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流动、父代资助与青年群体阶层分化—基于北上广青年群体实证分析.docx
《住房流动、父代资助与青年群体阶层分化—基于北上广青年群体实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房流动、父代资助与青年群体阶层分化—基于北上广青年群体实证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住房流动、父代资助与青年群体阶层分化基于北上广青年群体实证分析住房流淌、父代资助与青年群体的阶层分化 基于北上广青年群体的实证分析 Housing Mobility,Paternal Subsidy and Stratification of Youth: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Youth Groups in Beijing,Shanghai and Guangzhou 作者:范一鸣作者简介:范一鸣,中国社会科学院探讨生院博士探讨生。原文出处:中国青年探讨(京)2020 年第 20208 期 第 43-50 页内容提要:作为住房市场化改革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
2、群体,80 后、90后青年群体内部住房分层秩序较其父辈而言已发生了重大转变,北上广等大城市房价的持续上涨使得购房需求与压力并存的青年群风光临的住房问题愈加突出。基于 2015 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本探讨对北上广三地青年群体的住房分层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发觉,大城市居民跨阶层购房现象突出,且购房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住房居住功能之外附加价值的考量、婚姻以及投资意识等多方面因素都是该现象出现的重要驱动力;青年群体在住房资源的占有上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群体内部的住房与财宝不同等将随房价的上涨而进一步加剧;此外,父代资助已成为青年群体住房资源获得的重要途径,在青年群体中,父
3、代赐予子代购房资助的现象普遍,且资助比例较高,父代资助水平的不同塑造了子代在住房和财宝上的先赋性资源差异,且将对社会流淌产生深远影响。期刊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住房流淌/跨阶层购房/父代资助/财宝分化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代际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新生代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探讨(项目编号:19ZDA146)的阶段性成果一、问题提出 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市住房供应主体渐渐由国家和单位转向市场,房地产市场快速崛起,住房建设总量不断扩大,住房供应水平大幅提高,然而,城市住房资源的安排问题却愈演愈烈。一方面,部分居民占有多套房
4、产,房价的快速上涨使其能够坐收住房资本升值之利,借由住房资源便可实现家庭财宝的成倍增长;而另一方面,众多工作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却因为畸高的房价收入比而面临购房难题,要么透支其财宝资源牵强实现购房,要么只能通过租房等方式来解决居住问题,承受昂扬房租,忍受蜗居。而在各世代中,青年群体所面临的境况最为困难。大多数青年群体尚处于事业起步期或成长期,财宝收入积累不足;与此同时,他们却不得不应对来自职业、婚姻、生育、子女教化等一系列生活事务的压力,这些压力无不与住房问题的解决存在亲密关联,可以说,青年群体正处于住房需求剧烈却又缺乏购房实力的尴尬阶段。更为重要的是,青年群体作为住房制度改革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
5、群体,正在经验前所未有的房价高涨时期,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群体内部的财宝分化状况,加重了住房资源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居住逆境。因此,对当前我国大城市青年群体住房分层的现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析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顺住房市场化改革后城市住房分层秩序改变的内在逻辑,对于青年群体财宝不同等探讨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探讨综述 自 20 世纪末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供应主体从国家转向市场1,逐步实现了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安排的货币化23。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公房出售等政策的实行,原来在单位制福利住房安排制度下享受住房安排福利的职工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公房4,而原来未能享有福利住房的群体则
6、只能通过商品房市场进行购买,这就使得那些以低价获得公房的群体在住房市场化改革后处于优势地位,改革前福利住房安排制度下的住房分层结构以私有化的方式得到承认和持续,并成为改革后加剧住房不同等的重要缘由5。由此一来,在从安排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市场与国家再安排机制对城镇住房分层秩序的影响及其二者间的关系一时成为住房分层探讨关注的焦点,单位制下住房分层机制在市场化改革中的持续,以及市场化机制对原有的住房分层形态产生的影响等都成为此次争辩的核心议题。 关于转型过程中住房分层机制改变的探讨主要聚焦于市场转型理论与权力维续论之间的争辩。市场转型理论认为市场转型变更了资源配置方式,使安排权力从国家转
7、向市场,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实力回报上升,而政治权力回报下降,在以市场为核心的分层机制下,社会资源的安排将渐渐向技术精英和经济精英倾斜6。因而,在住房资源的安排上,以人力资本和经济实力为核心的市场因素将成为确定城镇住房分层的确定性力气。而权力维续论则提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并不能完全消退再安排机制的遗留效用,在人力资本回报增加的同时,从前权力精英在资源安排中仍旧处于优势地位789101112。 在近年来的相关探讨中,关于权力维续论与市场转型理论的争辩众说纷纭。一方面,部分探讨致力于探讨住房改革后体制内外职工在住房占有和住房福利上还有无差异,以及这一差异的分布形态131415;另一方面,一些探讨则关注行
8、政精英、市场精英与专业精英等在住房资源上所占优势的状况,旨在探讨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下权力回报与人力资本回报之间的关系1617。此外,也有探讨进一步探讨了市场与再安排机制之间的关系,提出由市场与再安排机制构成的双重分层体系在城市住房安排中发挥了层叠效应或双重扩展作用,市场资源与再安排资源分别向权力和资本拥有者集中,并经由马太效应不断放大,占据市场或再安排体系上层的群体与一般大众之间的贫富差距将渐渐拉大18192021。 以上探讨具体地探讨了在从单位制福利住房安排制度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城镇住房分层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然而,随着住房市场化的不断推动,我国城镇住房资源的安排秩序也在渐渐发生转变,
9、其中极为重要的改变是随着 80 后、90 后的成长,这部分新生代群体起先进入住房市场,参加到住房资源的安排中,并将发展成为住房消费与投资的主力军。这部分青年群体没有经验过福利住房安排及住房制度改革阶段,较少地受到房改售房等政策的干脆影响,再安排机制的遗留效应在这代人身上渐渐降解为更为隐晦的影响或只对极少数群体发挥作用。因而,于这部分青年群体而言,住房资源的安排已然回来到了市场和家庭领域,其分层秩序也随之发生了重要转变。从家庭层面来讲,住房制度改革后,家庭已成为城镇住房资源获得与占有的重要主体,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哺育观念和继承传统使得父代家庭常将为子代购房或供应购房资助视为责任和义务,因
10、而购房问题往往不单涉及年轻一代,而是包含了子代与父代家庭的共同决策。诸多探讨都从家庭与代际关系层面入手来窥探住房分层机制发生的新改变。其一,家庭结构论认为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更有实力为其子女供应更多的住房支持,而房价的上涨无疑进一步强化了独生子女因代际资源传递而享有的优势,因而,房价越高,独生子女相较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购房优势越显著2223。其二,家庭禀赋论则提出购房是一种家庭行为,家庭的经济实力越强,则在住房获得上越具有优势2425。同时,家庭融资实力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影响住房安排的重要因素,其中既包括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制度性融资,也包括借助家庭关系网络获得资助的非制度性融资,
11、探讨表明,家庭的融资实力有助于其在住房资源获得上获得优势262728。其三,还有一些探讨集中探讨了代际资源传递对年轻一代住房获得的影响。刘祖云等指出户籍人口中代际差异已经取代阶层差异成为各阶层住房获得存在差别的缘由29,得到父代购房资助的群体在住房资源获得上享有先天优势30。谌鸿燕进一步探究父代资助差异的缘由发觉,本地户籍、在体制内工作的父亲家庭在为子女供应实物支持上比体制外、非本地户籍的父亲家庭更有优势31。 除了家庭与代际关系因素外,个人与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之于住房分层影响的改变也不容小觑。在传统的理论争辩中,无论是市场转型论还是权力维续论都承认居民社会阶层与住房阶层之间的亲密关联,只是在
12、社会阶层是由市场还是由再安排机制确定这一问题上有所分野。但闵学勤却指出,在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住房具有强大的现实和象征意义,结婚、定居、改善居住条件和投资增值的须要以及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家宅的看重都促使购房需求快速聚集,很多居民来不及完成阶层的跃升,便倾尽所能调动的一切力气去获得与其阶层定位不匹配的住房,形成了住房私有率极高的虚假旺盛景象32。居民所处社会阶层与其住房获得状况相分别的现象背后潜藏了城镇住房分层秩序改变的困难逻辑。 以上探讨方向均为我们考察当前我国大城市青年群体住房分层秩序供应了有益思路。青年群体作为住房市场化改革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群体,影响其住房资源获得的内在机制较其父辈而言已
13、然发生了重大转变;与此同时,青年群体又处于极为关键的人生阶段,就业、婚姻、子女教化等一系列重要事务都集中在这一时段亟待解决,也由此构成了青年群体购房需求增长的内在动因。这些改变无不反映在青年群体所呈现的住房分层秩序上,而北上广等大城市昂扬的房价及残酷的生存压力则使得青年群风光临的住房问题更为突出和典型。因此,本探讨将从我国大城市青年群体的住房资源状况入手,分析这一群体的住房分层现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并尝试对其背后的变动逻辑进行探讨。 三、探讨设计与分析结果 本探讨主要运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探讨院于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 10 月间开展的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
14、数据来对当前大城市青年群体住房分层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该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统一组织实施,采纳多阶段复合抽样方法,通过地图法随机抽样在每个城市各抽取 50 个社区,并将受访对象范围限定在 1865 岁的居民,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样本数分别为2000、2002 和 2008,共获得 6010 个样本数据。该调查较为全面地询问了特大城市居民家庭住房方面的具体信息,可以为探讨供应丰富完整的数据信息。探讨中我们将样本按年龄划分为 50 后、60 后、70 后、80 后和 90 后五个年龄层,且将 80后和 90 后群体定义为本探讨集中关注的青年群体。 1.跨阶层购房现象突出,购房年龄呈现年轻化
15、趋势 近年来,在市场化推动、人口流淌、投资热忱以及土地财政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大城市住房价格持续快速上涨,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却是有限度的,由此带来的是大城市房价收入比的畸高,仅依靠收入积累来实现购房变得更加困难。以往探讨表明,国际公认的房价收入比的合理状态应在 4633,而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却均超过 10(数据来源:上海易居房地产探讨院发布的 2015 年度全国 35 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排行榜,其中,三个城市房价收入比分别为北京 18.1,上海 20.8,广州 11.1),远高于国际一般水平,孙立平也曾提出国外常用的房价分析指标在中国基本都失效了34。然而,令人
16、费解的是,即便在如此高的房价收入比下,人们的购房热忱也并未减退,据深圳房地产探讨中心披露,2014 年北京和上海的住房自有率达 70%,而广州则高达 90%。依据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我们进一步测算了北上广三地 20102015年间购房的居民在购房时房产价值与其年度家庭收支结余之比(年度家庭收支结余采纳的是调查进行时上一年度的家庭收支结余数据,房产价值为购入时房产价值,为削减房价变动的干扰,仅选取了 20102015 年间购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已经购房群体中,58.51%的居民家庭须要按当时的收支水平积累 20 年及以上才能购置其房产,48.40%的居民家庭则至少须要积累 30
17、年才可能获得其住房,而终其一生收支积累也难以购得其房产的居民亦不在少数。由此可见,收入这一单一指标并不能成为衡量城市住房分层的依据,居民的收入状况与其所购买的房产的层次之间并不完全匹配,许多居民都跨越其本身所处的收入阶层,选择购买更高层次的住房。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鼓动大城市居民跨越阶层去追求高价房产呢?这种跨阶层购房行为又是如何实现的? 驱动大城市青年群体跨阶层购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否在大城市购房这一决策本身不只涉及选择高价房与低价房的问题,更关乎留与走的选择。大城市房价收入比普遍高于其他中小城市,对于面临职业生涯选择的青年人来说,假如他们选择去中小城市就业和生活,自然简单获得与其收
18、入水平相匹配的住房;而他们一旦选择留在大城市,就必需要承受高额的房价或房租。因此,对于青年人来讲,是否购房以及要购买什么价位的住房虽然有肯定的选择余地,但这一选择干脆与其对将来职业和生活模式的规划亲密相关。回到住房本身,除了基本的居住功能外,住房的价值更体现在因其所处地域和区位而产生的一系列附加价值上,住房的空间信息含纳了包括就业机会、职业发展前景、户籍身份、子女教化以及社会保障等多重机会结构,正是这些附加价值的存在才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区位的房价出现了较大差异,购房决策中事实上包含了对这一连串事务的考虑和选择。各种资源、机会以及各项社会保障在一线大城市的聚集使得人们宁愿承受昂扬的房价
19、,透支其财宝资源也要留在大城市就业和生活。因此,资源和机会的地域性倾斜是影响人口流淌以及跨阶层购房决策的重要因素。 其次,婚姻也是促使人们跨越收入阶层购买高价住房的重要影响因素。受我国文化传统影响,安家往往被视为结婚的前提,随着住房资产在家庭财宝中所占地位的不断提高,住房资源在婚姻缔结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日渐超越了原初的居住功能,被给予了诸多象征性意义,成为社会经济地位的标记、彩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被视为一种婚姻忠诚的保障。在这种情形下,婚姻双方尤其是男方只能倾尽其财宝资源购买住房,而结婚群体大部分都是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青年人群体,仅依靠其自身收入积累无法支付高额房款,因而一般通过双方
20、父母资助或贷款来实现跨阶层购房。 此外,随着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金融文化和投资理念渐渐渗透到家庭和个体35,房地产行业作为近年来增长最为快速稳定的行业之一,无疑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而这种投资不仅包括金融理财,即利用房价上涨来实现闲置资产的增值;还包括以薪养贷性质的投资,即自身没有充裕的资产进行投资,但借助贷款或借款等途径筹集资金购房,以期通过这种预支将来收入的投资方式实现财宝增长。大城市房价的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抬高了购房门槛,另一方面却也提升了人们对于将来房价增长的预期,稳定了其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念,让人们觉得只有投资房地产市场才能避开自身财宝因通货膨胀而缩水,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这种不买
21、即亏的投资理念促使着人们跨越自身收入阶层,预支将来收入来购置房产。 与此同时,对房价稳定增长的预期也使人们意识到,越早购房越能抢占房价上涨的红利,以更低的本金获得资产的长足增长,这一相识连同婚姻、落户、子女教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城市购房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表 1 列出了各世代群体购房年龄的分布状况,从购房年龄的集中程度来看,50后大部分都在 45 岁之后购房,60 后主要集中在 3545 岁,而 70 后的购房年龄则主要集中在 2535 岁,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的分布特征主要与住房制度改革有亲密关系,这些世代的群体在各自对应的这三个年龄段中正处于住房制度改革的高潮期,尤其在 20 世纪 90 年
22、头末,政府起先实行激进的方式停止福利住房实物安排,全面推动住房的商品化,在此过程中,公房出售政策允许职工以实惠价格购买其原居住的公房,这一政策契机使得大量原单位职工在这一阶段购买了住房。同时,房改后房地产市场的放开以及住房的商品化也为那些在单位制下无法安排到福利住房但拥有足够财力的群体打开了购房渠道,使其能够通过市场交易完成购房。因此,国家政策制度的转变是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这一时段集中购房现象出现的重要成因。而从 80 后和 90 后的状况来看,有高达 17.50%的 80 后群体在 2535 岁选择了购房,甚至有 11.48%的 80 后和 2.59%的 90 后群体在 25 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住房 流动 资助 青年 群体 阶层 分化 基于 北上 实证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