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5年3月2009年12月本院行剖宫产术后出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合并肥胖14例;妊娠水肿10例,其中有6例下腹部皮肤水肿;贫血(Hb400ml者2例);试产失败改为手术者8例;粪性羊水5例。经治疗后全部病人都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818天不等。结论 肥胖、妊娠水肿、贫血、滞产以及术中操作不当均为造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缘由,而及早发觉、及早处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R656 A 1004-7484(2010)08-0-01 切口脂肪液化是术后腹部伤
2、口愈合不良最常见的缘由之一。为了解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缘由及处理方法,本文对1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2009年12月我院行剖宫产909例,其中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共16例,年龄2038岁;发生率1.76%;其中纵形切口12例,占75%,横形切口4例,占25%;二次剖宫产5例,占31.25%。 1.2 诊断标准1 (1)术后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液或血性渗出液,或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觉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切口无红肿及压痛;(2)病人无其他自觉症状;(3)渗
3、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育无细菌生长;(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无明显上升。 2 结果 2.1 发生因素 合并肥胖(标准2:腹部皮下脂肪厚度5cm)14例;妊娠水肿10例,其中有6例下腹部皮肤水肿;贫血(Hb400ml者2例);试产失败改为手术者8例;粪性羊水5例;二次剖宫产5例;术后咳嗽1例。有5例为同一医生主刀同一年内出现,其中3例均无上述缘由。 2.2 处理 (1)2005年3月2007年11月病例12例,纵形切口9例(3例为二次剖宫产),横形切口3例(1例为二次剖宫产)。10例于术后第57天术后切口渗液较多时才发觉并处理,2例出院时伤口无异样,出院后23天因伤口渗液回院。
4、其中7例渗液较少,包括横形切口3例,纵形切口4例,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拆除该处12根缝线,将液化坏死脂肪组织清除,搔刮伤口保持创面簇新,内置盐水纱条引流,并予微波理疗每天2次,住院时间1013天。5例渗液较多,均为纵形切口,切口不愈合,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后予凡士林纱条引流,待肉芽组织簇新后刚好行期缝合,缝合方式为间断全层缝合,术后加强抗炎治疗,7天伤口拆线,住院时间1820天。(2)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病例4例,纵形切口3例(1例为二次剖宫产,1例为肥胖者,1例为二次剖宫产并为肥胖者),横形切口1例。于术后第35天发觉,伤口有少许渗液时,即每天换药,并在换药时按压切口皮下挤出渗液,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剖宫产 切口 脂肪 液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