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开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docx
《「最新」国开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国开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国开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最新国开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说明题库(排序版)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7月2日,资料涵盖2007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心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剥夺政治权利:2007年1月试题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与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剥夺政治权利:2010年7月试题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与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剥夺政治权利:2017年6月试题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与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剥夺政治权利:2018年1月试题是指依法剥夺犯罪人肯定期限参与管理国家和
2、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剥夺政治权利:2021年1月试题是指依法剥夺犯罪人肯定期限参与管理国家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犯罪:2010年1月试题是指严峻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犯罪:2011年7月试题是指严峻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犯罪:2016年1月试题是指严峻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犯罪:2017年1月试题是指严峻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犯罪:2020年1月试题是指严峻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犯罪的有意:2015年1月试题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3、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看法。犯罪的有意:2019年1月试题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看法。犯罪的有意:2019年7月试题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看法。犯罪的过失:2008年1月试题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开的心理看法。犯罪的过失:2011年1月试题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开的心理看法。犯罪的过失:
4、2015年7月试题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开的心理看法。犯罪构成:2008年7月试题是指刑法规定的,确定某一详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犯罪构成:2009年7月试题是指刑法规定的,确定某一详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犯罪构成:2012年7月试题是指刑法规定的,确定某一详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犯罪构成:2
5、013年1月试题是指刑法规定的,确定某一详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犯罪构成:2014年1月试题是指刑法规定的,确定某一详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犯罪集团:2008年1月试题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犯罪集团:2011年1月试题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犯罪集团:2012年1月试题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犯罪集团:2013年7月试题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
6、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犯罪集团:2016年7月试题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犯罪集团:2018年7月试题又称特别共犯或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犯罪集团:2020年7月试题又称特别共犯或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犯罪集团;2015年7月试题又称特别共犯或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犯罪客体:2007年1月试题是指我国刑法所爱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犯罪未遂:2007年1月试题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详细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
7、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未遂:2015年1月试题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详细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未遂:2019年1月试题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详细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未遂:2019年7月试题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详细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2009年7月试题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起先创建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2010年7月试题是指行为
8、人为实施犯罪而起先创建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2012年7月试题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起先创建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2013年1月试题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起先创建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2017年6月试题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起先创建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2018年1月试题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起先创建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着手犯
9、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2018年7月试题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起先创建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2020年7月试题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起先创建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2021年1月试题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起先创建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中止:2012年1月试题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中止:2016年1月试题是指在犯罪过程中,
10、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主观方面:2007年7月试题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看法。犯罪主观方面:2010年1月试题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看法。犯罪主观方面:2014年7月试题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看法。它括罪过(即犯罪的有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这几种因素。犯罪主观方面:2017年1月试题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看法。犯罪主观方面:2020年1月试题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看法。犯罪主体:2014年1月
11、试题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假释:2015年1月试题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肯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急,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假释:2019年1月试题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肯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急,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假释:2019年7月试题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肯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急,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减刑:2008年7月试题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
12、、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依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减刑:2009年7月试题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依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减刑:2012年7月试题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依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结果加重犯:2016年1月试题亦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紧急避险:2011年7月试题是指为了使国家、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刑法学1 最新 电大 法学 专科 刑法学 十年 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 题库 排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