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11页).doc
《季氏将伐颛臾(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11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第 10 页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
2、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要学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些孔子论语的常识和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成一个“士”的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她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3、”。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被重用。晚年又回到鲁国,专门从事著述和讲学。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记事史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语(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
4、。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主要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全书共20篇,492章。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由于论语是语录体的,故语言概括、简洁。这是它的长处,但文学性并不强。(我们之所以作为名著来讲,因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是不分的)作为记叙文,它很少记叙;作为论文,它只有论点,缺少论据。我们选的这篇季氏将伐颛臾可以看作是一篇驳论文章。主要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季路的一席谈话,驳得简而有力,值得一读。 文章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季氏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伐颛臾?开头还说冉有、
5、季路见于孔子,这冉有、季路又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见孔子?故先要了解这方面的问题。 在春秋时期,社会已开始大动乱,周朝王室的统治力量已经衰弱,诸侯兼并,出现大国争的局面;而在诸侯国内,宗室的统治力量正在衰弱,掌握朝政的卿大夫之间的权力之争也很激烈。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事件。从鲁隐公桓公庄公(三个弟弟:季友、庆父、叔牙发展为三氏,都姓姬)。上述事件就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进行的。第一次将鲁国一分为三,三家各得一份;第二次是一分为四,季孙氏得两份,其他各得一份。这篇文章所说的季氏,即指季孙氏。当时季孙氏力量强大,长期把持着鲁国的朝政。他一方面
6、大肆搜刮老百姓,一方面自己组织军队向外扩张。季孙氏的后裔在费(b1)(距今山东费县城80里,现称颛臾村)那个地方,西北有个小国叫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小附属国。季孙氏把持着鲁国朝政,他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把颛臾吞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就发生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因季氏将攻伐颛臾,冉有、季路就是为这件事来见孔子的。 为什么要跟孔子谈这件事呢?这里有个道理。孔子与鲁国的事业、季氏家族的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是主张恢复周礼的,他对诸侯争、卿大夫争权夺利,一向是坚决反对的。他在做大司寇的时候,就曾建议鲁国国君拆毁季孙等三家的都城墙,但由于这几家大贵族势力太强大,孔子这件事没有进行到底,反而被逼
7、的离开了鲁国。他周游列国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发生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孔子思想影响很大,特别是孔子的许多学生都在鲁国和这些大贵族家中担任一定的职务,故势力也不小。当时孔子最有名的学生冉有、季路就是季康子的家臣。孔子周游列国,后来也是被季孙氏派人从卫国接回鲁国的。孔子回国后仍没做官,常对季氏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他的一些做官的弟子,常登门向他请教。季氏要攻伐颛臾这样一件大事,当然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要向孔子讨教了。下面我们来看,这两人向孔子讨教时,孔子都发表了什么意见。 全文依据孔子与冉求的答对,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孔子听到冉求、子路通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后,对冉求的批评。“季氏将伐颛臾”:
8、“伐”:讨伐、攻打。季康子将要攻打颛臾。这开头一句话用来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很简洁、概括。注意,文章不是写季氏攻伐颛臾这件事本身,而是写季氏将要攻伐颛臾时,冉有、季路为此事来见孔子,便引出孔子的一段慷慨的议论。这叫做“一石激起千重浪”。下面写的不是石而是浪。“冉有、季路见(Xian)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要注意,“见”:是拜见、谒见的意思。读音与词义有关系,读j1an,指拜见、谒见的意思。读x1an有两种用法,“见”是不及物动词,后面拜见的对象需加“于”字,如该句“见于”,是介宾词组作补语。另一种是直接带宾语,就变为使动用法,“使”“叫”。“有事”:事不指一般的事,指大
9、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把战争、祭祀这两件事看作是大事。这里的“有事”就是指要发动战争。前面说“伐”,这里说“有事”,是委婉的说法。全句意思是:冉有、季路来拜见孔子并告诉他说:“季康子对颛臾将要采取军事行动。”这句仍是交代,也不是重点。所以写的也很简洁。重点是写孔子对这件事的看法,所以接下来,“孔子曰:求”,是冉有的名字。因冉有是孔子的学生,故可直呼其名。为什么单呼“求”,而不呼“由”?这是因为在冉有、季路两人当中,冉求更有些名声,是主要的。季路激进好勇为孔子所早知,而冉求的政治素质与才华,却是受孔子一再称赞的。现在连做家臣的最基本道理都不懂,无疑要受孔子的责备了。再说,孔子早就批评过冉求为季
10、氏聚敛财富,违反他博施于民的教导;如今又支持季氏以强凌弱,兴不义之师,这就更违背了他的教导。所以直呼求,不是孔子的疏忽,而是有意如此。认为季康子出此下策,冉求应负主要责任。“无乃尔是过与?”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特殊句式。反问句式,表反问、估计、商榷。“无乃”属固定结构。难道,恐怕。“尔”:你。“是”:代词。“过”:责备的意思。是动词,不是名词。“尔是过”:是“过尔”的倒置,用代词“是”把“尔”提前,叫动宾前置,也叫宾语提前。其作用是强调宾语“尔”。这句话可译成:恐怕这要责备你们吧!或译为: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高中课本第三册则译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这就把“过”当成名词处理了,这是不正确的
11、。 这种用“是”使动宾倒置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只有一些凝固的成语中还保留着这种格式,如“唯命是从”,即“唯从命”:只听从你的命令的意思。“唯你是问”,即“唯问你”:只向你问罪。“无乃尔是过与?”是个反问句,是在反问中予以肯定,即“这应该责备你们。”因为孔子是坚决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而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没有制止这件事,是有责任的。所以孔子一开口就用一个反问句来批评冉有、季路。这话虽没明说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不应该的(驳有事于颛臾),是这段的中心。但这意思已包含在句意中了。反问的口气虽然婉转,但却很有力量。孔子通过反问肯定了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之后,接着就正面论述季氏为什么不能攻打
12、颛臾。“夫颛臾”:“夫”:指代词,那个。“昔者”:古时间词。过去用“昔”;现在用“今”。后面常加“者”字。“先王”:指周公旦。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把周公旦分封在鲁国这个地方,所以鲁国人称他为“先王”。“东蒙主”:指的是东蒙山的主祭者。“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让他作了”的意思。这句意思是:那个颛臾,我们先王曾任命他作为东蒙山的主管人。“且”:况且,而且,表又进了一层。“邦”:指国家。“域”:指疆域,国境。这句说:颛臾这个小国不在很远的地方,就在鲁国国境之内。“是”:代词,代颛臾。“社”:本义土神。“稷”:本义谷神。把这两词联在一起作为一个词“社稷”,代指国家。“也”:表判断语气词。这句说
13、:他是我们国家的藩属啊!“何以”:以何,因为什么,为什么?“为”: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表反问。这句,“为什么要攻打他哪?” 孔子首先责备冉求的失职,着重批评冉求思想糊涂。在孔子看来,季氏伐颛臾是个错误的决策。这段话是从三方面来说明不应该伐颛臾的: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即说颛臾一向受到鲁国的礼遇,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即颛臾本来就在鲁国疆域之中,不存在对鲁国的威胁问题,没有理由去攻伐它。三是“是社稷之臣也。”即从君君臣臣的关系看,颛臾一向称臣,臣不犯君,不能任意讨伐。“是”:是句子的主语,代前讲的颛臾。而“社稷之臣”是谓语。主谓语之间没用判断词,判断语气
14、只通过句末语气词“也”来表示,这是文言文判断句式的一个特点,翻译时一定要把“是”所指代的“这个”“他”之类意思体现出来。如“他是季氏的臣子。”这三条理由应当说是相当充分的。最后用“何以伐为?”一个反问,把前面三个理由全部提领起来,并在反问中做出了肯定的结论季氏毫无理由攻打颛臾。 以上是全文的第一段。在这一段中,孔子主要从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君臣关系三个方面说出了季氏不该攻伐颛臾的理由。其特点是:一、详略得当。前两句交代背景、情况,所以写的很简略。后面阐发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是主要的,故写的具体、充分。全文是记言篇章里的驳论文章,总体上是驳论,但驳论中不乏立论,本段主要是立论季氏不该攻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季氏将伐颛臾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