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并发症(12页).doc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并发症(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并发症(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并发症-第 12 页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并发症概述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骨髓中有异常浆细胞的增殖,主要浸润骨髓和软组织,它能产生单株(M)球蛋白,引起骨骼破坏,血清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尿内出现本周氏蛋白,临床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出血、肾功能损害及反复感染。该病好发于5060岁的老年人。如果肾脏出现受累,则称为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骨髓瘤增生破坏骨骼和浸润髓外组织产生大量异常M蛋白说引起的一系列改变。以贫血、骨骼损害和肾脏病变最为突出。肾脏表现(1)蛋白尿 是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的早期表现,血尿少见,偶见管型尿,没有高血压和水肿表现。尿
2、蛋白定量多少不等,主要为本周氏蛋白,为溢出性蛋白尿。(2)肾病综合征 多发性骨髓瘤中肾病综合征少见,出现则提示肾脏淀粉样变或轻链沉积病。特点是:大量非选择性蛋白尿,无高血压,双肾体积增大,无肉眼血尿。(3)慢性肾功能衰竭 主要是由于肾小管间质病变发展而来,特点是:贫血出现早,与肾功能受损程度不成正比;临床多无高血压,有时甚至血压偏低;双肾多无缩小。(4)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发病为在慢性肾小管损害的基础上,综合因素所致。如在病程中发生大量管型阻塞肾小管,引起急性梗阻性肾病;高钙、高尿酸血症形成结石阻塞肾小管;严重感染、肾毒性药物、造影剂的使用都会加重原有肾损害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5)慢性肾小管功
3、能不全 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肾损害以肾小管最早和最常见,表现为口渴、多饮、夜尿增多,尿浓缩和酸化功能障碍,尿钾、钠、氯排泄增多,或出现范可尼综合症。(二)肾外表现(1)对骨骼的浸润 最常侵犯的骨骼是颅骨、肋骨、胸骨、脊椎和四肢长骨的近侧端。由于瘤细胞在骨髓腔内无限增殖,导致弥漫性骨质疏松或局限性骨质破坏。骨痛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以腰部最为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与四肢骨。初起时疼痛可为间断性或游走性后渐加重而呈持续性。局部有压痛、隆起或波动感;可伴发病理性骨折,经常不在负重部位,常有几处骨折同时发生。(2)对骨髓的浸润 瘤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引起骨髓象的明显改变。在周围血象中表现为正常细胞、正常色
4、素型贫血。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偏低,晚期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3)对其他器官的浸润 由于脊椎的骨折或骨髓瘤本身对脊神经根的压迫或对脑和脊髓的浸润、可引起神经痛,感觉异常,甚至瘫痪。由于瘤细胞在全身的浸润,使肝、脾、淋巴结肿大,以肝大为多见。亦可侵及其他脏器,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因骨破坏和骨质吸收,大量钙入血,加之M蛋白与钙结合,可致高钙血症和尿钙增多。(4)与M蛋白及多肽链有关的临床表现 有以下各种表现:蛋白尿,约骨髓瘤患者,尿中出现Ig的轻链称之为本周氏蛋白;血沉增快;出血倾向,表现为粘膜渗血、皮肤紫癜、晚期可有内脏或颅内出血;感染,患者常有反复感染,以肺部和尿路感染较为多见;高粘滞度
5、综合征大量单克隆Ig提高血液粘滞度,使血流迟缓,引起微循环障碍,视网膜、脑、肾等器官尤易受到损伤,引起头晕、视力障碍、手足麻木等症状;雷诺现象,部分患者单克隆Ig是冷沉淀球蛋白,遇冷时球蛋白凝集沉淀,引起微循环障碍,出现手足紫绀、冰冷、麻木或疼痛等现象,遇热后症状缓解;淀粉样变性,少数患者伴发淀粉样变性,淀粉样物质广泛沉积于组织、器官和肿瘤中,引起周围神经、肾、心肝、脾的病变,导致肝、脾肿大,关节疼痛,神经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依据:骨髓中浆细胞增多(15%),且形态异常;血清中有大量M蛋白(IgG35g/l,IgA20g/l,IgM15g/l ,IgD2g/l ,Ig
6、E2g/l)或尿中本周蛋白1g/24h;溶骨性病变或广泛的骨质疏松。3项中有2项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如病人同时有上述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即可诊断骨髓瘤肾病。肾病如果遇到以下情况应考虑多发性骨髓瘤,进一步行骨髓穿刺加活检及血、尿蛋白电泳实验:年龄40岁以上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不全;贫血和肾功能损害不成正比;肾病综合征无血尿、高血压,早期伴贫血和肾衰;早期肾功能不全伴高钙血症;血沉明显增快,高球蛋白血症且易感染;高尿酸血症明显而肾功能正常;骨痛伴病理性骨折;不明原因的肾小管酸中毒,尤其是近曲小管型者;成人型范可尼综合症;原因不明的肾性尿崩症。治疗1支持治疗 对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发
7、生十分重要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骨骼脱钙、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鼓励患者进行适当活动有助于改善上述状况。疼痛明显时,可予止痛剂胸肋骨或胸腰椎有病变者,应配用轻便矫正性支架加以保护。对已有严重胸和(或)腰椎压缩性骨折并有可能损及脊髓而截瘫患者,需限制活动。胸椎、腰椎有溶骨性病变者应睡铺有软垫的木板硬床,防止脊柱弯曲过度引起骨折而损伤脊髓。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80g/l以上,以改善患者一般情况,使之能够耐受化疗。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或静脉注射有助于改善贫血。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时,可输浓缩血小板悬液。当高黏滞综合征严重时,可采用血浆交换法,迅速去除异常大量免疫球蛋白,降低血浆黏滞度。高钙血症时用
8、静脉注射降钙素、静脉滴注帕米膦酸二钠,口服泼尼松可有效降低血钙浓度。高尿酸血症时口服别嘌醇,可有效降低血尿酸浓度。脱水是由尿钙增多引起多尿、肾小管功能不全引起多尿以及高钙血症引起呕吐等因素所造成,治疗上一方面给予补液,使每天尿量达到15002000ml,另一方面及时处理高钙血症。本病患者易并发感染,应注意预防感冒,保持口腔卫生。一旦发生感染,应针对病原菌选用有效抗生素,力求早期控制感染。2化疗 化疗是本病的主要疗法,可采用单一烷化剂,如苯丙氨酸氮芥、环磷酰胺、甲基苄肼、苯丁酸氮芥、卡氮芥、阿霉素等,但联合化疗的效果更为优越。作为单药治疗苯丙氨酸氮芥(米尔法兰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环磷酰胺 氮甲(甲
9、酰溶肉瘤素N-甲)丙卡巴肼(甲基苄肼)卡莫司汀(双氯乙亚硝脲卡氮芥BCNU)洛莫司汀(氯乙环己基亚硝脲罗氮芥CCNU)长春新碱 依托泊苷(足叶乙甙VPl6)等均有疗效 (1)方案:应用最久、疗效较好的是应用联合化疗。MP方案:苯丙氨酸氮芥8mg/m2 ,口服第l4天(或4mg/m2,口服,第17天);泼尼松 6080mg,口服,第17天,4周为1疗程。MP的有效率约为50%。M2方案:,静注,第1天;环磷酰胺10mg/kg,静注,第1天;,口服,第l4天;泼尼松1mg/kg,口服,第17天,口服,第814天;,静注,第21天,5周为1疗程。VBMCP方案:,静注,第1天;卡氮芥20mg/m2,
10、静注,第1天;苯丙氨酸氮芥8mg/m2,口服,第l4天;环磷酰胺400mg/m2,静注,第1天;泼尼松40mg/m2,口服,第17天,20mg/m2,口服,第814天,5周为一疗程。VMCP/VBAP方案:长春新碱1mg/m2,静注,第1天,苯丙氨酸氮芥6mg/m2 ,口服,第l4天,环磷酰胺125mg/m2,口服,第l4天,泼尼松60mg/m2 ,口服第l4天,3周为一疗程;长春新碱1mg/m2,静注,第1天;卡莫司汀30mg/m2,静注,第1天;阿霉素30mg/m2,静注,第1天;泼尼松60mg/m2,口服,第l4天,3周为1疗程.两个方案交替使用。(2)目前对难治性病例多采用VAD方案或
11、大剂量苯丙氨酸氮芥(HDM)方案治疗VAD方案:,持续静脉滴注4天,阿霉素10mg/(m224h)持续静脉滴注4天,地塞米松40mg,口服,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25天为1疗程。主要副作用是大剂量地塞米松导致的继发性感染。大剂量苯丙氨酸氮芥方案:苯丙氨酸氮芥50100mg/m2,静注,第1天。此方案的有效率约40%,主要副作用是骨髓抑制,需加以注意。3 干扰素及其他生物反应调节剂 干扰素是具有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干扰素对细胞(包括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多表现为抑制作用,同时干扰素也有激活自然杀伤细胞、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刺激B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等调节
12、免疫作用,因此被用于肿瘤包括本病的治疗。应用干扰素(35)106U皮下注射,1周3次,至少6周以上,单药治疗本病初治患者的有效率为10%20%,多为部分缓解。若与化疗合并使用,是否优于单用化疗尚有争论。白介素6(IL-6)是诱导B细胞分化和刺激B细胞-浆细胞生长的重要细胞因子。人骨髓瘤细胞体外培养需要IL-6,骨髓瘤患者骨髓中及血清中IL-6水平也显著升高,这些都提示IL-6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研究应用抗IL-6单克隆抗体治疗本病,初步报告有一定疗效但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骨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帕米膦酸二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而减轻骨痛和溶骨性病变,用法为6090mg,静脉
13、滴注,每月1次,可重复使用。4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适用于不宜手术切除的孤立性骨浆细胞瘤和髓外浆细胞瘤的治疗,同时也是减轻局部剧烈骨痛的有效治疗手段5 手术治疗 当胸椎或腰椎发生溶骨性病变使患者卧床不起并可能因发生压缩性骨折而导致截瘫时可以进行病椎切除人工椎体置换固定术成功的手术将使患者避免发生截瘫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6 造血干细胞移植 化疗虽在本病取得了显著疗效,但未能治愈本病,故自20世纪80年代起试用骨髓移植配合超剂量化疗和周身放射根治本病。同基因、异基因、自身骨髓(包括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均已应用于本病的临床治疗。7. 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利妥昔单抗(美罗华
14、)375mg/m2 ,1次/周4周,共用4次为1个周期,间歇6个月进行第2个周期,总共6个周期,口服,第14天,泼尼松100mg,口服,第14天,每46周重复1次。疗效判断标准:判断本病疗效的重要指标是:血清M蛋白和(或)尿本-周蛋白减少50%以上,浆细胞瘤两个最大直径缩小50%以上及骨骼溶骨性损害改善。次要标准,骨髓中浆(瘤)细胞减少5%,血红蛋白增加20g/l,血钙及尿素氮降至正常水平,凡经治疗后,M蛋白消失其他上述各项指标均可达到正常水平者为完全缓解达到至少1项主要指标和至少2项次要指标者为部分缓解。并发症一骨骼破坏概述由于瘤细胞在骨髓腔内无限增殖,导致弥漫性骨质疏松或局限性骨质破坏。常
15、见于颅骨、盆骨、肋骨、脊柱骨等。诊断符合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出现于扁骨,如颅骨、胸骨、肋骨、脊柱及骨盆等骨骼破坏,进而出现骨痛,这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早期可能没有骨痛的症状,只是X线检查时发现有骨骼破坏。有 的老年患者因腰痛入住骨科,神经科,经多方检查后才发现脊柱有骨骼破坏,可有压缩性骨折,此时血象无异常发现,只是血沉快,住院多时方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骨骼破坏,压缩性骨折。颅骨、肋骨、骨盆部位的骨骼破坏轻者,局部症状体征也就不明显,严重者可因瘤细胞向外浸润到骨膜及邻近组织,局部可形成瘤块,大小不一,早期可孤立,最终发展为多发性脊柱骨破坏,极易造成压缩性骨折,严重者还
16、可能影响脊髓,造成肢体麻木、疼痛、活动受限。压缩性骨折可造成站立困难,患者常虚卧床休息,脊柱压缩性骨折是多发性骨髓瘤影响患者自主活动的主要并发症。2 检查(1)X线骨骼检查: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病的X线表现有下述4种:弥漫性骨质疏松:瘤细胞浸润及瘤细胞分泌激活破骨细胞的因子(IL-1、淋巴细胞毒素、TNF、OAF)引起普遍性骨质疏松。脊椎骨、肋骨、盆骨、颅骨常表现明显,也可见于四肢长骨。溶骨性病变:骨质疏松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即造成溶骨性病变。典型X线征象是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锐利似穿凿样溶骨性病变,常见于颅骨、盆骨、肋骨、脊椎骨,偶见于四肢骨骼。病理性骨折:骨折在骨质破坏
17、的基础上发生最常见于下胸椎和上腰椎,多表现为压缩性骨折。其次见于肋骨、锁骨、盆骨,偶见于四肢骨骼。骨质硬化:此种病变少见,一般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硬化,出现在溶骨性病变周围。弥漫性骨质硬化罕见。IgD型骨髓瘤较易并发骨质硬化。-骨骼显像是近年来用于检查骨质异常的手段之一。在本病,溶骨性病变表现为病变部位有放射线浓集。此法可一次显示周身骨骼,且较X射线敏感。X射线仅在骨骼脱钙达30%以上时才能显示出病变,而-骨骼显像在病变早期即可出现放射线浓集征象。但是,-骨显像虽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却不高,任何原因引起的骨质代谢增高均可导致放射线浓集征象,故应注意鉴别。(2)CT和磁共振成像(MRI):也可用于
18、本病的诊断性检查,特别当骨髓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脊椎骨压缩性骨折损伤脊髓、神经根时,CT及(或)MRI检查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如脊柱CT显示有椎体骨质改变,表现为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破坏,呈皂泡样或蜂窝样。MRI能发现骨髓瘤的骨髓浸润,尤其是脊椎骨,在判断可疑溶骨或骨质疏松部位骨髓浸润方面有重要诊断意义,但不能直接发现骨质破坏。鉴别诊断(1)腰痛性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常被误诊为“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腰椎结核”、“骨质疏松”等疾病。因为腰痛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症状之一,常是患者求医的主诉之一,可能选择普通外科,骨科就诊。若临诊医生对多发性骨髓瘤无警惕性或认知不足,特别是腰椎X线
19、检查未显示有腰椎压缩性骨折病变时,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应当强调,当老年患者以腰痛为主诉就诊时,尤其腰痛呈持续性和活动后加重、局部有压痛、伴有贫血或血沉显著增快时,尽管X线检查未见溶骨性病变或压缩性骨折,也应进行有关检查(骨髓穿刺、蛋白电泳、免疫电泳等),排除或肯定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2)骨转移癌 肺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易发生骨转移,引起骨痛、溶骨性病变、贫血等临床表现,与多发性骨髓瘤有相似之处,需予以鉴别。多发性骨髓瘤血中有显著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成分),而骨转移癌一般血中无M成分。即使骨转移癌偶伴发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其增高水平也有限。骨髓穿刺或活检可
20、见成堆转移癌细胞:该细胞形态及分布与骨髓瘤细胞显著不同。免疫表型检查可帮助鉴别,骨髓瘤细胞、浆细胞CD38、CDl38、CD56阳性,而转移癌为AE1/AE3阳性。骨转移癌患者有其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同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治疗包括化疗、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局部放疗、手术治疗以及止痛。除非在脊柱骨折急性期,一般不建议患者绝对卧床,否则更易发生脱钙,应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或对抗性运动。有脊柱病变的患者应使用加有软垫的硬板床,预防脊柱骨折导致的脊髓压迫。一、化疗标准规范化的化疗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可延缓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进程,许多病
21、人在化疗后骨痛明显减轻。二、双膦酸盐治疗多项研究证实,双膦酸盐虽然在降低死亡、非椎体骨折及高钙血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但可有效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骼并发症和椎骨骨折并缓解骨痛。1、适应证X线平片显示溶骨性改变:对于经X线平片证实有溶骨性破坏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推荐给予每月1次双膦酸盐。骨X线平片或骨无机质密度测量提示骨量减少:目前尚无关于这方面应用的临床研究,但考虑到骨质疏松往往是骨髓瘤骨病的最初表现,对这部分病人,仍然推荐使用双膦酸盐。若骨X线平片没有提示骨量改变,则不推荐使用。高钙血症:中重度高钙血症,患者需立刻使用双膦酸盐,并同时静脉水化,必要时加用速尿。孤立性浆细胞瘤:不推荐使用。
22、未定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不推荐使用。2、疗程建议从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确诊后就开始使用,一般前6个月每月1次,以后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应用的间歇期。总疗程建议持续2年以上,直至出现明显副作用或病人体力明显下降。3、双膦酸盐的选择目前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研究较多的双膦酸盐主要有伊班膦酸、氯膦酸盐、帕米膦酸和唑来膦酸等。这些药物各自的优缺点与使用方便程度、不良反应及成本有关。使用时应综合考虑,尤其应注意肾毒性和颌骨坏死(ONJ)的可能性。三、局部放疗对化疗和双膦酸盐治疗后仍无法缓解的顽固性疼痛、椎体不稳、即将发生的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局部放疗可迅速有效地缓解骨病和软组织病变的疼痛。单次放疗(通常是
23、8Gy)与分次放疗作用相仿。对于长骨骨折病人,局部放疗可有效控制疼痛,并有可能促进骨折愈合。建议:可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推荐剂量为810Gy/次。四、手术治疗出现长骨骨折、脊髓压迫或椎体不稳等情况时,可能需要矫形外科协助治疗。1椎体成形术:可缓解骨痛和增加骨强度,但不能恢复椎骨高度。2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新的缓解骨痛的有效方法,可重塑椎体高度,不仅有效缓解急性疼痛,还能改善被压缩椎体的结构,但难度大,风险较高,需要慎重选择。建议:A、长骨骨折需要行固定术;B、若出现持续性腰背疼痛,可考虑行椎骨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但手术者必须经过培训且熟练掌握该技术。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发性 骨髓瘤 损害 并发症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