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
《《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材定位】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品味文中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注意感受其表达效果。“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感情深挚沉痛,与文中一些内容互相印证,要反复诵读,深入体会。 【素养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2.分析文章的语言,体
2、会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络。 3.分析并概括柔石、白莽的形象特征。 4.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旧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青年人,他们不畏强权,不畏牺牲,以鲜血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近为了忘却的记念。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
3、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了解“散文”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
4、有之。散文的最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3.相关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其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松沪警备司令部。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鲁迅先生没有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深刻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
5、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4.解题 “为了”,表明目的; “忘却”,即忘记; “记念”,即“纪念”,有深切怀念之意。 5.了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6.了解“左联五烈士” 1931年2月7日,左联作家有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及尚未加入左联的李伟森与其他18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的这5位年轻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左联五烈士”就义后,左联即刻发表了抗议和宣
6、言,指斥国民党暴行,国内外进步力量也声讨这一暴行。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竦身(sng)不屑(xi)惴惴(zhu) 爱憎(zng)戳穿(chu)吮血(shn) 什物(sh)涅槃(pn)挈妇(qi) 2.解释词语。 隐约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 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仓皇失措:匆忙慌张而不知所措。 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 延口残喘: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死之人。 (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7、第一部分:写与白莽的交往,交代写作的目的。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略写冯铿。 第三部分:白莽柔石被捕。 第四部分:狱中的情况和遇难,我的境遇和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表达坚定的信念。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内容,理解含义 1.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 明确“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
8、念。 2.文章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含意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话极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对五烈士遇害牺牲的四种不同态度:“不敢”,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不愿”,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不屑”,站在反动立场上,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一提;“隐约其辞”,只有文艺新闻巧妙地透露出一些消息。 3第四部分中“原来如此!”自成一段,其中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该句的深层次含意。 明确作用:感叹号表明了作者此时正在挂念狱中的进步青年,却忽然得知他们已
9、被杀害的震惊;而省略号表明了作者更加复杂的感受,有对反动政府残暴的极度愤慨和对青年们遇害的巨大悲伤,因感情过于强烈而无法诉诸言语。深层次含意: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等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 4.文章第五部分最后一段中“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明确“夜正长”象征着黑暗统治还正严酷,需要用战斗去驱散那浓重的黑暗。“路也正长”象征革命斗争的道路也还漫长,需要不懈地斗争,夺取胜利。“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照应开头,再次强调要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砸烂那似人非人的世界。 【思考2】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1.概述作者同白莽三
10、次相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明确通过白莽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2.怎样理解柔石的“迂”?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明确柔石的“迂”指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是敢了,还
11、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幼稚。但至少说明他心地善良,品行端正。 鲁迅写他的“迂”,笔端饱含深情,鲁迅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太老实了!同时暗示他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反动派残害这样的青年,足见其残暴、反动。 【思考3】梳理结构,理清脉络 1.本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五烈士的深情的悼念、热烈的颂扬;对国民党凶残卑鄙的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愤恨;对革命同志的真切激励和对革命未来的乐观。 如文章的首尾,“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12、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如第四部分中“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等。 2.本文人物多、材料多,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请说说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明确从整体上看,作者抒写对烈士的纪念,主要是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联有关材料的。从作者思路看,在对人物的安排上处理得详略得当,主次有序,花大笔墨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其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
13、舍要求。在顺序安排上,作者又采用由此及彼的方式,由一个自然引出另一个。比如由文艺新闻的一篇文章引出与白莽的交往,由与白莽的交往自然引出对柔石的刻画,又由对柔石的刻画简单叙及冯铿,再由五人的被难顺带一笔提及李伟森、胡也频二人。写法上有分有合,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显得从容不迫,运用得当,穿插自如。从表达上看,在对相关事件叙述的基础上,作者又进行适当的抒情、议论,使叙述进一步深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思考4】赏析艺术特色 1.在行文中,作者用了几个典故?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试加以说明。 明确本文有三处用了典故。 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写柔石时作者运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草诏书这一典故,是为了更
14、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联系当时现实,这一典故有其深刻用意,即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讲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写反动派抓了柔石,只因为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又要抓鲁迅,作者引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目的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作者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作者用向秀以思旧赋悼念亡友这一典故与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意在
15、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2.请简要分析第二部分作者塑造柔石这一形象时是如何运用夹叙夹议手法的及其作用。 明确 记叙议论作用 叙述“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以及“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柔石是当时作者“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充分地说明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叙述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高度评价了柔石的崇高品质 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为了 忘却 精品 公开 获奖 教案 优质 教学 设计 统编 版高二 选择性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