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养生之道]诸葛亮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的养生之道]诸葛亮简介.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诸葛亮的养生之道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l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他27岁时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随后出将入相,辅佐刘氏父子开国创业。 在养生方面,诸葛亮也有独到之处。首先。他认为,“治身”的关键在于“养神”。他说:“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他在写给嗣子诸葛乔的一封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清静无以致远”;“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在写给外甥庞涣的信中他也强调:“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万不行“志不强毅,意不慷慨,
2、徒碌碌滞于俗,静默束于情”。可见,他还将“养神”与品德的修养亲密联系在一起。 其次,他非常清晰“酒大伤身,气大伤人”的道理,并在此方面严加防范和大做文章。诸葛亮晚年时得次子诸葛瞻和三子诸葛怀。在诸葛瞻稍大一些时,基于父兄常在边关,免不了代他们参与一些礼仪活动。诸葛亮惟恐他饮酒过多,伤了身子,特地给他写信说:“夫酒之设。合礼之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意思是:设酒请客,为的是合于礼节,增加感情,使身体安逸,回恢性情,酒宴结束后,大家开心地散席,这是最和谐的。但肯定要“无致迷乱”,即千千万万不要喝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诸葛亮最胜利的养生术,还是在饮食方面。在他南征孟获时,便留下了很多漂亮
3、的传闻。 一是食物纪原载:“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助之,为出兵也。”诸葛亮出于他一贯奉行的“养德”以“治身”的养生哲学,不忍“妄杀”,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祭之。结果,“神助之,为出兵也”。明人朗瑛在其七修类稿中也写道:“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化为馒头也。”在三国志中,陈寿也谈及了这件事,也说“馒头”是诸葛亮独创的。在东汉之前,人们所吃的面食主要是“饼”。而诸葛亮创制的“馒头”,是用“羊豚之肉,包之以面”,事实上是我们现在所吃的“包子”。包子当然比饼好吃,且富
4、有养分。诸葛亮从今常吃“馒头”,这对他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 二是传闻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到达西双版纳之后,不少将士因水土不服而双目失明,大大减弱了蜀军战斗力。诸葛亮凭其渊博的学问,又重演当年“借东风”的拿手好戏,让人设坛,自着道服,经过一番令人奠名其妙的举措,遂将手杖往山梁上一插。结果,手杖变成了一颗根深叶茂的茶树。患病的将士们饮过茶水,一个个复原了视力。从今之后,当地人便学会了制茶。因诸葛亮字孔明,所以至今这一带还有人称茶树为“孔明树”,还称孔明为“茶祖”,每年开一次“茶祖会”。很明显,诸葛亮本领再大,也不行能令其手杖立时变为一棵茶树。但从另一方面讲。却说明白他懂得茶的功能,并坚持饮茶以健身。
5、 三是说在他七擒盂获期间,孟获曾将他的主力部队诱至秃龙洞。此地山险岭峻,道窄路滑,常有毒蛇出没,更有瘴气充满。因此,很多人都染上瘟疫,情势非常紧急。这时,幸亏一位老者告知诸葛亮:“此地有哑泉、灭泉、黑泉和柔泉四眼泉水,人若饮之,无药可医;又瘴气密布。人若触之,乃可致死。”但“此去正西数里,有一隐士号万安隐者,其草庵前有一仙草名韭叶芸香,含一叶,瘴气不染”。诸葛亮一再感谢老者后,便亲自求助于“万安隐者”,令全军将士服食“韭叶芸香”,结果大家都转危为安。这“韭叶芸香”乃多年生草本植物,每株九片叶子,故名九叶芸香,也称韭叶芸香。现在,人们称之为大蒜。诸葛亮自南征回朝后,始终坚持吃大蒜。所以,多年来几乎没有患过病。 不过,由于他事必躬亲,日理万机,久而久之还是“劳累过度”,导致了身体的内在平衡严峻失调。正像他的使者无意中透露给司马懿的那样:“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审焉。所啖之食,日不过升。”司马懿基于“操劳不经老”和“思之气结”、“伤神则死”的道理,认为他“事无巨细。每必躬亲”,必定有损寿命。于是,遂对来使说:“孔明食少事烦,命能久乎?”果真,此后不久,他便活活累死在五丈原!为此,至今仍有人感叹道:作为才智化身的一代贤相诸葛亮,几乎达到了“完人”的境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