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础医学院临床本科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2302B)教学大纲执笔人:李蓓审查人:李蓓分管教学院长:赵万红学院院长:李文春一、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2302B学分与学时:3.5学分 总学时 80,理论 50 学时,实验 30学时课程性质:必修授课对象:临床本科专业二、 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和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
2、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每篇又分为总论与各论两个大的部分,在总论中主要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共有的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和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在各论中主要介绍能够引起人类疾病并且以后工作中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相关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和所致疾
3、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该课程为3.5学分,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50,实验30学时。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和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和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 “三基”内容。微生物考试:理论
4、80%,实验20%。其中实验考核操作和显微镜观测标本和平时实验。理论考核以掌握内容为主,熟悉内容为次,关注当前社会流行的重大疾病的病原。考试为闭卷,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等。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节内 容理论实验学时绪 论101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535.5第2章细菌的生理1.534.5第3章消毒灭菌134第4章噬菌体101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02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101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502.5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0.500.5第9章球菌336第10章肠杆菌科2.568.5第11章弧菌属101第12章螺杆菌属0.500.5
5、第13章厌氧性细菌235第14章分枝杆菌属235第15章嗜血杆菌属0.500.5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1.501.5第17章其它细菌101第18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101第19章支原体101第20章立克次体101第21章衣原体101第22章螺旋体101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235第24章病毒的感染免疫1.501.5第25章病毒的检查防治0.500.5第26章呼吸道病毒202第27、28章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202第29章肝炎病毒202第30、31章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101第32章疱疹病毒1.501.5第33章逆转录病毒1.501.5第34、35章其他病毒、朊粒202第36章真菌学总论134
6、第37章主要病原学真菌101 学时合计503080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 论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三大类微生物和其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熟悉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授课学时:1学时教学重点:微生物、医学微生物的定义和微生物的分类。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知道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学内容:1. 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2. 三大类微生物和其特点。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与祖国医学的关系。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的要求
7、: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意义; 细菌L型,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重点: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教学难点:G+、G 细胞壁的结构、区别,细菌L型的成因和在医学上的意义。教学内容:1. 概述细菌的含义 2. 细菌大小和测量单位、三种主要形态和排列方式3. 细菌的基本结构(1) 细胞壁 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特殊组分:G+菌的细胞壁特殊结构:磷壁酸和一些特殊表面蛋白 G-菌的外膜: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脂质A 核
8、心多糖 特异多糖 G+和G-菌细胞壁的结构比较和其医学意义细胞壁的功能细菌L型的定义、生物学特性和与医学实践的关系(2) 细胞膜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与形成的特有结构:中介体(3) 细胞质和胞质内重要结构与意义核糖体质粒的基本概念 胞质颗粒、异染颗粒的概念(4) 核质4. 细菌的特殊结构(1) 荚膜荚膜的概念、化学组成、功能(2) 鞭毛鞭毛的概念、化学组成、功能(3) 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和功能(4) 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与医学的关系5.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检查方法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第2章 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和群体生长的规律,培养基的种类和
9、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 熟悉细菌的营养物质、常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常用培养基类型;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授课学时:理论1.5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重点: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培养基的种类。教学难点:细菌的能量代谢和生化反应。教学内容:1. 细菌的营养类型与营养物质2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和渗透性 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3 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4细菌的代谢产物(1) 细菌的分解代谢和有关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
10、试验、尿素酶试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IMViC试验(2) 细菌的合成性代谢性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5细菌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概念、种类与主要用途,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6细菌的分类原则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目的要求: 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和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熟悉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和应用; 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和影响因素。了解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和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与监督和法律责任。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重点:消毒、
11、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和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和应用。教学难点: 常见消毒灭菌的用途,生物安全的含义。教学内容:1. 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2. 消毒灭菌的方法:(1)物理消毒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的种类、应用范围;紫外线消毒灭菌的原理、应用;滤过除菌的原理、应用;干燥与低温。(2)化学消毒灭菌法原理和常见试剂。3. 物理消毒灭菌方法的应用4.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5.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的定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实验感染控制和监督第4章 噬菌体目的要求: 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
12、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 熟悉噬菌体引起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 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教学重点: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教学难点: 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教学内容:1. 噬菌体的定义2. 噬菌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3. 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过程,噬斑的定义4. 温和噬菌体的定义、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和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 掌握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
13、原性转换等概念; 熟悉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基因的突变,突变型细菌的种类,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教学重点: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概念。教学难点: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质粒、转座子的特性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教学内容:1. 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整合子、噬菌体2.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控3. 基因转移和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 4. 基因突变5.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目的要求: 掌握耐药性的概念; 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
14、制、细菌耐药的机制和控制策略; 了解细菌耐药的现实状况。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重点:耐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细菌耐药的机制教学内容:1. 抗菌药物的种类2.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3. 细菌耐药的机制:耐药性定义、耐药机制4.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和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和机会感染的概念和意义。细菌的致病机制和其物质基础。内毒素、外毒素和类毒素的概念、性质和其生物学作用,细菌的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全身感染的五种不同的临床类型; 熟悉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超抗原和感染的概念。抗毒素的概念和其作用,吞噬细胞种类和作用,抗胞外菌感染免
15、疫机制和功能,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和作用。粘膜免疫系统的抗感染作用。感染的来源,医院感染的概念。了解正常菌群的分布,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引起机会感染的常见细菌。屏障结构组成,吞噬细胞的杀菌机制。授课学时:理论2.5学时教学重点:正常菌群、菌群失调和机会感染、内毒素、外毒素、抗毒素、医院感染的概念,内、外毒素的区别。教学难点: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和感染的类型。教学内容:1. 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定义2. 正常菌群、微生态学的含义:正常菌群的定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定义;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定义3. 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毒力:侵袭
16、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细菌生物被膜) 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和其主要区别)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途径4.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1) 天然免疫: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体液因素(补体、防御素、溶菌酶等)(1) 获得性免疫机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黏膜免疫(2) 抗细菌免疫的特点: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外毒素感染的免疫5.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 感染的来源(2) 传播方式与途径(3) 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的含义;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含义6. 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特点、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
17、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目的要求: 掌握细菌感染防治的主要原则、类毒素的定义; 熟悉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教学重点: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方法。教学难点: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教学内容:1. 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2)检验程序2. 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3. 人工主动免疫:死菌苗、活菌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类毒素4. 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第9章 球菌目的要求: 掌握葡萄球菌A蛋白的定义和生物学功能;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
18、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抗O试验的原理和用途;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了解常见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授课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重点: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导致疾病的种类。教学难点: 常见化脓性球菌的致病物质、葡萄球菌A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抗O试验。教学内容:1. 葡萄球菌(1)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SPA)、抵抗力和根据色素和生化反应不同的分类(2) 致病性:金色葡萄球菌毒力最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意义;致病物质有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
19、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酶类(凝固酶和其他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和特殊结构(荚膜、胞壁肽聚糖等);所致疾病分侵袭性与毒素性两种类型(3) 免疫性(4) 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和初步诊断、分离培养、致病株的确认、肠毒素检查(5) 防治原则:医学性感染、耐药问题、自身菌苗2. 链球菌(1)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分类(2) 致病性:A群链球菌毒力最强;致病物质包括特殊结构(LTA、M蛋白)、毒素(S与O溶血毒、致热外毒素)和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毒、链道酶等);所致疾病以A群最多,分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三类(3) 免疫性(4)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
20、步诊断,分离培养,抗“O”试验(5) 防治原则3. 肺炎链球菌(1)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2) 致病性:主要靠荚膜致病,引起大叶性肺炎(3) 免疫性(4) 微生物学检查: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相鉴别(5) 防治原则:多价菌苗4. 奈瑟菌属膜膜炎奈菌与淋病奈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第10章 肠杆菌科目的要求: 掌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种类和致病机理;志贺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集和分离鉴定、肥达试验定义和意义; 熟悉肠道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大肠杆菌的致病条件;志贺氏菌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和耐药性;引起人类致病的
21、主要沙门氏菌; 了解大肠杆菌的防治;志贺氏菌的免疫性和防治;沙门氏菌的防治。授课学时:理论2.5学时,实验6学时教学重点:肠道杆菌共性,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类,志贺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集和分离鉴定、肥达试验定义和意义教学难点:致病性肠道杆菌的种类、致病机制、肥达试验结果判断教学内容:1. 肠道杆菌的共性2. 埃希菌属(1) 生物学性状(2) 所致疾病(3) 致病株主要有五种类型和其致病机理(4) 微生物学检查和其防治(5) 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3.志贺菌属(1) 抗原构造与分类(2) 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 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骤(4) 耐药性问题
22、(5) 菌苗预防4.沙门菌属(1) 抗原构造与分类、变异(2) 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 免疫性(4) 病原体的分离鉴定(5) 肥达反应 第11章 弧菌属目的要求:掌握霍乱弧菌致病物质,病原学检查方法。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熟悉霍乱弧菌两个生物型的形态、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和分型、免疫性、防治原则。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教学重点:霍乱弧菌致病物质与病原学检查方法,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教学难点: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征。教学内容:1. 霍乱弧菌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2. 副溶血性弧菌所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 临床 本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