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及译文(31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孝经及译文(3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经及译文(31页).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孝经及译文-第 31 页孝经原文及译文孝经原文与译文孝经白话注解6yw怀铁一中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6yw怀铁一中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到西洋文
2、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凡是传统文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如果有人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一定会被别人讽讥为迂阔顽固,不识时务。6yw怀铁一中现代社会上,有多少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为了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劫,以至于绑票勒赎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尤有甚者,世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杀害父母。这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成为新闻(例子太多,不胜枚举)。可怕啊!人类的堕落,为何一至于此?6yw怀铁一中近百年来,我们旧的文化
3、传统破坏无遗,而新的道德轨范并未建立。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有两点,一点是:谁怕谁?另一点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前者是唯力是视,后者是有我无人。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归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看门人曾经编辑过二十四孝图文,反响强烈。转载收藏的朋友多达1600余人!这说明孝的传统美德还为大家所认同与称扬。这就是社会稳
4、定与发展的基础,为了净化人心,特再翻译孝经一书,希望藉著文字的传播,对社会风气有所改善。6yw怀铁一中孝经研习报告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yn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bng古同“炳”)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 孝
5、经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
6、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
7、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开宗明义章第一【章旨】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客,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仲尼居,曾子侍。【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译文】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
8、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译文】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译文】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译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
9、,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大雅云:无念尔祖,聿y修厥ju德。”【译文】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为首段,是孔子给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领悟孝道,不止善养父母为孝,要他晓得治国平天下,才是孝道之远大目标。自曾子避席至吾语汝为第二段,是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明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以后,他就很谦恭地接受了教诲。孔子说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生,不是短短数语,可以讲说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谈,藉以发挥孝道的整体。自身体发肤至终于立身为第三段,是孔子给曾子讲明孝道的大纲。自大雅至聿修厥德为最后一段。孔子引诗经上
10、的这两句话,就是证明他所讲的孝道,是述为不作之意。并且以周公给成王所讲的话,来作一比方,言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而且要更进一步的来继续祖先的德行。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大孝。6yw怀铁一中天子章第二【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6yw怀铁一中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译文】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
11、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译文】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释义】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于人为首段。是说元首之孝,要本住博爱广敬推己及人之意。自爱敬尽于事亲至盖天子之孝也为第二段。是说明德教的神速广大,影响群伦之意。最后第三段,引证书经的两句话,仍证明述而不作之意。就是说,天子是一国的元首,即现代的总统,他的地位,居万民之首,他的思想行动,为万民的表率,如能实行孝道,尽其爱敬之情于他的父母,那末,全国的民众,就没有不跟著他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更敬爱他们国家的元首。孔子说:君子之德
12、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证明德教感化之神速广大了。6yw怀铁一中诸侯章第三【章旨】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6yw怀铁一中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译文】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译文】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
13、孝也。【译文】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译文】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在上不骄至满而不溢,为第一段。说出诸侯孝道重点的所在。因为诸侯的权能,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辖民众。下受民众的拥戴,以服从天子。所有一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要政,都得由他处理。这种地位,极容易犯著凌上慢下的错误,犯了这种错误,不是天子猜忌,便是民众怨恨,那他危险的日期就快到了。如果用戒慎恐惧的态度,处理一切事务。那末
14、,他对上可以替天子行道。对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把他很高的地位,可以保持得很长久,而不至于危殆。财物处理得恰当,收支平衡,库存充裕,财政金融稳定。人民生活丰足。那末,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现象,可以保持久远,个人的荣禄,还有什么可说呢?自高而不危至长守富贵为第二段,说明不危不溢,长守富贵,乃为诸侯立身行远的长久之计,自富贵不离其身至盖诸侯之孝也为第三段。说明诸侯之孝的最后效果。引诗经证语为最后一段,表明戒慎恐惧,才是诸侯尽孝的真正要道。6yw怀铁一中卿大夫章第四【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
15、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列为第四章。6yw怀铁一中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译文】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译文】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译文】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
16、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译文】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非先王之法服至不敢行为第一段,说明卿大夫的服饰、言语、行动、应特别注意。自是故非法不言至无怨恶为第二段,是说明言行,为三者之中的重要部分,故重言以申明之。自三者备矣至卿大夫之孝也为第三段。是说明三者全备无亏,才能保守宗庙祭祀之礼。引诗作证为第四段,以证明卿大夫之孝。以拥护领袖为第一要义。按卿的地位,近乎现代的各部会首长
17、,或省级的各厅处长,大夫的地位,近乎各部会首长及省级各厅处长以下之官员。卿大夫之职,虽不负守土治民之贵,但为政府的中坚,领袖的辅佐,对于政治的良窳,负有绝大的影响。6yw怀铁一中士章第五【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列为第五章。6yw怀铁一中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译文】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译文】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译文】因此用孝道来
18、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译文】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译文】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释义】本章共计五段。自资于事父至而敬同为首段,说明移孝作忠的诚心所本。自故母取其爱至父也为第二段,说明父兼爱敬之义。自故以孝至则顺为第三段,说明忠顺二字的道理。自忠顺不失至盖士之孝也为第四段,说明士的孝道,以保持忠顺二字为主要条件。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说明不要懒惰而有伤父母的面
19、子。按士的孝道,在乎尽忠职守,善处同事,因为他是初入社会作事的人,甚么公事都不懂,安虚心静气的练习。一面服从长官的命令做事,一面要对年长位高的同事恭敬顺从,多多请教。如果做事不负责任,那便是不忠。对同事不大恭敬,那便是不顺。不忠不顺,那便得不到长官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个人所处环境,如果是这样的恶劣,那他还能保持他的禄位和守其祭祀吗?6yw怀铁一中庶人章第六【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6yw怀铁一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译文】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顺应自
20、然的规律,利用大地的滋养)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译文】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释义】本章计分三段。自用天之道二句为首段,是说明取法于天,获利于地。谨身节用三句为二段,说明谨慎自身,节俭用费,才算是尽了孝道。自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四句,为三段。总结以上的五孝,各本天性,各尽所能。总之,孝道本无高下之分,也无终始之别。凡是为人之子女的,都应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尽了孝道。并不限
21、于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兢兢于口腹之养以为孝。只要把这一颗爱敬的本心搁在孝亲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著想,时时念父母恩爱。如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也就不敢去做。一举一动,都恐怕连累了父母,让父母担忧。这样,不但他个人是一个孝子,家庭方面,也获得莫大的幸福。国家社会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难实现。6yw怀铁一中三才章第七【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所以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6yw怀铁一中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译文】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22、,民之行也。”【译文】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译文】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译文】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译文】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陈之于德义,而
23、民兴行;【译文】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译文】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译文】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译文】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译文】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释义】这一章书,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以见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应乎民众的心理。自天地之经,至不严而治,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为元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孝经 译文 3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