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试题.doc
《免疫学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免疫学复习题 1、18 世纪后叶,Jenner 发明牛痘疫苗防天花;抗毒素是由德国学者 Behring 和日本学者北里首先发现; 1894 Bordet 发现了补体;1945 年 Owen 发现了天然耐受现象;澳大利亚免疫学家 Burnet 于 1958 年提出 了关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石板在 1966 年自枯草热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 IgE;1972 年 Jerne 根据 现代免疫学对抗体分子独特型的认识提出了免疫网络学说。 2、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免疫的三大功能分别为:免疫防御、免疫 自稳、免疫监视。 3、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 1
2、)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免疫分子组成;分泌型免疫分子主要 有: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等。 4、 免疫器官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 (1)中枢免疫器官如胸腺和骨髓,T、B 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分化、 成熟;鸟类的腔上囊(法氏囊)相当于人类的骨髓。 (2)外周免疫器官包括:1)淋巴结、2)脾脏、3)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5、 骨髓是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同时也是 B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也是发生 B 细胞应答的 场所。 6、 胸腺表面覆盖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深入胸腺实质,将实质分隔成许多胸腺小叶,每个胸腺小叶由 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组成。皮质位于外层,髓质位于内层。 7、 淋巴细胞再循环
3、: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参加再循环的 ,一个再循环周期约需 2448 小时。 淋巴细胞主要是 T 细胞(70%80%) 8、淋巴结中 T 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 75%、B 细胞占 25%;脾脏中 B 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 55%,T 细胞约占 35%,M占 10% 9、完全抗原是指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10、 抗体(Ab)是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 B 细胞合成与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 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Ab 是重要的免疫分子,主要功能是介导体液免疫;抗体是生物学功 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
4、g)是化学结构的概念。11、 类毒素是指用 0.3%0.4%甲醛处 理后丧失毒性,但仍保持有免疫原性的细菌外毒素,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而抗毒素是针对细菌外毒素 抗原所产生的抗体,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 12、 同种异型抗原主要有:1)细胞血型抗原(ABO/Rh) ;2)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3、 自身抗原包括:隐蔽性自身抗原;修饰改变的自身抗原。 14、1983 年,Tiselius 用电泳法将血清蛋白分为: (1)白蛋白; (2)甲种()球蛋白; (3)乙种() 球蛋白; (4)丙()种球蛋白。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丙()种球蛋白组分中。15、 根据抗体重链结 构和抗原性特异性的不同分、五类,对
5、应的抗体分别为 IgG、IgA、IgM、IgD 和 IgE。 16、 轻链种类可分 k、两型,每个 Ig 的 L 链完全相同。 17、 轻链有 2 个功能区:VL、CL;IgG、IgA、IgD 重链有 4 个功能区:VH1、CH1、CH2、CH3;IgM 和 IgE 重链有 5 个功能区:VH1、CH1、CH2、CH3,CH4,即多一个 CH4。VH 和 VL 为抗原结合功能域;CH2/CH3 为 补体(C1q)结合功能域,活化补体经典途径;CH3/CH4 功能区与 Fc 受体结合,有结合吞噬细胞作用,与 免疫调理有关;J 链将 IgA 连接成二聚体分子,将 IgM 连接成五聚体分子。 18、
6、 免疫球蛋白可被木瓜酶水解成 Fab 片段和 Fc 片段,Fab 片段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Fc 片段具有活化 补体及与细胞 Fc 受体结合等生物学效应。 19、 IgG 是唯一能穿过胎盘的抗体;个体发育中出现最早的抗体 IgM;分泌型的抗体 IgA;含量最少的抗 体 IgE,引起 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IgE;特异性 IgE 通过 Fc 片段的 CH3/CH4 功能域同位于肥大细 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FcR 结合,引起 I 型超敏反应,故 IgE 是 I 型超敏反应的应变素。 20、 人类 B 细胞有三个 Ig 基因库,即 H(14) 、(2) 、(22)每个基因库中又有许多彼此连锁
7、的(V、 C)基因,以及若干连接(J)基因和多样性(D)基因;轻链的基因库由 VL、JL 和 CL 组成;重链的基因库 由 VH、DH、JH 和 CH 组成。 20、 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 补体系统由三部分组成:1)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2)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3)补体受体(CR) 补体化学组成多数为 球蛋白;在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约为 4mg/mL, 其中 C3 含量最高,约 1.3mg/mL, D 因子含量最低约 2g/mL。 21、 2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 C1(C
8、1q、C1r、C1s) 、C2C9。旁 路途径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 因子、D 因子、P 因子;补体调节蛋白则根据其功能命名,如: C1 抑制物、C4 结合蛋白、促衰变因子、膜辅因子蛋白、同种限制因子等;补体受体多以其结合对象命名, 如:C3aR。 22、补体系统的激活主要有三条途径: (1)经典途径:激活物为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整个激活过程可分为三 个阶段: 识别、启动阶段:即 C1 识别 IC 而活化形成 C1 酯酶的阶段; 活化阶段:即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形成阶段; 膜攻击阶段:即补体活化的末端效应阶段;该途径通常在疾病恢复
9、或持续过程中 发挥作用。 (2)旁路途径:是指不经 C1、C4、C2 活化,而是在 B、D、P 因子参与下,直接由 C3b 与激活物结合启 (3)MBL 是指甘 动补体酶促级联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产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 ;旁路途径和 MBL 途径通常在初次感染或感染早期发 挥作用,对机体自身稳定和防御原发性感染有着重要意义。 23、 补体激活途径有三种调节类型: (1)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 (2)体液中可溶性调节分子的作用; (3) 膜结合性调节分子的作用。补体系统异常通常包括: (1)补体遗传缺陷;
10、 (2)补体含量增高; (3)补体 含量降低三种情况。 24、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icompatibility antigen)是指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 抗原,称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system,MHS) : 是在众多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编码 MHS 的基因在同一染 色体上呈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将这一连锁群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HC) ;MHS 广泛分布 于人或动物所有有核细细胞的表面;主要功能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小鼠的 MHS 称为 H-2
11、系统;人的 MHS 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 ;MHC 在不同物种中所处的染色体位置不同: (1) (2)人类的 HLA 则位于第 6 号染色体上。 小鼠的 MHC 位于 17 号染色体上; 25、 HLA 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第六号染色体短臂 6p21.31。主要有 HLA-I 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 包括 B、C、A 三个座位,其产物是 HLA-I 类分子;HLA-II 类基因在复合体中位于近着丝点一端,由 DP、 DQ、DR 三个亚区组成。 26、HLA 复合体遗传特征有:单元型遗传方式和连锁不平衡等。 27、HLA-I 类抗原广泛
12、分布于体内各种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HLA-类抗原主要表达 在 APC 细胞(包括 B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激活的 T 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内皮细胞和 某些组织的上皮细胞(尤其被激活后如胸腺上皮细胞)也可表达 HLA-II 类抗原。 28、细胞因子常依据其功能分为 7 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集落刺激因子 (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3) (4) CSF), (5)趋化性细胞
13、因子(chemokine ), (6)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7)其它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 29、自分泌(autocrine)是指一种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其本身;而旁分泌(paracrine)则指一种 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邻近细胞。30、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的主要生理活性分别为:造成肿瘤组织出血坏死、干扰病毒 感染和复制、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分化。 31、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特点有: (1)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2)微量高效性,(3)局限性,(4) 多效性和
14、重叠性,(5) 多样性和网络性,(6)非特异性等。 (2)跨膜区, (3)胞内区三个区域;根据这三个 32、细胞因子受体基本结构包括(1)胞外配体结合区, 区域 cDNA 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结构特征,可将细胞因子受体分为四类: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该家族成员特点为胞外区均有一个或数个免疫球蛋白(Ig)样结构域; (2)造血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可 分为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超家族和干扰素受体家族; (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该家族成员特点为胞 外区由 36 个约 40 个氨基酸组成的富含 Cys 区域,每个区域含 46 个 Cys; (4)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对肿瘤具有双重
15、性作用:即一些细胞因子可杀伤肿瘤而另外一些细胞因子可促进肿瘤生长。 33、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为 CD34 和 CD117。 34、淋巴细胞是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 2045。淋巴细胞可分为许多表 型与功能均不同的群体:如 T 细胞、B 细胞、NK 细胞等,T 细胞和 B 细胞还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亚群。 35、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其他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等。 36、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成年人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在红骨髓、脾脏及淋 巴结,其中
16、以红骨髓最为重要,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的比例一般极低。37、造血干细胞包括三种处于不同分化水平的干细胞: (1)原始造血干细胞或称多能干细胞(pleuipotent (3)成熟的子代细胞。定向干细胞包括: (1)髓 stem cell); (2)定向干细胞(committed stem cell); 系干细胞; (2)淋系干细胞。 38、成熟 T 细胞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TCR (T cell antigen receptor,TCR)识别抗原受 MHC 限制; 机体 T 细胞库对自身抗原具有耐受性。 39、T 淋巴细胞(T lymphocyte)简称 T 细胞,主要功能为 1)介导细胞免疫
17、应答;2)在 TD-Ag 诱导的 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40、 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可分为: 早期阶段 早期 T 细胞的主要表型为 CD 和 CD 双阴性细胞 T 1) (DN) ; 4+ 8+ 2)第二阶段 由双阴性分化为双阳性细胞(DP)CD CD ; 3)第三阶段 DP 细胞经历阳性和阴性选择, 4+ 8+ 发育为 CD 或 CD 的单阳性细胞。 41、T 细胞阴性选择是识别自身抗原-MHC 复合物以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1)T 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antigen receptor,TCR); 42、T 细胞表面标志主要有: (A)表面受体 包括: (2) 细胞因
18、子受体(CKR); 3) 病毒受体 ( HIV 可选择性感染 CD T 细胞, 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4 + 的发生; (4)丝裂原受体。 (B)表面抗原包括: (1)MHC 抗原 所有 T 细胞均表达 MHC-类分子,人 T 细胞被激活后还可表达 MHC-类分子,故后者亦可视为 T 细胞活化标志。 (2)分化抗原(CD 分子) 如: CD3、CD4 和 CD8。 43、T 细胞根据 TCR+T 细胞的功能特点分:1)调节性 T 细胞 2)效应性 T 细胞;根据 CD4 分子与 CD8 分子的表达与否分 1)CD T 细胞,识别抗原受 MHC-类分子限制;2)CD T 细胞。
19、44、NK1.1+T 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另一类 T 细胞,识别抗原特点是不受 MHC 限制。 45、 B 淋巴细胞(B lymphocyte)简称 B 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前体细胞分化成 熟而来,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和抗原提呈。 46、 46、B 细胞的分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抗原非依赖期(发生在骨髓)和抗原依赖期(发生在外周免疫 3 4 + 8 + 器官) ;在 B 细胞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针对自身抗原的 B 细胞克隆,机体通过阴性选择过程清除具有自 身反应性的 B 细胞克隆,实现自身耐受。 47、 细胞抗原受体(B-cell antigen receptor, B
20、BCR)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mIg), 是 B 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B 细胞细胞表面抗原包括(1)MHC 抗原和(2)CD 抗原 48、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不同于 T、B 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特点(1)不表达特 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2)NK 细胞无须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伤某些靶细胞。分化、发育、成熟过程依 赖骨髓微环境,而不依赖于胸腺,可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突变的肿瘤细胞,而对宿主正常组织细胞一般 无胞毒作用。 可将人的 B 细胞分为 1) B1(CD ), 产生低亲和力的抗体和 2) B2(CD ) 49、 细胞亚群根据是否表达
21、CD5 分子, B 细胞,产生高亲和力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 :是指体内的一类能捕获、吞噬、加工和处理入侵 50、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的抗原性物质;并将加工后的产物以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该细胞的表面,从而被相应 T 细胞 来识别的细胞。APC 可分为两类(1)专职 APC: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并指状细胞、朗罕氏细胞和 B 细胞,它们均可组成性表达 MHC-II 类分子; (2)非专职 APC: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某些病毒 感染细胞、肿瘤细胞等,它们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可表达 MHC-类分子,并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51
22、、APC 呈递抗原种类有(1)外源性抗原:通过吞饮或吞噬等作用被 APC 从细胞基质外摄入的蛋白质抗 原。如:细菌和某些可溶性蛋白等。 (2)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所合成 的病毒抗原等。 52、外源性抗原加工和呈递过程包括:捕获、吞噬、加工和处理、形成抗原肽-MHC II 复合物、呈递、识 别(CD T 细胞) ;内源性抗原加工和提呈过程包括:内源性抗原合成、加工和处理、形成抗原肽-MHC I 复合物、提呈、识别(CD T 细胞) 。 53、特异性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制可分为:1)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应答;3)免疫耐受。 54、参与
23、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包括 T 细胞、B 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55、在特异性识别 APC 所提呈的 MHC 分子-抗原肽复合物并被激活的过程中,T 细胞需要接受两个胞外信 号刺激,此即淋巴细胞活化的双信号,T 细胞活化要求的双信号为:第一激活信号(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 是 TCR 与 MHC 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结合,第二信号又称协同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 signal),是由 APC 表面和 T 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对的相互作用所提供,最重要的是 T 细胞表面 CD28 分子与 APC 表面相应配体 B7 的结合(CD28/B7) ,CD28/B7 启动的第二信号可增强细胞因
24、子基因转录。 56、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57、Tc 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具有如下特点:Tc 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且受 MHC-I 类分 子限制;Tc 细胞可连续杀伤靶细胞,故其杀伤效率高。 58、超敏反应可分为四型:I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参与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为 IgE,参 与的细胞主要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发生过程可分为致敏阶段和发敏阶段,临床 常见的 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全身性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II 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引起以细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免疫学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