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高三总复习.docx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高三总复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 高三总复习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 【题文】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因”“于”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因”“于”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 一、“因”字的用法 (一)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依照,根据。 变法者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
2、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机,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于是,就;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名词 原因,缘由,机会。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二、“于”字的用法 (一)介词 1.介词,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
3、廉颇蔺相如列传)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旁宫赋) 2.介词,“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介词,由于,在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4.介词,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介词,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介词,与,跟,同,或者不译。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4、)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旁宫赋) (二)复音虚词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对此,从此,因此”。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学以致用】 一.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5、陈情表) 而耻学于师。(师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 二、解释下文中加下划线的“因”的意思。 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参考答案】 根据,沿袭,原因,趁,.于是,.凭借,.经由,通过,因为, 因为。 三、阅读下面的文
6、言文,完成下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 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日:“州之士满二
7、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
8、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一:纯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
9、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译文: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_ 【参考答案】 1B 2B 3B 4.(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 高三总复习 高中语文 破题 致胜微 方法 文言文 虚词 系列 用法 高三总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