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文预习案学案(教师版).docx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文预习案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文预习案学案(教师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文预习案学案(教师版) 一、作者介绍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二、背景介绍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文体介绍 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
2、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四、资料链接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他们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主张古文“清正雅洁”。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人称桐城派。 1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
3、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2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3戊申晦五鼓 戊申,以干支来纪日,这一天又是月末,故称“晦”(古时农历每月第
4、一天叫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五鼓,也就是五更天。古时夜击鼓报更,故以“鼓”为更的代称。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一、认读字音 (1)汶水(wn)(2)济水(j)(3)磴(dn)(4)徂徕(c)(li) (5)皓(ho)(6)绛(jin)(7)鼐(ni)(8)罅(xi) (9)樗蒱(ch)(p)(10)岱祠(di) 二、积累名句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三)总览全文 (四)精读课文 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_ (2)当其南北分者
5、_ 明确(1)阳、阴: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西、东:分别指向西、向东,名词用作状语。(2)当:在,正。 2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 明确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判断句) 环节二分析文意 3对文章第一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是写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地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竣的总体感受。 B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泰山的地位。 C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
6、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D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明确选B文中点明古长城是为了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交代古长城是两水的分界线,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二、诵读第2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乘风雪_ (2)至于泰安_ (3)越长城之限_ (4)是月丁未_ (5)余始循以入_ (6)及既上_ (7)苍山负雪_ (8)明烛天南_ 明确(1)乘:趁,冒着。(2)至于: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情。(3)限:界限,这里指城墙。(4)丁未:丁
7、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5)循:顺着。(6)上:登上山顶。(7)负:背负。(8)烛:名词作动词,照。 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余始循以入。 译文: (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译文: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译文: 明确(1)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省略句) (2)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判断句) (3)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定语后置句,“限当道者”是“崖”的定语) 环节二分析文意 6列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答: 明确“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
8、”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让人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览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7下面对这段文字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 C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时的激动心情。 D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描述了登山后的激动心情。 明确选A梳理段意,很容易得出答案。 三、诵读第3
9、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戊申晦_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_ (3)绛皓驳色_ (4)极天云一线异色_ 明确(1)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2)稍见:逐渐看见。(3)绛:大红;皓:白。(4)极:尽。 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译文: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译文: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译文: (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文: 明确(1)日观亭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被动句) (2)逐渐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
10、东西,那是山。(定语后置句,“数十立者”是“白若樗蒱”的定语;判断句) (3)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4)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环节二分析文意 10.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答: 明确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 四、诵读第4、5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僻不
11、当道者_ (2)多平方,少圜_ 明确(1)僻:偏僻。(2)平方:古义:平整,方形的。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 12翻译下面句子。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译文: 明确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环节二分析文意 13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从行文看,最后两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
12、络清晰。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完整地表现出来而不显啰嗦。 14下列六句话分成四组,全是表现泰山冬季特有景色的一组是() 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AB CD 明确选B抓住题干中关键词“泰山冬季特有景色”作答即可。 15下列各景观中属于人文景观的一项是() 或曰,此东海也岱祠石刻樗蒱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AB CD 明确选B东海、樗蒱非人文景观。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 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
13、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小结: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文章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登山和观景,作者通过所感所见从不同的视角写了风雪中的泰山特点。 2再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游记,请思考: 本文从登山到观景一共有几天的游程? 明确:两天。依据一:运用天干地支和书下注解推出丁未和戊申两天的具体日期。 依据二:第三段中游者登上山顶后所观之景是“晚日照城郭”,而第四段中写“五
14、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由此可推出他们在山顶宿了一晚,而且极有兴致。 登山路线如何?(展示登山线路) 明确:有两条。一条是作者与友人从泰安南麓登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45里);一条是古人登山路径既从泰安东谷天门(山巅) 四、具体研读 分析第二段 1请一生读,师生评价。 2此段泰山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明确:首先,泰山是古老而险峻的。依据是:第一,作者不畏风雪不远万里不放弃机会,可见倾慕泰山已久,足见泰山的魅力;第二,既然泰山上有石级,有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沿途有名胜就知其古老闻名了;第三,山路上“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更是令人胆颤心惊;其次,泰山是雄奇高远的。石级“七千有余
15、”已显其高,全程45里,其远不言而喻;山顶上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收眼底,好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怎不神奇? 赏读第三段 1大家放开声音读,老师巡视。 2泰山日出景象,提问: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明确: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学生回答后展示日出经过) 待日出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主观心情:满怀逸兴,心情急切盼日出)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自亭东足下皆云漫。(四周迷蒙为日出作铺垫) 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聚焦云色变幻) 日
16、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兼绘日色云状)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而皆若偻”(掉转镜头扫描承照阳光的山色山形) 小结过渡:此段景物描绘极有层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生动有趣,给人以想象的依托。文章写到此,泰山的详景应该已经见到了,那么文章最后两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分析最后两个自然段(分析后放映泰山雪景,从图中进一步体会泰山冬景特点) 从行文看,最后两个自然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
17、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自然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补写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完整的表现出来而不显罗嗦。 第五段写自然景观更见作者功力。这一段完美地写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这段写景补充让人对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与土,石头较之于土坚硬,显得刚劲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阳刚之气;平方意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则显得柔和流畅,少了伟丈夫的气概,多平方少圜,泰山雄伟之势自出;杂树给人零乱之感,松却傲霜斗雪,令人钦佩,风雪中那生长在石头罅隙里的松树,屹立在泰山之巅更显得庄严肃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给了泰山一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泰山记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文预习案学案教师版 统编 版高一 语文 必修 上册 泰山 课文 预习 案学案 教师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