掌握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理学肾虚、菌毒并治、高原瘀血证、急性虚证、急瘀证及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涵义,了解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理学肾虚、菌毒并治、高原瘀血证、急性虚证、急瘀证及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新概念的来源及提出背景。激发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创新思维的热情,调动学生医学科学研究的
4、积极性,主动运用已学习过的中医及西医基础及临床知识,给予案例判断患者中西医结合新概念的灵活运用,使学生感知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断治疗疾病对中西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鼓励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热爱本专业,培养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及开拓精神,坚定学生学习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信心。学生特点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该专业学生为中西医结合专业,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生理学,西医诊断学、病理学、中医内科学等,中医学及西医学相关基础知识齐备。学生对新概念讲授课程的内容完全能够接受,中西医相关名词术语已基本掌握,分析能力逐渐形成,自学能力较强。2、学生的认知特点:由于教学对象是具有现
5、代医学思维意识,对中医抽象的理论和思维难以理解,因此,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学习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引导,围绕问题设置讨论,师生互动,积极培养学生中西医创新思维,使之获得质疑灵感和解疑方法,并适时以言话、目光和掌声对学生所提的问题给予鼓励赞许,对价值不大的问题也不轻易否定,使学生消除思想包袱,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索知识的信心,迸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3、学生的学习风格: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导论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较强,但西医理论基础有待提高。一方面都需要将部分枯燥的内容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引发学生的兴
6、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教学重点:1. 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理学肾虚、菌毒并治、高原瘀血证、急性虚证、急瘀证及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概念及来源;2、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理学肾虚、菌毒并治、高原瘀血证、急性虚证、急瘀证及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教学难点:1. 八个中西医结合新概念的定义;2、八个中西医结合新概念的临床应用。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1.在强化重点上,首先在课件上加以标注,引起学生关注;其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最后通过临床医案等方法强化学习。2. 通过课堂讨论临床典型案例,先让学生用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
7、理学肾虚、菌毒并治等中西医结合的思路自行分析给出结论,再进行引导并实例说明,加深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1、教学内容本课程采用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中西医结合导论(主编:戴恩来、罗再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本次教学内容位于第六章中西医结合的新概念。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理学肾虚、菌毒并治、高原瘀血证、急性虚证、急瘀证及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来源、定义及临床意义。另外在传统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引入中医思维学中的整体思维,分析诊断治疗疾病的微观整体思维;导入西医临床思维,及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共同性,运用中医、西医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8、,提高对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理学肾虚、菌毒并治、高原瘀血证、急性虚证、急瘀证及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理解能力,培养中西医结合新概念的新思路。2、教学活动总的教学程序安排为50分钟;设疑引趣,导入新课(2分钟)明确目标,构建新知(43分钟)小结提问,课堂反馈(4 分钟)教学评价,提高升华(1分钟)。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多媒体引入中医的教学,使宏观的中西医结合导论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课堂传递的信息量大大提高,刺激学生的感知兴趣,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培养学生认识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提高。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学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就是学生能动地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
9、,教师在指明教学方法时,力求起主导作用,促进而不替代,启发而不越俎代庖,“授之以渔”,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两点:(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作好笔记、及时复习。(2)充分利用教材和现代教学媒体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本次课也是通过教学策略的诱导,运用探究法来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分析中西医结合新概念的共性思维模式,对比法将中西医理论思维相似又有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案例教学法来模拟临床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讨论法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一种团队精神,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结合临床所学知识融
10、会贯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乐学的目的。通过课堂检测,反馈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布置适当的作业和实践探究题。板书设计和课件:使用提纲式的板书。板书形式:摘录要点(提纲)式;板书要求:文字简练、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前后呼应。在课件设计上力求层次清楚,主次分明,具有内在逻辑性,着重展示教学内容的系统结构和层次关系,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的内容用红色标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记录和理解记忆。同时课件制作是尽可能简洁、清晰,插入典型病例资料,利于学生理解。教学改革:1.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开始以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固有的知识和讲授
11、新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授课结束时,再由学生结合本篇的内容对临床案例回顾分析,使理论知识升华至临床思辨。2.培养中西医科研创新思维:从本章的新概念着手,如微观辨证、隐潜性证、生理学肾虚、菌毒并治、高原瘀血证等的理论思维,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拓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研创新能力。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续页)时间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教学方法与手段10分钟中西医结合新概念概述:提出背景创新思维新概念共同点:具有新的内涵;具有典型的创新性;来源于临床观察与研究,并运用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概括出来的;运用现代科学实验研究加以研究证实的基础;富有中西医结合特性。
12、探究教学法,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思维。15分钟第一节微观辨证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微观辨证是由沈自尹首先提出。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沈教授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微观地认识机体的形态、代谢变化和功能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在中医的宏观辨证基础上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别“证”。以沈自尹教授为例:沈自尹(1928年-),男,汉族,浙江镇海人。二、概念的依据 中医辨证着重于功能方面来认识。沈教授认为任何功能改变必然以形态、代谢改变为基础,“证”亦必有其微观的表现和物质基础,功能与形态、代谢是统一的。如何从功能改变证实形态、代谢改变,从而阐明“证”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医结合 导论 课程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