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使至塞上》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使至塞上备课资料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 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 的情景。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 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土。要走多远呢?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 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 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 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 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
2、却于此戛然而止, 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 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 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 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 “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 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 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
3、都用得逼真传神,难 以言其妙处。二、问题研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 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 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 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 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 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 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
4、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假设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她虽然不 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 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对“烟”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教学建议一、要指导学生朗读这五首诗,要求能正确背诵、默写。二、教学古诗,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和感染。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繁琐分析。三、关于古诗教学的建议。性情的涵养和
5、想像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工程涵养和培植必须有 所凭借,而最好的凭借便是诗歌。让他们(指学生)与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触 (那所思所感虽是古人的,可是历久常新,仍然使后人感到亲切),涵养和培植 的收效自当更多。一些不易了解的词语,当然要由教师先给讲明;其余的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 会。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 没有多大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体会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 第一,在于透彻地了解字句;第二,在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推见诗人的经验。这 两层功夫,小学生当然未必能够到家;但是必得让他们试着去做。体会得确切, 经教师给他们评定,他们便有自己发现的
6、愉快;体会得不对,经教师给他们纠正, 他们的印象就比随意听讲深切得多。每首之后附有解说,是供给教师参考的。先 让学生自己体会,然后教师与他们讨论,给他们指导,讨论和指导的方法大致如 解说。我们并不希望教师按照解说,全部讲给学生听。学生体会出来了的,当然 不必讲。他们说的话虽然与解说不同,意义却彼此一致,教师也可以不讲,不必 拘泥于解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力;如果抓住精要之点,指 点一两句话也许就足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每首讲授之后,最好让学生熟读。这与他们自己的体会和教师的指导有关; 二者都做到了家,他们便尝到诗中的滋味,不待强迫,他们自然乐于熟读。熟读 了的诗歌,在
7、休闲时间复诵一回,像他们常常唱一回歌一样,对于他们心灵上的 补益是无限量的。(叶圣陶小学生诗选序)有关资料使至塞上分析(施蛰存)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 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很多诗人 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 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 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在王维的诗集中,这一类诗篇并不多,而同时代 的诗人高适、岑参和王昌龄,却以写边塞诗著名。王维这首诗是许多唐诗选本都选的名作。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 达边
8、塞时所见的景色。有人以为这个“使”是王维自己。因为王维曾于开元二十 五年(公元737年)出使塞上,在凉州节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判官。如果这样, 题目就应当写作奉使至塞上。现在没有“奉”字,可见这个“使”字是指一 般的使者。再看此诗内容,完全是客观的写法,没有表现作者自己的语气,也可 知此诗不能理解为王维的自述。第一联中的“单车”“属国”,都是“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 “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 车就够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属 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 国”
9、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 此地与匈奴接境。讲明白这三个名词,这一联诗就容易懂了。两句十个字,意思 只是说使者要到边塞上去,已经行过居延,进入胡地。上下两句,实在是重复的。 既用“单车”,又用“属国”,“过居延”就是“问边”。两句只有一个概念。 在诗学上,这算是犯了 “合掌”之病,好比两个手掌合在一起。这种诗病,唐代 诗人都不讲究,宋以后却非常注意,不做这种联语。杜甫诗日:“今欲东入海, 即将西去秦。”(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今欲”就是“即将”,“东入 海”就是“西去秦”,两句诗只说了一件事。白居易诗日:“远芳侵古道,晴翠 接荒城。”(赋得古原草送别
10、)这是咏草的诗,下句就是上句。郎土元诗: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送别钱起)“不可听”就是“岂堪闻”。这些都是被宋代评论家举出过的合掌的例子。颔联是说使者过了居延,就像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 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在地上飞卷的尘沙,现在江南人还把随风卷 地而来的尘土叫作“蓬尘”。“出汉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 这种对法也是死对。颈联两句,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 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抓到了西北高 原的特色。“孤烟直”“落日圆”,表示天气晴好,无风无云,也是沙漠上的气 候特征。结
11、尾一联说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一问,才知道都护的军部 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呢。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唐时是防御吐蕃的军事重地。 燕然山,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时大将军窦宪征伐单于,曾进 驻燕然山,在山上刻了纪功的铭文。都护是汉代官名,西域都护是守卫天山南北 两麓的最高军官。王维这首诗的主题是描写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过了居延,已经出了汉代的 边塞,可是现在却还是大唐的领土。再向前走,到了萧关,才知都护(当时是节 度使)的驻扎地还很远呢。这样看来,唐代的边塞比汉代向西扩张了几千里。但 是,王维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错误。萧关在东,居延在西。如果过了居延,应该 早已出了萧关。王维另外有一首出塞作,自注云:”时为监察,塞上作。” 此诗第一句就说:“居延城外猎天骄。”可知他曾到过居延,不知为什么这里却 说过了居延,才出萧关。至于燕然山,更不是西域节度使的开府之地,王维用这 个地名,恐怕只是对当时的节度使恭维一下,比之为窦宪。这最后一联,非但用 燕然山,使人不解,而且这两句诗,根本不是王维的创作,他是抄袭虞世南的。 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诗云:“前逢锦衣使,都护在楼兰。”在楼兰倒是符合 地理形势的。王维此诗本来可以完全借用虞世南这一句,但为了韵脚,只好改“楼 兰”为“燕然”,这一改却改坏了。(选自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