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辨证论治1、 整体观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人及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及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均为外环境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2、 辨证论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也讲究辨病及辩证结合)病:疾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及之抗争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反应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规律证:证候,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反应病机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自我描述和医生 体格检查发现的现象(可以是
2、假象)3、 同病异治同一种病,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 病人体质差异,反应出不同的证候,治疗则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方药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精气学说1、精:构成宇宙的极其细微的物质,概念首见道德经,源于“水地说”气:存在于宇宙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的极其细微的物质,源于“云气说”精、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2、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在不断运动和变化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是人生命的本原)精气的运动形式气机阴阳学
3、说1、 阴阳含义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 基本内容(理解,必考,留意举例)阴阳的一体观1)阴阳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2)阴阳相互依存、3)阴阳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每一方都将相对的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和条件。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互用:阴阳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 之使也。病理上互用关系破坏可出现“昼不精,夜不寐”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阴阳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作用。阴阳交感,产生宇 宙万物,
4、并推动它们的发展和变化 阴阳互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的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的消长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对立制约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对立制约: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阴阳互根互用: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阴阳的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转化一般发生 于“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阴阳的自和及平衡 阴阳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各种相互作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 五味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五行学说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
5、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2、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徽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毛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3、 五行相生(母子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所胜、所不胜) 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制化(相生相克) 五行胜复(子复母仇)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的过度克制 原因太过(克者)或不及(被克者)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 密切
6、相关,往往同时发生 原因太过(被克者)或不及(克者)4、 母子相犯母病及子母亢导致子亢,母虚致子虚 子病及母子亢致母亢(子病犯母),子虚致母虚(子盗母气)5、 治法: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相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藏象学说1、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五脏肝、心、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多虚证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多实证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有腔似腑,机能贮藏精气似脏故满而不能实多虚证脏实者,泻其腑;腑虚者,补其脏3、 心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心主血
7、:心主生血,心主行血心主脉心藏神 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气下降4、 肺通过宣发肃降发挥作用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为肃降,呼出浊气为宣发), 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 主行水:通过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朝百脉,主治节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宗气=自然界清气+水谷精微之气,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5、 脾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及饮食物关系最为密切) 运化水液 脾主统血以肌衄、下部出血为主(尿血、便血、崩漏)生理特性脾主升清升输清气,升提脏器脾喜燥恶湿孤脏脾 孤腑三焦6、 肝通过调畅气机发挥作用生理功能肝主疏泄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
8、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条畅情志活动 通调排精及排卵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为血海)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气机升降的重要组成部分肺、肝 枢纽:脾胃7、 肾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气化(天癸)主水肾阳化气,升清降浊主纳气纳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肾为气之根生理特性主蛰守位肾气上升8、 五脏之间的关系(两脏的共同作用)心及肺的关系血液运行及呼吸吐纳之间的关系(气及血的关系)心及脾的关系血液的生成及运行心及肝的关系血液及神志的关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肺及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及肝的关系气机升降和调节(*气机升降的重要组成部分肺、肝)肺及肾的关系水液代谢、呼吸运
9、动、阴阳互资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肝及脾的关系疏泄及运化、藏血及统血的关系肝及肾的关系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脾及肾的关系先天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肾及命门的关系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9、 六腑泻而不藏,满而不能实10、 胆生理功能贮存及排泄胆汁(胆汁生成于肝贮藏于胆),胆为“中精之府”、“中清之府”胆主决断,调节情志(胆为“中正之官”)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府之一11、 胃生理功能胃主受纳(胃为“太仓”,“水谷之海”)腐熟水谷(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生理特性胃气下降胃喜润而恶燥脾气+胃气中气12、 小肠生理功能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
10、吸收水谷精微,经脾传输全身;糟粕传于大肠 利小便以实大小肠主液:吸收水分,参及水液代谢 便的理论基础13、 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传导之官)大肠主津14、 膀胱生理功能汇聚水液(州都之官、津液之府) 贮尿和排尿15、 三焦(孤腑)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六腑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津液部位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津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三个不同的病理阶段16、 五脏及六腑的关系心及小肠、肺及大肠、脾及胃(纳运协调、升降相阴、燥湿相济)、 肝及胆(同司疏泄,共主勇怯)、肾及膀胱17、脏腑组成名称结构特点生理功能特点五脏肝、心、脾、肺、肾多实质性器官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泄、满而不能
11、藏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多空腔性器官受盛和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多空腔性器官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五体+奇恒之腑骨、脉 六腑+奇恒之腑胆18、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9、 脑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主司感觉运动:头为精明之府,脑为精明之海 主司精神活动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心藏神20、 女子胞生理功能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及冲脉、任脉关系密切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脏腑中及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心主血脉;脾统血,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血互化)女子胞正常的生理活动以血为基础精气血津液神1、 精先天生命物
12、质+后天水谷精微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理功能繁衍生命、濡养脏腑、精能化血(精血同源)、精能化气、精能化神(了解)2、 气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 后天之气:水谷之气(源于水谷之精)、清气(源于自然界)宗气及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肺、脾、肾(元气) (肺为生气之主,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3、 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降中寓升(六腑以降为顺)4、 气的功能推动及调控、温煦于凉润、防御、固摄、中介 机体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气的推动作用减退5、气的分类元气(原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推动调节人体的
13、生长发育和生殖 / 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宗气:谷气及自然界清气相结合于胸中(膻中,又名气海) 上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下行于丹田资先天元气营气(营血、营阴):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水谷精微中精专、轻柔的部分) 营养周身、生化血液卫气(卫阳):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水谷精微中剽悍、滑利的部分) 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先天元气和后天宗气形成及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肺、脾、肾6、 血的生成水谷之精(营气+津液)、肾精 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化神(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7、 及血液生成相关的脏腑脾胃、心肺、肾 影响血液运行的脏腑心主血脉、肝主
14、疏泄主藏血、脾主统血、肺朝百脉8、 津液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物质关系性质分布作用津代谢中相互补充转化,病理上相互影响质地清晰,流动性大皮肤肌肉、孔窍、血液滋润液质地稠厚,流动性小骨节、脏腑、脑、髓濡养9、 津液的生成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津血互化)、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津液代谢(输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肺脾肾(除此之外还有肝主疏泄、三焦决渎)津液的排泄的主要形式:汗液、尿液,还有呼气、粪10、 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以及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广义)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生理功能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五神神(心)、魂
15、(肝)、魄(肺)、意(脾)、志(肾)11、 气及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气及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津能生气、津能载气精及血、津液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血液=津液+营气)(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精、气、神的关系气能化精、摄精;精能化气 精及气可化为神;神能驾驭精和气经络学说1、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络脉别络、浮络(位置浅显)、孙络(最小) 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2、十二经脉(中基重点)走向规律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足三阴经从头走足 足三阳经从足走胸腹3、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
16、四肢末端交接 手太阴肺经食指末端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大趾足太阴脾经 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后足厥阴肝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足少阴肾经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迎香)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瞳子髎)足少阳胆经4、分布规律头面部的分布阳明经面部(其中足阳明额部) 少阳经侧头部手太阳面颊 足太阳后头部四肢部的分布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厥阴,太阴、少阴,以上太阴、厥阴、少阴)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阳明、少阳、太阳躯干部的分布阳明经腹面、少阳经
17、侧面、太阳经背面、足三阴经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5、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肺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脾胃、肝胆、肾膀胱6、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6、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及十二经脉的区别分布不如十二经脉有规律 及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彼此之间无表里关系9、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督脉总督诸阳(及六阳经交汇于大椎穴,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足三阴及任脉交汇于脐下三
18、寸关元穴,足三阴又于手三阴相连)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系所有的阴经及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及督脉相合 任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为“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2)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 及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如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10、 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反应脑、髓、肾的功能 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主胞胎(任通“妊”) 冲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 及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为“血海”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下至会阴 带
19、脉约束纵行诸经 主司妇女的带下 跷脉主司下肢运动 司眼睑开合 维脉维系全身经脉11、 经别十二经脉最重要的支脉(深入躯体深部) 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12、 别络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分出一条+督脉、任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 (循行于身体浅表部位) 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额联系 13、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连属于肢体外周筋肉的系统 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多呈向心性循行 生理功能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14、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的络脉在皮表的分区15、 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络、运输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了解)16、 前额头痛阳明白芷 两侧疼痛少阳柴胡 后头疼痛太
20、阳羌活巅顶头痛厥阴吴茱萸、藁本例题:十二经脉循行中,手太阴肺经上接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最细小的络脉孙络 最浅表的络脉浮络体质1、 在先后天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2、 体质的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3、 体质的特点先天遗传性、差异多样性(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形神一体性、 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4、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经络、精气血津液5、 从化(质化)病情随体质而变化病因1、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6、 六淫致病共同特点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2、 风邪风为阳邪,轻
21、扬开泄、易袭阳位 (腠理疏松、汗出恶风、易犯体表、阳经和上部) 风性善行数变(善动不居,游移不定;致病变化无常,发病迅速) 风性主动(动摇不定,如眩晕、震颤、抽搐) 风为百病之长(一、常兼它邪伤人致病,二、风邪伤人致病最多)3、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使筋脉、血脉、毛窍收缩闭塞)寒伤肌表伤寒 寒邪直中于里中寒最容易引起疼痛的外感六淫寒邪4、 暑邪(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暑多夹湿最容易夹湿的邪气暑邪暑邪具有明显季节性(季节性最强)暑邪只能外感不能内生,其他五邪有内生五邪及外感六淫的不同5、
22、 湿邪湿为阴邪,以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湿阻于头,头重如裹;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病位的广泛性)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寒性凝滞,湿性粘滞风痹(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寒痹(痛痹)关节剧烈疼痛湿痹(着痹)关节疼痛沉重6、 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7、 火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多见上部症状,尤以头面部多见) 火热易扰神明 火热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血色鲜红质稠) 火易致肿疡暑性炎热,火邪炎上暑邪及火邪均能伤津耗气,暑多夹湿,火易生风动血8、 疠气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特异性强,症状相似9
23、、 七情内伤:喜怒优思悲恐惊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1)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2)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情志以血为物质基础,心、肝、脾及血的关系最密切) 3)易伤潜病之脏腑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喜则气缓(心气涣散,神志异常),悲则气消,思则气结(脾气郁结),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遗精)、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变化10、 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11、 劳逸失度过劳:劳力过度(体劳)伤肺脾(劳伤筋骨,劳则气耗) 劳神过度(神劳)伤心脾 房劳过度(房劳)伤肾精肾气过逸:安逸少
24、动,气机不畅 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用脑过少,神气衰弱12、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痰饮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 影响水液代谢 易蒙蔽心神 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瘀血因血行滞缓或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形成血出致瘀、血行不畅致瘀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即“血瘀必气滞” 影响血脉循行 影响新血生成 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症状特点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肿块:部位固定 出血: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色紫暗:一系列青紫色 可出现肌肤甲错、涩脉、结代脉等发病的基本原理1、 正气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
25、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2、 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正气充盛实证 正气不足虚证、虚实夹杂证 正气虚衰重证、危证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疠气、高温、高压、电流、枪弹伤、虫兽伤等)4、 感邪即发卒发、顿发多外感、疠气等徐发缓发外感湿邪(起病缓慢)、多内伤、多正气不足伏而后发外感病(伏气温病)、外伤病(破伤风、狂犬病)继发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病复发疾病初愈或缓解阶段,在诱因作用下,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例题:“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A)A正气旺盛,邪气难以入侵 B正气充足,及邪相争,祛邪外出“冬伤
26、于寒,春必病温”发病形式伏而后发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而发病合病某一部位证候未愈,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并病病机1、 邪正盛衰虚实病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邪盛正未衰,虚证:正虚邪不盛)虚实变化虚实错杂: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实中夹虚(实证为主) 虚实真假: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证(至虚有盛候)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去正虚、邪盛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2、 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 阳偏盛:阳盛而阴未虚实热证(热、燥、动) 阴偏盛:阴盛而阳未虚实寒证(寒、静、湿)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 阳偏衰: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偏盛(虚、寒、润)虚寒证多见心脾肾 阴偏衰:阴虚不能制阴,阳气
27、相对偏盛(虚、热、燥)虚热证多见肺肝肾阴阳互损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内盛至极,迫阳浮越于外真寒假热(很重的虚寒证) 阳盛格阴:邪热极盛,阳气被遏不得外达四肢真热假寒证(很重的实热证)阴阳亡失亡阳: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衰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亡阴:烦躁不安、气喘口渴、手足虽温但大汗欲脱3、 精气血失常精的失常精虚肾精、水谷之精不足气的失常:1)气虚 2)气机失调:气滞(闷、胀、痛)、气逆(常见肺、胃、肝)、 气陷(及脾气虚关系密切)、气闭(可见气厥、痛厥)、气脱血的失常:血虚、出血、血瘀4、 津液代谢的失常津液不足一系列干燥枯涩
28、的病理状态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水湿痰饮5、 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异常导致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风气内动肝阳化风:有肝阳上亢的表现 热极生风:有高热的表现 阴虚风动:有阴虚的表现 血虚风动:有血虚的表现寒从中生:及肾关系密切湿浊内生:及脾关系密切津伤化燥:及肺、胃、大肠关系密切火热内生:实火、虚火防治原则1、预防未病先防:增强正气,预防病邪伤害 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防止疾病传变(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2、治则治病求本3、正治及反治1)正治:用药性质、作用趋向及病证表象相反(热证用寒药,虚证用补药等) 用于疾病的征象及其本质一致的病证(最常用) 举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9、2) 反治(从治):顺从病症外在假象而治 用于疾病的征象及其本质不完全符合的病证 举例:热因热用(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真实假虚证)4、 治标及治本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标本兼治5、 扶正及祛邪正胜邪则病退,邪胜正则病进扶正虚证、真虚假实证祛邪实证、真实假虚证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祛邪兼扶正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先祛邪后扶正邪盛为主,正虚不甚先扶正后祛邪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不耐攻伐6、 调整阴阳损其有余阴阳偏盛寒者热之,热着寒之补其不足阴阳偏衰虚热证:滋阴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治阳光)虚寒证:扶阳抑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双补阴阳两虚阳损及阴:以阳为主 阳损及阴:以阴为主7、 三因制宜: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食宜同法)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少年慎补,老年慎泻)例题 治疗膀胱湿热导致的尿频尿急尿痛宜采用的治法是(B)A热者寒之 B通因通用 C塞因塞用 D寒者热之临床治疗肺痨咳嗽患者,宜选用的治法是(B)A急则治其标 B缓则治其本 C标本同治 D先扶正后祛邪 E先祛邪后扶正养生养生的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养、调养脾胃、因人而异决定寿夭折的基本因素:脏腑功能协调者寿、肾精肾气充足者寿、及天地融为一体者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