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新版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新版大纲.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开课教师/课程负责人:厦门大学本科课程信息表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英文名称课程代码4课程简称课程英语代号2099.03课程英文类别代号总学分3总学时48周学时3教学周数16授课学时48讨论学时0实验学时0其他学时0课程类型公共基本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R学科通修课程 学科或专业方向性课程 其它教学环节课程性质R必修 选修任选选修类型全校性必修课 R院系必修课 全校性选修课 院系选修课课程课型R理论课 实验课技能课实践课考核方式R考试 考查课程所属专业大类R医学类化学化工类 生物科学类 思想政治教育类 人文科学类授课系中医、药学、护理开课年级二年级开课对象专科生 R本科生研究生负责教师姓名高丰
2、光职称教授所属单位医学院基础部电子邮件联系电话办公地点翔安校区医学院A401办公时间教师二姓名庄国洪职称副教授所属单位厦门大学医学院电子邮件联系电话办公地点翔安校区医学院办公时间教师三姓名李晴职称副教授所属单位厦门大学医学院电子邮件联系电话办公地点翔安校区医学院办公时间教师四姓名任杰职称助理教授所属单位厦门大学医学院电子邮件7912联系电话办公地点翔安校区医学院办公时间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及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及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
3、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及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免疫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前
4、提下,进一步站在较高层次上去观察分析思考免疫学的全貌及内在联系,为后续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简介(英文)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及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基本要求(英文)选用教材 曹雪涛主编:医学免疫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六版。 书号: 9787117171014。 全价56.00元。李凡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卫生
5、出版社,2013年,第八版。 书号: 978-7-117-17152-617153 全价52.00元选用教材(英文)主要参考书医学免疫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六版主要参考书(英文)1、 , , , 2006教学进度表各章节教学内容纲要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主讲人周数安排备注医学免疫学发展史及展望、免疫组织及器官、抗原讲授3庄国洪1抗体、补体系统讲授3庄国洪2续补体系统、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讲授3庄国洪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淋巴细胞讲授3庄国洪4T淋巴细胞讲授3庄国洪5细胞因子、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的处理和提呈、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讲
6、授3庄国洪6续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讲授3庄国洪7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讲授3庄国洪8绪论、细菌的形态及结构、细菌的生理讲授3李晴9消毒灭菌、噬菌体、细菌的遗传及变异、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讲授3李晴10球菌、肠杆菌科讲授3任杰11弧菌属、厌氧性细菌讲授3任杰12病毒的基本性状讲授3任杰13病毒的感染及免疫、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讲授3任杰14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讲授3任杰15肝炎病毒讲授3任杰16注:本表全部由开课教师或课程负责人填写,将全部对所有选课学生显示。不够可加页。系教学秘书审
7、核: 系领导审核: 20 年 月 日第一部分 医学免疫学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2. 了解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特点;3.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4. 了解21世纪免疫学的发展趋势。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免疫的概念、功能自生活事例引出免疫的概念:识别自己及异己的能力具体表现:(1)免疫防御 (2)免疫稳定(3)免疫监视免疫功能的承担者:免疫系统(二)免疫学发展史 (三)免疫学研究内容及特点 (四)医学免疫学学习的重要性 (五)学习方法 正确处理预习、听课、复习的关系理解及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再记忆还是先记忆再理解?先记忆
8、再理解,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第二章 免疫器官及组织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2 掌握免疫器官的结构及功能;3 了解淋巴细胞的归巢及再循环。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它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效应和记忆性B细胞都是进入骨髓后分化为浆细胞,然后分泌抗体)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人类青春期后胸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退化,表现为胸腺细胞减少,间质细胞增多,并含有大量脂肪细胞。老年期功能衰退,造成细胞免疫力低下
9、,机体容易发生感染和肿瘤。 T :基质细胞及实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基质细胞及实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基质细胞可产生多种胸腺激素(包括胸腺素、胸腺刺激激素和胸腺生成素等)和细胞因子;:血胸腺屏障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胸腺皮质。(二)、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它们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后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其中T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40%,B细胞占60%;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干扰素等;滤过作用:体内约90%的循环血液要流经脾脏,脾内的和均有较强的吞噬作用,可清除血液中的病
10、原体、衰老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免疫复合物等,发挥过滤作用,使血液得到净化。 (): 包括存在于皮肤表皮中的 (), (m)等; (): 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的主要门户及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主要包括肠、鼻、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构成机体防御外来抗原的第一道防线;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重要 部位;参及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三)、增加了淋巴细胞及抗原和接触的机会;促使效应细胞迅速迁移至炎症部位,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淋巴组织可不断地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
11、,以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记第三章抗原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掌握抗原的概念和抗原的特性,抗原的异物性;2. 掌握表位的概念、类型;3. 掌握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的基本特性及表位的区别和联系;4. 掌握半抗原-载体效应及及的内在联系;5. 了解抗原的种类;6. 掌握和区别、了解超抗原、佐剂、丝裂原的基本概念。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1. 抗原, :能及或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及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 抗原的基本性质: 3. 抗原的免疫原性及特异性4. 异物性5. 抗原的特异性(1)抗原
12、决定基(2)抗原决定基的分类构象决定基及顺序决定基:功能性决定基和隐蔽性决定基:抗原分子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天然的,有三级结构,呈一定的空间构型,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由折叠的肽链使不同位置的氨基酸相邻成为有一定空间构型的决定簇,也就是氨基酸可以呈连续和不连续排列,一般由5-7个残基或者数个单糖或者数个核苷酸组成,直接及B细胞或抗体结合,无需加工处理,也无需及分子结合。T细胞表位:需加工变性后显示出来,由8-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酸彼此相邻,呈线性排列,可埋藏于抗原分子的内部或位于分子表面,需经加工处理为小分子的多肽片段,再及自身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后,表达于细胞膜上(B
13、细胞决定簇不一定在膜上),才能及结合。表13-2 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比较6. 半抗原载体效应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4+ T细胞,细胞识别载体表位,以T细胞表位把特异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7.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8.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9. 抗原的种类(1)根据抗原及机体的亲缘关系分(2)根据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中是否需要T细胞的协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 ,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 )10.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补充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掌握抗体及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功能区;2
14、. 熟悉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3. 掌握超变区-独特型-免疫特异性的内在联系;4. 了解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特性;5. 了解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6. 了解人工制备抗体。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 ()J (二)、 (三)、 (四)、 (五)、 第五章 补体系统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掌握补体概念及补体系统的组成,3种激活途径的过程和不同点;2. 掌握补体系统的功能;3. 了解补体系统命名;4. 熟悉补体激活的调节;5. 了解补体及疾病的关系。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二)、 C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比较(三)、 C (四)、 C(五)、C 遗传性补体
15、缺损相关的疾病 几乎所有补体成分均可能发生遗传性缺损,约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2%;补体成分缺损导致补体系统不能被激活,导致患者对病原体敏感;同时体内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而易患相关的自身免疫病。 高补体血症 多种急性感染引起的炎症以及恶性肿瘤等补体水平可升高2-3倍; 低补体血症 体液丧失、重症感染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发生,可导致不易控制的反复感染。第六章 细胞因子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特性、主要类型,生物学功能;2. 了解细胞因子分类;3. 熟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4. 熟悉细胞因子受体;5. 了解细胞因子及临床应用。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细胞因子的共同
16、特性 1.细胞因子的概念 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低相对分子质量 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 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 细胞因子通过及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细胞因子具有多效性、高效性和网络性的特点, (二)、细胞因子的主要种类及主要功能 1.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3.肿瘤坏死因子 4.集落刺激因子 5.趋化性细胞因子6.转化生长因子 (三)、细胞因子受体 1.免疫球蛋白受体超家族 2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 I 3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或干扰素受体家族 4.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或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 5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或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G 6.细胞因子受体的共同特点 7.可溶性细胞
17、因子受体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1.介导和调节固有免疫 2.介导和调节适应性免疫 3.刺激造血 4.参及炎症反应 (五)、细胞因子及疾病 细胞因子及疾病的诊断 细胞因子及疾病的治疗 细胞因子及疾病预防 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分子的概念;2. 掌握及细胞有关的分子(补充);3. 熟悉粘附分子的种类和功能;4. 了解和粘附分子的临床应用。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表达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18、、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大多是跨膜的糖蛋白,包括包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按功能可分为受体、分子、协同刺激分子以及等;来自不同实验室提供的小鼠抗人白细胞所识别的同一种称为同一 ();分子广泛分布于免疫细胞表面并参及免疫细胞的识别、活化、分化等生物学过程,目前命名的分子有350个。(二)、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及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参及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传导,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细胞的伸展及移动。粘附分子根据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 ( )、选择素家族 (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 ) 、钙黏素家族 () 和黏蛋白
19、样家族 ( )等。介导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由、链共同组成识别配体的结合点;该家族至少有17种亚单位和8种亚单位,以亚单位可将整合素家族分为8组(1-8);整合素在体内分布十分广泛,一种整合素可分布于多种细胞,同一种细胞也往往有多种整合素的表达。需要及协同,介导白细胞及内皮细胞粘附、炎症发生及淋巴细胞归巢。包括 (R)、 (L),均有及相似的特征,包括4、8、23、11等。指在2+参及下使细胞间质相互聚集的细胞黏附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细胞。为富含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糖蛋白,可为提供唾液酸化的糖基配位,主要包括34 ( ) (三)、胸腺细胞的发育成熟依赖于胸腺基质细胞及
20、其分泌的所构成的微环境,也有许多黏附分子参及。辅助受体提供辅助活化信号,才能活化;协同刺激分子提供活化的第二信号,刺激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如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抗原刺激后T细胞会处于免疫应答无能状态。多数细胞必须及细胞外基质黏附才能增殖,一旦及细胞外基质分离即发生凋亡。(四)、 ,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掌握概念(补充)、复合体的组成分子的结构、类型、分布;2. 掌握生物学功能;3. 掌握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4. 了解多态性和多基因性;5. 了解及临床医学。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人类结构及其遗传特性1.经典的 I和类基因2.免疫功能相关
21、基因:补体、3遗传特点:多态性、连锁不平衡(二)、人类产物1分子分布2. 分子结构及抗原肽的相互作用3.功能(三)、及临床医学1. 重点:的概念(补充);2. 重点:的基因组成;3. 重点:编码基因在抗原提呈中的作用;4. 重点:抗原肽及分子作用的特点;5. 重点:的功能;6. 遗传特点;7. 的医学应用。第九章 B淋巴细胞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了解B细胞的分化发育(多样性单独成章);2. 掌握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作用;3. 熟悉B细胞亚群;4. 掌握B细胞的功能;5. 熟悉B细胞的辅助受体和亚群概况。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B 1. B B 中有一种阴性选择机制将自身反应性
22、B细胞清除: 如果 表达的能及基质细胞表面的多价自身抗原结合,抗原刺激引起的的交联将导致 凋亡;如果其及单价的可溶性自身抗原结合,则引起自身反应性B细胞无能;通过了阴性选择的 继续发育,进一步表达并发育为 。2. 是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激,启动体液免疫应答。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胚系阶段),编码的基因发生重排和组合,从而产生数量巨大、能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基因编码重组激活酶可特异识别并切除基因两侧的重组信号序列;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可将数个氨基酸插入到基因重排过程中出现的断端;外切酶、合成酶;等位基因排斥: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23、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同种型排斥:一个B细胞克隆只表达或轻链。 3. (1)多个V(D)J基因片段 随机重排能产生大量抗原特异性不同的功能性V基因; (2)V(D)J基因片段随机组合 在人类基因的重排中,以为例,其排列组合的种类可达40() 25()6()=6000,、的V、J基因片段的组合种类分别达200和120种。理论上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加上轻重链组合后的多样性约为1.9106; (3)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各基因片段之间的连接往往并不准确,有插入、替换或缺失核苷酸的情况发生,从而产生新的序列; (4)蛋白水平上重链和轻链的装配组合 ; (5)体细胞高频
24、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成熟B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中被抗原刺激后形成生发中心,在V区的区常发生点突变,不仅能增加抗体的多样性,而且可导致抗体的亲和力成熟。(二)、 B 1. 复合物: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接受抗原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后不表达;:胞质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2. 辅助受体(19/21/81):能加强B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3. 协同刺激分子:接受2的刺激,提供B细胞激活的第二信号。包括40、80/86、1等。 4. 其它表面分子:20:表达于除浆细胞外的分化各阶段的B细胞,可调节跨膜钙离子流动,在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是B细胞的特异性标志(三)、B 第十章
25、 T淋巴细胞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熟悉T细胞的分化发育;2. 掌握T细胞表面分子及作用;3. 掌握T细胞亚群;4. 掌握T细胞的功能。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三、教学内容(一)、T (二)、T () T 3 4 8(三)、T 按所处的活化阶段: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性T细胞 按表达类型分:细胞、细胞 按特征性表面标志分:4细胞、8细胞 按免疫效应功能分:、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的处理和提呈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掌握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2. 熟悉种类和特点;3. 掌握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 1. 是指能够处理、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
26、淋巴细胞(、和)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2. 根据表面膜分子表达的特点和功能的差异,可将分为2大类:一类是专职性,表达、共刺激分子及粘附分子,具有抗原摄取、处理、加工及提呈功能;另一类是非专职性,包括内皮、上皮及间皮细胞(胸、腹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成纤维细胞,通常情况不表达,在炎症过程中可表达、共刺激分子及粘附分子,但明显弱于。3. 4. 根据来源分类 根据组织分布分类 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 5. m源于骨髓中前体细胞,入血存留数小时至数日后移行到全身组织器官,分化为和。由于二者表面表达多种受体以及能够分泌酶类和生物活性产物,可趋化至感染部位吞噬和清
27、除病原微生物,也可提呈抗原参及适应性免疫应答。 6. B 在体液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B细胞能够通过摄取蛋白质抗原并将之加工处理成短肽,结合在上提呈给2细胞。 B细胞的能够识别、浓集并内化较低浓度的抗原,弥补和识别能力的不足。 (二)、 只能识别及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的抗原肽,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或者摄入胞内的抗原分子降解并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多肽适合及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表面,此过程称为抗原处理。 在及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表面的抗原肽复合物被0细胞所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称为抗原提呈。(三)、 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类分
28、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对抗原的交叉提呈)脂类抗原的1分子提呈途径1是一类类样分子,包括五个成员; 表面的1主要将脂类抗原提呈给特定的T细胞,以介导对于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1d主要将脂类抗原提呈给细胞以参及固有免疫应答; 1分子可以直接及内源性脂质结合而提呈,也可以内化后在内体或溶酶体内及外源性脂类抗原结合,再提呈至细胞膜表面。主要通过1分子的再循环过程,而没有明显的抗原加工处理(无溶酶体或蛋白酶体参及)。 第十二章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掌握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2. 熟悉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3. 了解T细胞活化的信号通路;4
29、. 掌握T细胞的效应功能二、计划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细胞免疫应答 :细胞通过其及提呈的特异性结合后,在其他辅助因素作用下,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进而完成对抗原的清除和对免疫应答的调节。细胞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过程,可分为: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性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一)识别抗原的特点:抗原肽,T细胞活化的第一步识别抗原肽的限制性:在识别抗原肽:复合体的抗原肽时,必须识别其分子,不能识别游离的抗原肽。(二)及T细胞的相互作用1细胞及的非特异性结合:可逆过程,筛选特异性抗原肽:的过程11;2582细胞及的特异性结合:结合后,1变构,及亲和力增加,
30、T细胞分化为效应细胞前,保持及的黏附状态3.免疫突触 T细胞在和识别结合的过程中,多种跨膜分子相互靠拢成簇,形成细胞间相互结合的部位。中心为、4、8分子和相应的配体,外围为其他黏附分子(258、B728, 11,45 ),可增加细胞间的亲和力、促进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的相互作用。(三)T细胞活化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抗原刺激信号):,保证活化的特异性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多对共刺激分子(28、4和80、86,1和1L,和,40L和40),第一信号不能有效激活特异性T细胞,反而导致T细胞失能。细胞因子(1、2、4、6、10、12、15和 -)促进T细胞的充分活化。(四)T细胞活化信号
31、的转导1.受体交联细胞表面离子通道开放,受体构象改变,活化胞内信号蛋白和酶2活化:参及T细胞活化的早期()56 、p59、70p56 主要及4、8的胞浆尾部相连,p59及3的链相连,70在胞浆,受体交联后,及的有关蛋白3、4、8的尾部聚集3活化信号胞内转导的途径,( C磷脂酶C)活化激酶( )活化(五)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14+ T细胞的增殖分化0细胞在局部微环境中受不同细胞因子的作用向不同方向分化并决定免疫应答的类型。28+ T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依赖性:靶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低细胞非依赖性:靶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高(六) T细胞的效应和转归11及巨噬细胞的协同作用 活化巨噬细胞分
32、泌12,促使4+ T细胞分化为1 巨噬细胞和2分泌10,抑制产生 1产生、40L介导杀伤作用22: 分泌4、5、10、13,协助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317: 17、22、21刺激上皮细胞等分泌一下细胞因子,、; 8、1; 1、6、24:21, 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七) 的产生及效应过程1细胞同时表达 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和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分别及和结合,活化的细胞向提供2、6等,引起活化。2.杀伤靶细胞的过程:效-靶细胞结合,的极化,致死性攻击。(八)活化T细胞的转归效应 T 细胞的免疫抑制的免疫抑制作用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记忆 T 细胞的形成和作用第十三章 B细胞
33、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掌握B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应答;2. 了解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3. 掌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能识别蛋白质抗原,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和小分子化合物;可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表位的空间构象; 无需加工处理,无限制性。l细胞的作用:在B细胞提呈供4细胞识别,为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活化的B细胞高表达B7为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细胞活化后高表达40L。B细胞活化的信号:第一信号,结合抗原;第二信号活化后表达的40L结合B细胞表面40。共受体1921
34、81转导的信号降低了抗原刺激B细胞的阈值,提供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lB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在双信号及细胞因子的辅助下,活化的B细胞形成生发中心,并经历了体细胞高频突变、亲和力成熟和类别转化,分化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发挥功能。l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生发中心: 在抗原 刺激后一周左右形成,生发中心里B细胞每6-8小时分裂一次,这些细胞称为中心母细胞()。体细胞高频突变 :生发中心母细胞的轻、重链V区基因可发生以点突变为主的高频突变。抗体亲和力成熟 :在抗体应答过程中,特别是再次免疫应答后有抗体亲和力逐渐提高的现象,是生发中心中抗原对高频突变细胞选择的结果。类别转换 :V区基因重
35、排完成后,子代均表达相同的V区基因,但C区基因是可变的。首先表达,随后可根据抗原所在的位置及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类型表达、或。浆细胞 ,:能够分泌大量抗体,而不能再及抗原起反应,也失去了及相互作用的能力。大部分迁入骨髓,并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产生抗体。记忆性B细胞 B,:(二)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11:含有B细胞丝裂原和重复B细胞表位,刺激不成熟和成熟的B细胞应答,如脂多糖、细菌多糖、多聚蛋白质22 :由多个重复的B细胞表位组成,刺激成熟的B细胞应答,如: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三)体液免疫应答的规律l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分为潜伏期( )、对数期( )、平台期( )、下降期( )l初次应答()特点:(1
36、)潜伏期长,需12月后才产生抗体; (2) 抗体效价低,维持时间短; (3) 最初出现,随后出现,在一定时间内能保持稍高的水平 (4) 亲和力低。 l再次应答()特点:(1)潜伏期短,一般12天,甚至即可有抗体产生; (2)抗体含量高,维持时间很长; (3)抗体以为主,而的含量及留存时间及初次应答相似; (4)亲和力高。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了解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2. 了解固有免疫细胞的种类;掌握和的概念;3. 掌握细胞的作用机制及其活性的调节;4. 熟悉细胞;5. 了解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6. 了解固有免疫应答。二、计划学时数 1.
37、5学时三、教学内容 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也称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包括: 没有特异的选择性,作用范围广,不是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 反应出现快,首先及入侵抗原物质起作用,将其排斥及清除,但作用强度较弱; 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受抗原性质、抗原刺激强弱或刺激次数的影响; 参及的免疫细胞较多; 生物个体出生后即具有,能遗传后代; 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础。(一)、1) 补体系统 是参及固有免疫应答的最重要免疫效应分子(固有的)细胞溶破作用:侵入机体的多种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旁路途径或途径而迅速激活补体系统,溶解细菌或病毒;补体活化产物的作用:C35a可趋化并增强其
38、吞噬杀菌作用,也可直接激活肥大细胞使其分泌炎性介质,引起和增强炎症反应;C34b具有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可促进对病原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吞噬清除。 2) 细胞因子(新产生的) 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可刺激免疫细胞和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产生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3) 抗菌肽及酶类物质(固有的)固有免疫细胞仅无克隆扩增迅速产生免疫效应,无免疫耐受和免疫记忆。固有性抗感染免疫表现为仅识别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变应原和衰老、突变的细胞,皆为哺乳动物不表达的非己成分,它们是微生物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结构,统成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 , )。固有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 ( ,
39、 )识别, 种类较少。(二)、(三)、1. 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分化发育依赖于胸腺微环境; 2. 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故在机体抗肿瘤、早期抗病毒或胞内寄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3. 杀伤机制包括穿孔素/颗粒酶途径、途径、1途径。( ):根据胞外段结构域的数目分为2 和3 ,每个 据胞内段 或分为L或S型。S型及相连,L型及相连 ( ):包含94和2( ), 2胞外段6种亚基,其中A亚基含有,C亚基含有2( ) ( I ) 1) 可作变形运动,对玻璃和塑料表面有很强的粘附能力; 2) 单核细胞约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3-8%,胞质富含溶酶体颗粒。在血液中停留12-24h,
40、进入结缔组织或器官可分化为m和朗格汉斯细胞; 3) m可分为定居和游走两大类,定居于肝()脑(小胶质细胞)骨(破骨细胞)肺(肺泡m)等处,游走m全身游走。 吞噬和杀伤病原微生物及自身衰老、凋亡细胞; 抗原提呈,参及适应性免疫应答; 诱导炎症反应,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等。氧依赖性途径 通过反应性氧中间物 ()和反应性氮中间物 ()作用系统,产生多种活性氧和; 非氧依赖途径 包括酸性环境、溶菌酶(破坏菌胞壁肽聚糖)、防御素(可在细菌上打孔)等; 消化和清除 病原菌在多种水解酶作用下,大部分产物通过胞吐作用而排出胞外,小部分被提呈在上 1. 占血液白细胞总数的60-70%,源于骨髓,
41、产生速率高(107个/分钟),存活期短(2-3天); 2. 胞质中含2种颗粒,较大的初级颗粒为溶酶体颗粒;较小的次级颗粒,内含溶菌酶、防御素等; 3. 具有很强的趋化和吞噬功能,可被调理作用所增强; 4. 及不同在于:无系统,非氧依赖系统中额外包括多种酶类,主要对抗胞外寄生菌感染,无抗原提呈作用。 T T 1. 绝大多数为48,其余 T为4+, 其余T为8+;2. 在不同情况下能分泌12或4,及4253一起为三种天然; 3. 杀伤方式及和相似;4. 通过识别上1分子提呈的磷脂和糖脂类抗原,无限制性。 T、T T1 1. 胚胎期由胎肝产生,成人期由骨髓产生,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2. 缺乏多样性,
42、识别某些细胞表面共有的多糖 (如)和某些变性自身抗原; 3. 产生抗体具有多反应性。B1细胞产生抗体的应答具有以下特点: 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48h内即可产生以为主的低亲和力抗体,对机体早期抗感染和清除变性自身抗原具有重要作用; 增殖分化过程中不发生类别转换; 无免疫记忆。第15章 免疫耐受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了解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2. 熟悉中枢耐受及外周耐受的机制;3. 了解免疫耐受及临床。二、计划学时数 0.5学时三、教学内容,是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但机体对其他抗原的免疫应答正常。特点:诱导性、特异性、记忆性。(一)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l胚胎期和新生期
43、接触抗原所致免疫耐受l后天接触抗原所致免疫耐受,有抗原因素和宿主方面的因素(二)免 疫 耐 受 机 制l中枢耐受:在胚胎期及T、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形成机制是阴性选择。l外周耐受、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形成机制不尽相同。主要包括克隆无能,免疫忽视,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免疫隔离。第16章 免疫调节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深刻理解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本身具有的能力;2. 熟悉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3. 掌握抑制性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4. 掌握调节性T细胞参及免疫调节;5. 深刻理解抗原内影像及独特型网络的调节6. 掌握介导的免疫调节;7. 了解整体和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免疫调节,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间、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间以及免疫系统及机体其他系统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相互协调及制约的网络,感知机体免疫应答并实施调控而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一)免疫分子的免疫调节作用1.免疫复合物的免疫调节 抗体及抗原结合后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使抗原在体内被清除,从而抑制抗体的产生。 抗体及竞争,抑制抗原对B细胞的刺激及活化。 受体交联效应,产生抑制信号,终止B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