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矩二次分配法(6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弯矩二次分配法(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弯矩二次分配法(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按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例题5-2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弯矩,并绘出弯矩图。屋面和楼面荷载标准值见下表7。表7 例题5-3框架屋面和楼面荷载【解】(1)计算梁、柱转动刚度因为框架结构对称、荷载对称,又属奇数跨,故在对称轴上梁的截面只有竖向位移(沿对称轴方向),没有转角。所以可取如图4所示半边结构计算。对称截面处可取为滑动端。梁、柱转动刚度及相对转动刚度如表8所示。图4例题53计算简图表8粱、柱转动刚度及相对转动刚度(2)计算分配系数分配系数按下式计算:其中各节点杆件分配系数见表9。表9分配系数(3)荷载分析1)屋面梁上线荷载设计值恒载:1.2(2.93+1.00+2.60) 4.5+0.250.602
2、51.2=40.67kN/m活载:(式中系数1.2为考虑梁挑檐及抹灰重的系数)q1=45.08 kN/m2)楼面梁上线荷载设计值教室恒载:1.2(1.10+1.00+2.60) 4.5+0.250.60251.2=30.78kN/m活载:(系数0.9为屋面及楼而活荷载折减系数。) q2=42.12 kN/m走道恒载:=30.78kN/m活载:q3=44.96 kN/m(4)梁端固端弯矩MF顶层边跨梁(教室):中跨梁(走道):其他层边跨梁(教室):中跨梁(走道):(5)弯矩分配与传递弯矩分配与传递按图5的方法进行。首先将各节点的分配系数填在相应方框内;将梁的固端弯矩填写在框架横梁相应位置上。然后
3、将节点放松,把各节点不平衡弯矩同时进行分配。假定远端固定进行传递(不向滑动端传递):右(左)梁分配弯矩向左(右)梁传递;上(下)柱分配弯矩向下(上)柱传递(传递系数均为12)。第一次分配弯矩传递后,再进行第二次弯矩分配,然后不再传递。实际上,弯矩二次分配法,只将不平衡弯矩分配两次,将分配弯矩传递一次。图5弯矩分配与传递(6)作弯矩图将杆端弯矩按比例画在杆件受拉一侧。对于无荷载直接作用的杆件(如柱),将杆端弯矩连以直线,即为该杆的弯矩图;对于有荷载直接作用的杆件(如梁),以杆端弯矩的连线为基线,叠加相应简支梁的弯矩图,即为该杆件的弯矩图。例如顶层边跨横梁B5,10的跨中弯矩为框架的弯矩图(设计值)如图6所示。图6框架弯矩图计算值(7)梁端弯矩的调幅框架结构梁端弯矩较大,配筋较多,因而不便施工。由于超静定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性质,所以在重力荷载作用下可乘以调幅系数,适当降低梁端弯矩。根据工程经验,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可取=0.80.9,梁端弯矩降低后,跨中弯矩增加。这样,梁端弯矩调幅后,不仅可以减少梁端配筋数量,达到方便施工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柱的安全储备,以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图6中括号内的数字为梁端弯矩调幅后相应截面弯矩数值(调幅系数为08)。-第 6 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弯矩 二次 分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