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题全册.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题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题全册.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题 (全册)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题1.1.1生物的特征一、生物的特征: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 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 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注:病毒列为生物,主要是病毒具有繁殖的特性。)二、常见的典型非生物有:珊瑚、珊瑚礁、化石、计算机病毒、机器人、钟乳石等。三、观察: 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要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必要时借助仪器如放大镜、显微
2、镜、望远镜、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1.1.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调查: 1. 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2. 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3. 有时因为调查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抽样调查。 4. 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特点将生物归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特点,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和宠物等。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 生态因素-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2. 生态因素分类 生物因素
3、: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4.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不是绝对的,因为环境随时可能发生改变,如冬季可能没下雪,雷鸟的白色羽毛就易暴露,而不适应环境。) 5. 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6. 变量和对照试验: 变量-指的是可以变化的情况。如:把一盆花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与放在无阳光的地方,其中有无阳光就是变量。 (生物学中为了研究简化,变量往往只有1个,即单一变量原
4、则。) 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生物探究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对照实验。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1.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等。 2. 组成:生态系统 植物 (生产者) 生物部分 动物 (消费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 生产者:包括所有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 消费者:包括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包括细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
5、成无机物。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3.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4.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5.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6.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并且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有毒物质积累就越多。 (注:书写食物链时一定是从植物(生产者)开始书写的,如:草 鼠 蛇 鹰)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1. 生
6、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2. 范围: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3. 大气圈里主要是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中常见的生态系统有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1. 湿地生态系统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2.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自动调节能力强,尤其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
7、之肺”之称。3. 海洋生态系统中微小的浮游植物,其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4.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5.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6. 科学家将地球生物圈称为“生物圈I号”,人工建造的模拟生物圈称为“生物圈II号”。2.1.1练习使用显微镜 1. 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外界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2. 取镜安放:取镜时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安放好目镜和物镜。 3.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
8、光线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4. 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眼睛注视物镜,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内,同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5. 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即把标本旋转1800后的像。从显微镜中观察物体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物像就越大,视野就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物像的移动方向和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物像偏那个方向则需要把标本继续向那个方向移动。2.1.22.1.
9、3动植物细胞 1. 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注:1细胞壁2细胞膜3叶绿体4细胞核5液泡6细胞质7线粒体) 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在细胞质中还会有叶绿体、线粒体、液泡等细胞器。 3.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在细胞质中会有线粒体等细胞器。 4.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而植物细胞有,但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液泡,如植物根尖的细胞因不进行光合作用就无叶绿体,未成熟植物细胞就无液泡。 5. 动植物细胞各结构功能:细胞壁(保护、支持)、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新陈代谢场所)、细胞核
10、(储存遗传物质)、液泡(内含细胞液 溶解多种物质)、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线粒体(呼吸作用场所)。细胞膜非常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清楚。 6. 光学显微镜要求:被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7. 常用的玻片有:切片、涂片、装片。8. 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洋葱)与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相同点:步骤基本相同 (洋葱内表皮细胞) 擦 滴 撕 展 盖 染 吸 (人口腔上皮细胞) 擦 滴 刮 涂 盖 染 吸 不同点:(洋葱内表皮细胞) 滴(清水)、 染(碘液)、 撕取内表皮 (人口腔上皮细胞) 滴(生理盐水)、染(稀碘液)、用消毒牙签在已漱口(凉 开水)的口腔内侧轻刮几下。 9 人体细胞和动
11、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基本一致。 10. 在制作的动物细胞模型中,塑料袋相当于细胞膜,果脯相当于细胞核,琼脂相当于细胞质。 11. 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施旺创建的,主要观点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2. 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避免过度吸水涨破。2.1.4细胞的生活 1. 细胞中物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叫无机物,这种物质 不能燃烧,如水、无机盐、氧等。另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含碳这类物质是有机物能 燃烧,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 2. 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3.
12、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够将细胞中的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4.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5. 人的生命开始于一个受精卵在它的细胞核里面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叫做遗传信息。 6. 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7. 信息需要物质做载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DNA的有机物,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其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 8.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 9.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即基因。10、克隆羊的实例说明
13、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克隆羊实例中,从供核母羊中分 离乳腺细胞并取出细胞核,供卵细胞母羊提供无核卵细胞,二者形成融合细胞,经过体外 培养形成胚胎,导入代孕母羊体内,生出的小羊像供核母羊。2.2.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 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 2. 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3. 细胞分裂过程: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然后是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4.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
14、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先复制加倍,后平均分配到两子细胞,使两子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相同。2.2.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 多细胞的动植物体,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 2. 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它们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3. 动物和人体的细胞通过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4. 动物和人体的组织有四种: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5.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 年级 生物 上册 复习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