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心悸.doc
《中医内科学心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心悸.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心悸细目一:概述一、心悸概念及源流1.心悸概念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2.心悸源流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心悸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常用方剂。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理论。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区别与联系有详尽描述。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二、心悸与西
2、医病名关系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心悸常见病因内因:体质素虚,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药食不当。外因:感受外邪。二、心悸主要病机及虚实不同特点心悸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主不安而为惊悸;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心神失养,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惊动不已,则谓之怔忡。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
3、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三、虚、痰、瘀与心悸关系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衰,阴血亏虚。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心悸诊断要点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
4、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二、惊悸与怔忡鉴别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三、心悸与奔豚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
5、,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细目四:辨证论治一、心悸辨证要点心悸辨证应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二、心悸治疗原则心悸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须牢记架构图】三、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不振、水饮凌心、阴虚火旺、瘀阻心脉等证候主症、治法和方药1.心虚胆怯证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治法:镇惊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心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