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重点.doc





《中医学概论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概论重点.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概复习提纲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
2、脏腑辨证”(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立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寒凉派李杲治脾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张从正攻邪“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下派朱震亨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养阴派(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的整体联系、 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病
3、理上的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诊察、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二)辨证论治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
4、应的治疗方法。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的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采用相同的治法(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1.生理上的恒动观 “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2.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
5、与反证、心法与顿悟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的特性 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3、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阴阳: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具有普遍性与相对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相比较而分阴阳、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阴阳最基本的前提)-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前提。“2、阴阳的对立制约(最普遍规律,并决定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
6、,阳胜则阴病;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3、阴阳的互根互用(彼此依存,相互为用,是对立制约、消长转化的前提) 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互用: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阴阳的消长平衡(运动形式,动态平衡)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病理:阴阳失调 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治疗:调和阴阳 此长彼长-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此消彼消-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5、阴阳相互转化(阴阳消长达到几点的结果)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条件:物极阶段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理中医学的病机纲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
7、虚则热。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恢复阴阳平衡。6、互根互用原理。阴阳偏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泻其有余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调整阴阳阴阳偏盛阴盛实寒证(阴胜则寒)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酌加养阴药阴阳偏衰阴虚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互损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五味五色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酸青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中长夏土脾胃口肌思辛白西秋金肺大肠鼻皮
8、悲咸黑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各自的特性a.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b.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c. 土爰稼穑-稼:春天播种;穑:秋天收获 生化、承载、受纳d. 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改革、变革 肃杀、沉降、收敛、清洁e.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归纳成五大行类 1、取象比类法2、间接推衍法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
9、克: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4、五行的生克异常a. 相生异常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犯母”b. 相克异常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肾精涵养肝木肝血济养心火心阳温煦脾土脾气散精肺金肺金肃降水液(肾水)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关系:肾水滋润制约心火过亢心阳温煦制约肺气肃降肺气肃降制约肝升发太过肝木疏泄条达以防脾土壅滞脾土运行水湿防止肾水泛滥治则: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克抑
10、强扶弱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培土生金法-健脾气以补肺气金水相生法-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补脾利水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泻南补北法-泻心火滋肾阴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的解剖学知识、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的印证与反证。 是通过生理功能特点、形态和一般功能分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
11、、三焦、膀胱 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转化水谷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五脏:心、肝、脾、肺、肾 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而不泄,满而不能实”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心为君主之官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主体功能:一、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二、心主神志(心藏神):心主神明 “心藏脉,脉舍神”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心的联属功能: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通过面部的色泽变化显
12、露出来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2、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3、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4、以汗为液:汗液: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从玄府排出的液体 “汗血同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主液,大肠主精小肠的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接受容纳(接受、以器盛物 ) 化物:指进一步消化,化生成机体可吸收之物2、泌别清浊 泌分泌 别分别 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小肠主液) “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3、小肠主液 小肠上述三个功能,中医理论习惯上将之纳入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之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概论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