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试题儿科医学大全.doc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试题儿科医学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试题儿科医学大全.doc(1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儿科基础复 习 要 点 第一节 绪 论一、儿科学特点(一) 基础医学方面1.解剖 小儿从生命开始到长大成人,整个阶段都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外观上不断变化,如体格发育指标的增长,身体各部位比例的改变,骨骼发育等均有一定的规律;内脏器官的大小、位置,以及皮肤、肌肉、神经、淋巴系统等均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这些变化,年龄愈小,与成年人的差异愈大。2.生理生化 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各系统器官功能渐趋成熟,当其功能尚未成熟时容易罹患某些疾病。不同年龄的小儿有着区别于成年人的不同生理生化状态。3.营养代谢 小儿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代谢越旺盛,因而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水和能量的需要量相
2、对地都比成年人要大,但胃肠消化功能又不成熟,故极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缺乏。一些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也大多在婴幼儿期发病。 4.免疫 人类免疫系统的发生发育始于胚胎早期,到出生时尚未完善。小儿皮肤粘膜娇嫩,淋巴系统发育亦未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不如成年人健全,防御能力差,特别是婴幼儿,处于生理性免疫低下状态,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5.病理 小儿发育不够成熟,对致病因素的反应也与成年人有差异。相同的致病因素在不同年龄的机体可引起不同的病理改变。 (二)临床医学方面 1.疾病种类 小儿疾病谱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成年人的绝大多数疾病在小儿均可见到,但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则随年龄的增长发生改
3、变。另外,新生儿期的疾病为小儿所独有。成年人的许多慢性疾病多发病于小儿时期。 2.临床表现 婴幼儿患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时,常起病急,来势凶,病情重,缺乏局限能力,故易并发败血症,并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水、电解质紊乱或中毒性脑病等。病情发展过程中易出现反复,波动,变化多端,易致恶化,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及时处理。新生儿及体弱儿患严重感染往往表现为各种反应低下,并常常缺乏定位性症状和体征。 3.诊断 小儿各年龄阶段患病种类和临床表现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故考虑临床诊断时应重视年龄因素。年幼儿因不能自诉病情,故应向家长详细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早期作出确切的诊断和处理。
4、 4.治疗 小儿因免疫力低下,机体调节和适应能力较差,故在患病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有时可见几种疾病同时存在,因此除针对主要疾病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处理并发症。细致耐心的护理和一般支持疗法也非常重要,这对病儿的康复常常起到很大的作用。小儿用药包括药物选择、剂量、方法都随不同年龄有其特点。 5.预后 小儿患病时虽然起病急,来势猛,病情重,发展快,变化多,但如诊治及时、准确、恰当,病情好转恢复也快。小儿时期各组织修复能力较强,治愈率较高,后遗症一般较成年人少。但年幼、体弱、危重病儿的病情变化迅速,年龄愈小,病死率愈高。6.预防 加强预防措施是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二、各年龄分期和各
5、期特点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特点,小儿年龄可划分为以下各期,但生长发育为一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各期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一)胎儿期 从卵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在母体子宫内约经过40周(从受精开始算起,约为280天),若从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为42周(约294夭)。最初8周为胚发育期,如受内外因素影响、发育受阻,会导致各种先天畸形。8周后至出生为止,以组织及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渐趋成熟为其特点。 (二)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称新生儿期。 围生期又称围产期,国内采用的定义是指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6、(三)婴儿期出生后满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这个时期为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因此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需要量特别高,如不能满足需要易引起营养缺乏。但此时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与其高需求产生矛盾,易发生消化与营养紊乱。提倡母乳喂养和合理的营养指导十分重要。婴儿期抗病能力较弱,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需要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并应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注意消毒隔离。(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为幼儿期。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活动范围渐广,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应注
7、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饮食已从乳汁转换为饭菜,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故需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此时接触外界较广,而自身免疫力仍低,传染病发病率较高,防病仍为保健重点。(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体格发育速度又减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能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学会模仿,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但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学龄前期小儿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但因接触面广而又无经验,故这一时期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仍是防病防事故,供给充足的营养。(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相当于小学学龄期)。此期小儿体格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
8、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一时期是长知识、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时期,应加强教育,使他们在学校、在家中打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段时期发病率较前降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矫治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避免思想过度紧张。(七)青春期(少年期)女孩从11岁-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称青春期(相当于中学学龄期),但个体差异较大,有时可相差2-4岁。此期特点为生长发育在性激素作用下明显加快,体重,身高增长幅度加大,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生殖器官迅速发育,趋向
9、成熟,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发生遗精。此时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常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接触社会增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二节 生长发育及其障碍 生长一般是指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两者紧密相关,不能截然分开。一、生长发育规律(一)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2.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平衡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遗传 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
10、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 2.性别 男女孩生长发育各有特点,一般女孩平均身高(长)、体重较同年龄男孩为小。 3.内分泌 生长发育主要是由各种激素调控,其中以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和性激素尤为重要。 4.孕母情况 5.营养 充足和调配合理的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小儿健康生长极为重要的因素。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越大。 6.生活环境 7.疾病 二、体格生长(一)体格生长指标 1体重 为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总量,代表体格生长。 小儿时期体重增长速度有2个高峰,第1个高峰在第1年上半年,第2个高峰在青春期。 1 6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
11、 月龄07 (kg) 7 12月:体重(kg)= 出生体重(kg) 60.7(kg)(月龄一6)0.25(kg) 2岁12岁:体重(kg)=(年龄2)2(kg)12(kg,2岁时体重) = 年龄2(kg)8(kg) 2身长(高) 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长度。3岁以下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后站位测量身高。212岁身高粗略估计为:身高(cm)=年龄7 70(cm)。出生时上部量大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骨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恰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此时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 3坐高 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代表头长加脊柱长。 4头围 经眉弓上
12、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5胸围 沿乳头下缘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第一年末,头、胸围相等,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6腹围 平脐(小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长度为腹围。7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长度为上臂围, 17岁上臂围超过13.5cm为营养良好,(二)骨骼 1.头颅骨发育 前囱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0 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1.5岁时闭合。2.脊柱的发育 新生儿时脊柱仅轻微
13、后凸,当3个月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此为脊柱第1个弯曲;6个月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为脊柱第2个弯曲;1岁后能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为第3个脊柱弯曲。 3.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 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形态变化、数目多少和干骺端融合时间,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一般摄左手X线片,了解其腕骨、掌骨、指骨的发育,婴儿早期也摄膝部及踝部片,以了解小腿骨骼骨化中心情况。出生时足踝部已有跟骨、距骨和骰骨的骨化中心。新生儿期已出现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的骨化中心。腕部于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其出生后的出现次序为:头状骨(3个月左右);下桡骨骺(约1岁);三角骨(22.5岁);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
14、(56岁) ;、下尺骨骺(67岁); 豆状骨(910岁)。10岁时出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加1。 (三)牙齿发育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新生儿时无牙,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可视为异常。出牙顺序依次为下中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下侧切牙,下第一磨牙,上第一磨牙,下尖牙,上尖牙,上第二磨牙,下第二磨牙,最晚2.5岁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但乳牙的萌出时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6岁左右开始出第一颗恒牙即第一磨牙,长在第二乳磨牙之后。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其中第一、二双尖牙,代替第一
15、、二乳磨牙。12岁左右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终身不出此牙者,一般2030岁时出齐。(四)运动发育小儿动作发育遵循一定规律:头尾规律:动作发育由上而下,先会抬头后抬胸,两手取物,坐、站、走等;由近到远:如先抬肩、伸臂,再双手握物而至手指取物;由不协调到协调:由泛化到集中;(4)由粗动作到精细动作:先发展抬头、坐、站、走等大动作后才有手指摘物、脚尖走路等细动作,此与协调平衡的发展有关;先有正面动作后会反面动作:如先会抓东西才能放下东西,先会向前走后才会向后退等。(五)语言发育 语言发育必须具备正常的发音器官、听觉和大脑语言中枢,与周围人群的语言交往也是促进语言发育必不可
16、少的条件。语言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阶段。新生儿已会哭叫,以后咿呀发音,逐渐听懂理解别人的话,然后再学会说话。先说单词,后可组成句子,先会用名词,而后才会用代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从讲简单句到会复杂句。第三节 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原则一、儿童保健与疾病预防(一)各年龄时期的保健原则 1.胎儿期及围生期保健 父母婚前进行体检及遗传学咨询,防止近亲结婚等可减少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患儿的出生;胎儿期保健应以孕母保健为重点:保证充足的营养,合理安排生活工作,积极防治各种孕期疾病,妥善处理母亲慢性病,慎重用药等;围生期保健重点在于:预防先天遗传病(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先天性代谢病筛查等),降
17、低异常产、早产、宫内生长迟滞、新生儿窒息和感染等的发生率。 2.新生儿保健 此期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尤以第1周为高,故其保健重点应放在第1周,并应建立和加强新生儿家庭访视制度,注意护理及喂养等。 3.婴幼儿保健 婴幼儿期易患营养消化紊乱、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及小儿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仍高。其保健重点在于: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指导断奶;定期做健康检查和体格测量,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合理安排小儿生活,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完成基础计划免疫。 4.学龄前期儿童保健 继续生长发育监测;重视早期教育,注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智力发展;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加强传染病防治,注意安全
18、,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5.学龄期及青春期保健 保证营养,加强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预防近视、龋齿、肠寄生虫病等;加强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性情、脾气;重视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教育。二、计划免疫和预防按种实施程序疫苗名称 预防疾病 基础免疫 加强免疫 卡介苗 肺结核 出生后24小时内1针 脊灰糖丸 脊髓灰质炎 2、3、4月龄各1粒 1.5、4岁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 出生后24小时内、1月、6月各1针 百白破疫苗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3、4、5月龄各1针 1.5岁 麻疹疫苗 麻疹 8月龄1针 4岁 麻风腮三联疫苗 麻疹、风疹、腮腺炎 15月龄 乙脑疫苗 乙型脑炎 6月龄2针,间
19、隔7天 18月龄、6岁各1针 流脑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0月龄2针,间隔15天 4岁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14月龄 水痘疫苗 水痘 1岁 流感疫苗 流感 2岁内每年2针(儿童型),间隔1月 2岁后每年1针(成人型) 甲肝疫苗 甲型肝炎 12月龄 4岁 23价肺炎疫苗 肺炎球菌肺炎 2岁 白破二联疫苗 白喉、破伤风 7岁 试 题A型题1.小儿死亡率最高的时间是:A.围产期 B.新生儿期 C.婴儿期D.幼儿期 E.学龄前期2.胎儿期是指从受孕及在子宫内发育成熟至出生前一段时间,大约为:A.36周 B.37周 C.38周 D.40周 E.42周3.青春期是指: A.女12岁左右,男13岁左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方 医科大学 儿科学 试题 儿科 医学 大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