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重点[003].doc
《临床药理学重点[00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药理学重点[003].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临床药理学总结一、绪论 1.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2.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任务包括: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治疗药物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监测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保障用药安全;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治疗。3.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药效学研究; 、药动学研究; 、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4. 临床药理学的职能: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市场药物的再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承担临床药理教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5. 临床试验方法学:对照:安慰剂对照 空白对照 剂量反应对照
2、阳性药物对照 外部对照。随机:单纯随机抽样 均衡随机 均衡顺序随机。盲法 单盲:双盲:第一章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临床药动学,是药动学的分支。它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1) 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2) 分布: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3) 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4) 排泄:药物与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第四章 临床药效学临床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人体作用、机制与“量”的规律的科学,也包含药物、人体以与环
3、境等因素对药效的影响。药物对机体的基本作用是增强或减弱机体的原有功能,增强者称为兴奋或激动,减弱者称为抑制或拮抗。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具有选择性(指导临床选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和两重性。 两重性包括治疗作用(符合防治疾病目的的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与防治疾病无关的对人体不利甚至有害的作用) 治疗指数 :即LD50/ED50 的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量反应和质反应的量效曲线 (P41)量效关系: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或浓度呈一定关系,以药物效应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即为量效关系曲线图。(一) 量反应的量效曲线1、 最小有效量: 或称为阈剂量,是指药物用量逐渐增加,至刚能产
4、生效应时的剂量或浓度。2、 最大效应 :或称效能,指药物效应达到最大,继续增加剂量效应也不再增加时的纵坐标数值。3、 效价强度 : 指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二) 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半数有效量 能使群体中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效应时的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ED50)以此类推,如效应为中毒或死亡,则称为半数中毒量或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 : 即LD50/ED50之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一般来说,TI越大,药物越安全。但没办法很好地表示安全性。第三节 药物特异性作用机制一、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1、 受体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2、 受体拮抗药:有亲
5、和力,无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不能产生效应甚至会妨碍受体激动药的作用(1) 竞争性拮抗药(2) 非竞争性拮抗药3、 部分激动药4、 反向激动药作用相同的药物也可以产生拮抗作用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机体状态和其他因素三个方面。第五章 药物的临床研究第一节 药物的临床试验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期。 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与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其内容:为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物动力学研究。最低病例数:20至30例,为健康受试者。研究目的: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新药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期临床试验是
6、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目的:确定适应证,推荐临床给药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每日给药次数等,评价其不良反应,并提供防治方法。最低病例数:100例,为病人(患者)。期临床试验是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的依据。最低病例数:300例,为病人(患者)期临床试验:又称上市后监察,是新药临床试验的继续其目的: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改变给药剂量等,并根据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证与不良反
7、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最低病例数:2000例,为患者生物等效性(BE)试验: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动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病例数:18-24例。第六章 药品的注册与管理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一、 药品注册的申请(一) 新药申请(二) 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申请(三) 进口药品申请(四) 补充申请(五) 再注册申请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MP-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
8、范的国际协调会议 POM-处方药OTC-非处方药二、化学药品的注册分类1) 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2) 改变给药途径且尚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3) 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4) 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金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与其制剂。5)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6) 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只做生物等效性试验)三、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P76-77第七章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二、 妊娠期妇女用药注意1早期妊娠的用药注意药物对早期妊娠的影响,此期是指妊娠3-12周期间,是胚胎、胎儿各器官处于高
9、度分化、迅速发育阶段,是胎儿被药物导致某些系统和器官畸形的最敏感时期。此期内应禁用以下药物:抗肿瘤药物:如白消安、巯嘌呤、环磷酰胺;激素类药物:可的松、泼尼松龙、安宫黄体酮;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镇静药:如安宁、利眠宁、沙利度胺;抗抑郁药:丙米嗪、苯丙胺;抗过敏药:扑尔敏、安其敏、苯海拉明;放射性药物:放射性碘。2中、晚期妊娠用药注意中、晚期妊娠是指妊娠4个月至分娩期间。该期应完全禁用的药物包括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男性激素样药物可增加食欲和体重)、口服抗凝剂、阿司匹林(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己烯雌酚、磺化物类、烟碱、呋喃妥因、口服降血糖药物、性激素(任何种类)、磺胺类
10、、四环素类等。3分娩前两周孕妇用药需特别慎重应用的药物;抗菌药(大剂量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类等);维生素(K3与K4等);麻醉药(乙醚、氯仿等);镇痛药(吗啡、哌替啶、美沙酮等);解痉药(颠茄制剂、东莨菪碱等);散瞳药;利尿药;兴奋药;抗高血压药(利血平等);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等);口服降糖药(苯乙双胍等)。4分娩期用药注意哌替啶是常用的分娩镇痛药。吗啡类与鸦片制剂因具有强力抑制胎儿呼吸而不宜采用。用于引产和促进分娩常以缩宫素静滴,麦角制剂可致强直性子宫收缩,胎儿娩出前不宜使用,垂体后叶素可升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与合并高血压孕妇禁用。而预防和治疗早产可采用硫酸镁、硝苯地平、沙丁胺醇等子宫收缩
11、抑制药与吲哚美辛等前列腺合成酶抑制药。三、 药物对胎儿的损害(二) 药物的致畸作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根据动力实验和临床用药经验与对胎儿致畸相关的影响,将药物在妊娠期的使用分为A、B、C、D、X五类。A类:妊娠期患者可安全使用B类:有明确指征时慎用C类:在确有应用指征时,充分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选用D类:避免应用,但在确有应用指征、且患者受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时严密观察下慎用X类:禁用于妊娠和可能怀孕的得患者第八章 新生儿与儿童用药60、新生儿药动学特点: 1药物吸收:经胃肠给药:胃液接近中性,不耐酸的药物吸收完全(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生物利用度高。胃排空速度长,主要由胃吸收的-内酰
12、胺类吸收量好。胃肠外给药:易从头皮或四肢静脉滴注给药。 2药物分布:体液与细胞外液容量较成人多,水溶性的-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分布容积大,脂溶性地西泮分布容积相对较小,脂溶性药物易分布入脑。新生儿要避免吗啡和苯巴比妥类;磺胺、呋塞米易引起黄疸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血药浓度过高,药理作用増强易中毒 3药物代谢:新生儿肝脏相对较大,硫酸结合能力好 4药物排泄:消除慢,可造成血药浓度高。如丙磺舒、地高辛、氨基糖苷类、青霉素新生儿窒息用25%NaHCO3加入25%葡萄糖溶液。新生儿惊厥首选地西泮。新生儿败血症,金球菌多见,首选大剂量青霉素加苯唑西林或氯
13、唑西林,若青霉素耐药用一代头孢。 婴幼儿(出生一个月到三岁)用药:婴幼儿期肝脏相对大,药物代谢较新生儿高,半衰期较成人短。经肾排泄药物总消除率较成人高。吗啡。哌替啶易引起婴幼儿呼吸抑制等中毒现象,应禁用。不宜使用可待因等中枢镇咳药,以防加重气道阻塞和呼吸困难。婴幼儿腹泻,宜口服补液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使用调整肠微生态制剂。 儿童期用药特点: 期应用强效抗生素易二重感染喹诺酮类影响软骨发育 环素类影响骨骼发育 霉素造血功能抑制 氨基糖苷类,引起永久性失明和急性肾衰竭,耳毒性、肾毒性 阿司匹林可并发肝脏脂肪变性综合征,15岁以下儿童禁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拴形成) 雄激素可导致骨骼闭合
14、过早,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可使男童早熟,女童男性化 对乙酰氨基酚是儿科首选解热用药。 激素类药物不建议常用,若要使用,应严格观察和控制长期用药。如糖皮质激素 儿童用药计算法:根据体重,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70Kg ,简单容易记,简洁根据成人剂量折算 根据表面积计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1.73,小儿体表面积=体重0.035+0.1。10岁以上儿童,毎增5增加0.1 -合理精确第九章 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的药效学特点:上课笔记:1) 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敏感性 升高,作用增强2) 对某些心血管系统药物的敏感性下降3) 对糖皮质激素促进蛋白异化作用的敏感性增高,易骨折4) 对胰岛
15、素和葡萄糖的代谢能力下降,故意引起低血糖反应5) 药物相互作用增强,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增强。6)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降低(一) 神经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老年人学习和记忆力均减退,用药依从性差。对中枢抑制药的反应增强:(二) 心血管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三) 内分泌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四)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降低(五) 老年人凝血能力减弱(六) 老年人对损害肝脏的药物耐受力下降(七) 药物相互作用增多,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第十二章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一、 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1. 药物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该定义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03 临床 药理学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