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畜牧兽医科技成果.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四川省畜牧兽医科技成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畜牧兽医科技成果.doc(7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第五篇 科技教育第一章 教育和培训第一节 高等教育一、四川农业大学(一)动物科技学院(二)动物营养研究所二、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三、西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四、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五、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畜牧兽医系六、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第二节 中等教育一、四川省成都畜牧兽医学校二、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三、甘孜州农牧学校四、阿坝州畜牧兽医学校五、凉山州农牧学校第三节 成人教育及技术培训一、成人教育(一)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二)四川省畜牧兽医专业大专自学助考二、技术培训(一)畜牧局长、站长及高、中级技术人员岗位职务培训(二)畜牧现代科技管理知识培训(三)畜牧
2、经济知识培训(四)绿色证书培训三、培训基地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建设(一)四川畜牧兽医“中心”(二)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的成效第二章 科研和技术推广第一节 科研机构及队伍一、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二、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三、四川省养猪研究所四、甘孜州畜科所五、阿坝州畜科所六、凉山州畜科所第二节 猪的研究及技术推广一、猪的研究及技术推广项目二、猪的研究及技术推广推动科技进步(一)猪的营养及饲料配方研究(二)猪种资源调查及种质性能测定研究(三)品种选育及种猪性能测定(四)品系选育(五)猪的杂交和综合技术推广(六)提高母猪繁殖能力及规模化养猪的研究(七)猪的疫病防治研究第三节 牛、羊研究及技术推广一
3、、牛的研究及技术推广项目二、牛的研究及技术推广,推动科技进步1、牦牛改良2、水牛改良3、黄牛改良4、奶牛生产三、羊的研究及技术推广项目四、羊的研究及技术推广,推动科技进步1、养羊实用技术的推广2、南江黄羊新品种选育3、凉山半细毛羊选育4、引进波尔山羊杂交利用5、保护地方品种和遗传资源第四节 禽、兔、蜂研究及技术推广一、家禽研究及技术推广项目二、兔的研究及技术推广项目三、养蜂研究及技术推广项目四、禽、兔、蜂研究及技术推广,推动科技进步(一)家禽1、鸡的科技进步2、水禽科技进步3、禽病防控及无公害基地建设(二)兔1、肉兔科技进步2、毛兔科技进步3、獭兔科技进步(三)蜂第五节 饲料牧草、草原牧区研究
4、及技术推广一、饲料牧草、草原牧区研究及技术推广项目二、饲料牧草、草原牧区研究及技术推广,推动科技进步1、配合饲料及开辟饲料资源2、牧草育种及区域试验3、草地保护第六节 科技助农增收计划一、科技助农增收计划要求二、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计划的成效第七节 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一、畜牧业标准推广应用的主要做法二、健全标准化体系取得的成效第八节 畜牧兽医科技成果一、畜牧兽医科技成果获奖概况二、1986200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以及省政府科技进步特、一等奖成果(一)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的科技成果简介(二)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特等奖的科技成果简介(三)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技成果简介第三
5、章 学会、书刊第一节 学会一、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一)主要的学术活动(二)在科技培训,科普宣传方面做的工作(三)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获上级表彰、奖励情况二、四川省蜂业学会(一)蜂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取得成果1、蜂业科研、新技术推广2、出版蜂业科技书籍3、技术培训、科普宣传4、国际科技交流(二)在蜂业生产配套服务上做的工作第二节 报、刊一、天府牧业报二、四川畜牧兽医杂志三、四川草原杂志四、畜禽业杂志第三节 专著及科技书籍附表:19862005年畜牧业专著表第五篇 科技教育1986-2005年按照新时期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高等院校“211工程”建设的要求,开展多层次、多规格、高质
6、量的办学。四川省畜牧兽医高等教育的院校有: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研究所;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西昌农业专科学校畜牧兽医系;绵阳农业专科学校畜牧兽医专业。2005年有畜牧兽医专业教师600人,其中正、副教授227人。1986-2005年培养畜牧兽医专业的专科、本科毕业生18111人,硕士研究生1825人,博士研究生131人。招收畜牧兽医专业的中专农校有11所,均隶属于省农业厅管理。由于体制和经费等限制,畜牧兽医专业设置受限,且不稳定。1998年成都农校更名四川成都畜牧兽医学校,省市联合办学,该校得到一定发展,此外,招收畜牧兽医中专
7、生较多的学校:温江农校,甘孜、阿坝、凉山州农校和省农广校。1986-2005年技术培训,根据国家教委等五部门(89)教成字第013号关于开展岗位培训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农业部(90)农(教)函字第4号关于对农业领导干部进行岗位培训的安排意见以及中组部、农业部(92)教字第2号文件关于印发“八五”期间全国农业干部培训规划要点的通知的精神,开展了局长、站长岗位职务培训;高、中级畜牧、兽医师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科技管理、畜牧业经济、绿色证书培训、建设培训基地等技术培训工作。1986-2005年有独立的畜牧兽医科研机构六个:四川省畜牧科学院、草原科学院、养猪所以及甘孜、阿坝、凉山州畜牧所,有职工670人,
8、高级技术职称136人,中级214人,初级158人。1986-2005年,全面贯彻科教兴牧,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生产技术推广部门的科技人员联合科技攻关:针对猪的育种、杂交改良等方面开展29项,猪的营养、饲料及饲养管理等方面开展20项,猪的疫病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21项研究;针对黄、水牛研究14项,对牦牛研究14项,奶牛研究6项,牛的疫病防治技术等方面8项;针对山羊研究18项,绵羊研究11项,疫病防治技术等方面8项;针对鸡研究14项,鸭研究15项,鹅研究6项,禽病防治技术等方面20项;针对肉兔研究9项,毛免研究2项,獭兔研究5项,兔病防治技术2项;养蜂技术研究7项;针对饲料、牧草
9、、草原牧医研究54项。具体开展的重大项目有:猪的营养和饲料标准研究;瘦肉猪专门化母系和父系培育研究;在118个县大面积开展以“双推五改”为主的科学养猪实用技术推广;瘦肉型猪规模化养殖产业化技术研究;猪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与应用;凉山半细毛羊新品种选育;南江黄羊肉用新品种选育;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大型肉鸭新品系选育及配套试验研究;肉兔新专门化母系培育及配套利用;白色獭兔R新品系选育研究;波尔山羊胚胎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商品肉免“两推”、“三改”、“四防”综合技术大面积推广;建川杂交鸭综合养殖技术大面积推广;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草坪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草坪工程关键技术
10、等方面的研究。1999-2005年还组织了“八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助农增收计划。组织制定颁发了畜牧兽医地方标准176个,其中无公害畜产品及生产技术规程40个。2004-2006年间建立46个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8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1986-2005年间,畜牧兽医科技成果获国家、农业业部、省政府奖励共314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星火奖8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15项;农业部丰收奖36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33项、省星火奖22项。四川省科协和主管厅局管理的的学术群团组织有:省畜牧兽医学会、省养蜂学会。1986-2005年公开发行的报刊有:天府牧业报、四川畜牧兽医杂志、四
11、川畜禽杂志。四川省畜牧兽医科技人员但任主编、副主编或第一作者撰写,编辑,翻译并公开出版的专著和科技书籍有260本,其中专著46本,教材48本,科普书籍166本。第一章 教育和培训第一节 高等教育四川省畜牧兽医高等教育的院校有: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研究所)、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西昌农业专科学校畜牧兽医系、绵阳农业专科学校畜牧兽医专业。2005年,全省大专院校有畜牧兽医专业教师600人,其中正、副教授227人。1986年2005年培养畜牧兽医专业的专科、本科毕业生18111人,硕士研究生1825人,博士研究生131人。一、四川
12、农业大学1985年四川农学院改为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食品科学系。1986年畜牧学系统设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1987年畜牧系中乳品加工学科和兽医的卫生检验学科与原学校农机系合并,成立食品科学系。1988年畜牧兽医、动物营养、食品科学系,专业教学人员共189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54人、讲师40人,在校学生600余人。19501986年畜牧兽医本科毕业生3044人。1983年起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专业和家禽育种专业建立博士生点。杨凤、邱祥聘为博士导师,1985年招生,1989年毕业首届博士8人。为了加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工作,1978年成立养禽研究室。1984年成立家禽
13、研究室,1986年成立猪遗传育种研究室。1986年10月将畜牧兽医学系的饲养教研室扩建成动物营养研究所。1986年到2005年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毕业的本、专科学生8703名,研究生共133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199名,博士研究生131名。专、本科毕业生有:畜牧、兽医、草原、卫检、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牧业高新、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动物医学、动物遗传、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动物保护等。研究生专业有:畜牧、兽医、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草业科学、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兽医寄生虫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等
14、。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前属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主要是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研究所。(一)动物科技学院历史沿革: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于1993年由原畜牧系、兽医系合建而成(原畜牧系饲养教研室单独成立动物营养研究所,其承担的本科教学任务全部由动物科技学院统筹),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于上世纪30年代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组,已经历近70年发展历程,形成了以畜牧、兽医为主的优势学科群。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初,著名兽医学家、留美博士陈之长、夏定友教授、家禽育种学家邱祥聘教授、著名动物营养学家杨凤教授等一大批专家、学者,谢绝国外优厚条件的挽留,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全身心投入国内畜牧、兽医人才
15、培养和科学研究,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奋斗,不计个人得失,为新中国畜牧兽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数十年来,代代教职工,发扬这种艰苦创业、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为铸就“川农大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专业设置与师资队伍:学院设有8个系、11个本科专业,2005年在校学生327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848人。有专任教师211人,其中杰出高级专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7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6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校学术骨
16、干20人。有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66人,教授30人,副教授54人,讲师61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院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有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个;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硕士点14个。1986年至2005年期间已招收培养本专科生8703名;硕士、博士生1330名;培训各级各类科技人员588名。科学研究:学院2000年至2005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共161项,在研项目总经费2316万元。1978年以来,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奖167项,其中有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科技
17、星火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28项。发表论文近1000篇,其中核心期刊500余篇,一级学报130多篇,SCI 、EI收录30篇,出版专著44 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联合培养草坪管理专业学生,与荷兰万豪农学院、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合作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研究。学院共与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横向科研教学合作关系。2000年至2005年,学院共派出教师50余人次到国外交流、学习。教学基本设施:学院拥有各类教学用房建筑面积29600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用房面积28294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总价值约6312.3万元。在学校内
18、建有总面积约136867.2平方米的畜牧场、兽医院、水产养殖场、牧草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二)动物营养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前身是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家畜饲养教研室,1962年建立四川农学院畜牧兽医系饲养营养研究室,1986年成立动物营养研究所,为正处级建制。本学科点196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1999年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实验室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开放实验室,2000年所在一级学科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再次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成立“未来农业与人
19、类健康研究中心”,“猪抗病营养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07年又一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批准立项建设“动物抗病营养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饲料工程中心”和“动物类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研究所有教学科研人员3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后备人选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有动物营养生理、动物营养代谢疾病、微生态营养、饲料生物技术、动物营养分子生物学等兼
20、职教授9人。2007年,本教学科研团队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和首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研究所承担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方面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任务。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主编的动物营养学教材第一版和第二版以及饲料添加剂学分别获得1996年和2005年全国优秀教材;动物营养学和饲料学课程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动物营养与食品工程”、“动物与人的比较营养”和“动物营养与免疫调控”四个专业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986年至2005年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0人,博士研究生100人。研究所主要从事猪、鸡、鸭、鱼、珍禽、反刍
21、动物和特种经济动物的营养物质代谢、营养需要、营养调控、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饲料加工配制技术以及交叉领域如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生物技术、营养与微生态学、抗病营养等的研究。先后承担完成了近百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二十多项。1996年至2005年共发表论文1000多篇,出版教材及专著40余部。研究所拥有与国际同类学科相当的实验室和教学科研条件。试验基地面积34000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有从意大利引进的成套现代化猪舍、从法国引进的动物营养代谢自动采食及称重系统,有人工气候调控饲养实验室、水生动物代谢实验室和自动水循环系统。动物营养实验室面积为2500平方米,有价值2000多万元的
22、各种现代化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动物营养研究所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新模式,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合作。目前已与国内10多个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了博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利益为纽带、产业为支撑、项目为载体,由企业资助,共同对企业的技术难题攻关,不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企业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也促进了学科发展,提高了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39年的私立建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53年专业调整后更名为四川省荣昌畜牧兽医学校;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78)教计字1427号)升建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1997年3月
23、14日,全国人大批准重庆建立直辖市,学院年底随即划转重庆市,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管理后合并到西南农业大学荣昌校区;2005年合并成西南大学荣昌校区。1978年12月四川省荣昌畜牧兽医学校升格后,改名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设畜牧、兽医两系,设畜牧、兽医、中兽医三个专业,1989年有教职工503人,其中专职教师192人,教授、付教授29人、讲师63人,1979年到1989年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263人。19861991年,学院每年招生维持在10个班300人左右,其间1988年新增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科专业,1989年新增养殖技术专科专业,1990年新增农技养殖专科、淡水渔业师范本科2个专业。1991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畜牧 兽医 科技成果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