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观沧海》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观沧海》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观沧海》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观沧海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设想 古诗节奏明快,很适合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各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诗意的品味融合在朗读过程中。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 介绍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们据此谈对学生唐诗的体会。 (二)、自主学习 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列举关于李白的唐诗。 2、题解;
2、闻,左迁,龙标,题意。 3、写作背景:本诗是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傲岸的性格与李白相似,当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在扬州,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便借题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4、本诗有句,每句字,为。 (三)、课堂展示 朗诵诗句体会诗的韵律美。 朗读方法:诗歌讲求节奏、押韵、平仄,具有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朗读时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做到抑扬顿挫。 1、学生自读 要求:(1)划分朗读节奏;(2)指出韵脚“”。(3)注意正确书写:子gu啼五x夜lng。 2、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4、再读课文,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 第一句:杨花(),啼(
3、)译:,。第二句:闻道(),龙标()译:。第三句:寄(),与()译:,。第四句:随(),直()译:。 (四)、合作探究 赏析诗文体味诗的情感美。 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本诗开头写了哪两种事物? 2、联系写作背景,诗人在开头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分析其作用。 3、你从哪些词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偏远? 4、“闻道”“直”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质疑 1、为何诗人能把愁心寄给明月?如何理解“明月”这一意象?这样写有何作用?简要分析。 2、每首诗中都有诗人自己的形象,从本诗中你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李白?
4、展开想象,仿照划线句子再写一句。 读完本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天边的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朋友。 (六)、总结反馈 1、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与之情。 2、写作特点: (1)想象奇特,气概非凡。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当堂成诵。 二、登飞来峰 (一)、学习铺垫 1.讲述麦当劳连锁店的故事 2明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眼光放长远,才能有大收益! 站得高看得远! 理解“高瞻远瞩”的意义。 3思考:如何才能高瞻远瞩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才能开阔视野,高
5、瞻远瞩。) 过渡句: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能帮助你们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未来能做一个高瞻远瞩的人。 (二)、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 1.诗句横向类比,知晓“危楼高百尺、直下三千尺、深千尺、三千丈”都是夸张的说法,意在突显事物的特点。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a.指名读 b.找找看这四行诗句有什么共同点? (三)、学习登飞来峰 A读诗,细品“夸张”修辞手法 过渡语:古人就是这么善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显事物的特点(出示古诗登飞来峰)。 这首诗中哪个词也是夸张的说法
6、呢? 请同学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个词是夸张的说法? “千寻塔”是夸张的说法。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让我们用一个同样夸张的成语来形容这古塔之高。 【联想形容高的词语:高耸入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诗中有个词写出了这座“千寻塔”是在整个飞来峰的什么位置?(“最高层”) 齐读整首诗。 B.悟理 【过渡句:王安石不仅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
7、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主张文道合一。他创作的很多诗歌,长于说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 自读古诗。想想诗意。 【译文参考】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诗人站上了飞来峰的制高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诗人要借这首诗向读者说什么理呢?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高瞻远瞩”。(比喻目光远大。) 诗人借着登高望远,告诉读者站得高
8、看得远的朴素道理!你想看得远一点吗?那就再登高一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种意境! 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登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高瞻远瞩。 选一个关联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把“浮云、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连成表达因果关系的话。 C.朗读全诗 【过渡句:杜甫有句话说得多好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安石自幼酷爱学习,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妙笔生花!他的诗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知道典故的意思吗?比如这首诗,他就引用了两次典故。一次是“鸡鸣”(出示典故出处);一处是“浮云”。】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
9、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D、了解“浮云”的典故,感悟诗的境界 1.出示两句诗句: 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10、:“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郁闷(十分沉痛)。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诗都用了“浮云”这个词。“浮云”有何特殊喻意呢? 2.讲述“浮云”的典故 3.理解“典故”的词义,了解“引用典故”的写作技巧 【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师导: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4.讲故事:陆贾的故事、李白的故事、王安石的故事 5.理解“浮云”
11、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情怀 师导:了解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四)、小练笔 现在你就是王安石,拿起笔,写下你最想对“浮云”说的话,写下你的心声,哪怕只言片语也好!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一个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气魄!读出你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把经典熟读成诵,成为我们的文化积淀,成为我们可以引用的典故! 不畏浮云遮望眼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 典出: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
12、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 人之相交,不在一时一地。国之相交,尤其要登高望远。50年来,中法历代领导人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不懈进行着超越集团对抗、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探索和实践。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提到,高瞻远瞩,是中法关系发展的根本保证。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中法两国开展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战略合作。事实上,任何两国之间的交往,均应站在战略高度,而不要被眼前的一己私利蒙蔽双眼。 (七)、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三、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导入 今天
13、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题:意思是写。是谁写呢?(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唐代诗人) (二)作者简介: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三)新授 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请
14、同学注意老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 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根据句子停顿请学生领读古诗。 学生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引导:首先,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高林、曲径、禅房等),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作者看到这些景物,
15、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愉快)。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到破山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4、过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了,请大家说一说这些加点词语的意思。 5、解释词语意思,检查预习。(主要由学生回答) (1)古寺:破山寺。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曲径:弯曲的小路。 (4)幽处:幽静的地方。 (5)禅房:僧人的房舍。 (6)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高兴。 (7)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8)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9)万籁:各种声音。 (10)寂:寂静 (11)但余:只留下。 (12)钟磬:(出示图片)一种器具。 6、
16、请同学根据词语意思齐读古诗。 7、请同学根据词语解释翻译句子并写在白板上(分组翻译,第一列同学:首联;第二列同学:颔联;第三列同学:颈联;第四列同学:尾联。)。 8、全体师生以某份翻译为例,一起分析。 9、出示参考翻译。 首联:清晨,我走进破山寺,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颔联: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的房舍在花木的深处。 颈联:山光使野鸟性情愉快,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 尾联:各种声音在这里都寂静了,只留下钟磬的声音。 师生齐读古诗翻译。 过渡:作者去游览,什么时候去的呢? 诗歌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哪个词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哪个词点明了出游的地点?(出示入古寺图片
17、) 预设学生回答:清晨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古寺点明了出游的地点。(板书:清晨、古寺) 过渡:清晨作者进入古寺,远远地望去,作者看到了什么呢? 破山寺远远望去是什么样的呢?(出示高林图片,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初日照高林。 (出示古寺、高林图片)作者一大早来到古寺,这时,有没有很多人呢?(没有)没有人也就是说没有喧闹。突出了破山寺什么样的环境呢?(静)(板书:静) 齐读首联,体会破山寺(清)静的环境。 过渡:作者感受到这样(清)静的环境,不禁向前走去,作者走的路是什么样的呢?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作者走的路是什么样的呢?(出示曲径通幽的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曲径。(请
18、学生齐读这句话)(板书:曲、幽) 曲径通幽处。这一句话里,有一个成语:曲径通幽。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 过渡:作者走在弯曲的小路上,要去什么地方呢? 3、作者的目的地是哪里?(出示禅房花木深的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禅房。 4、禅房在什么地方呢?(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花木深。(板书:深)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颔联,想一想,颔联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用诗中的字来回答。 教师引导: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这个幽静的地方就是禅房,所以,颔联体现的环境特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说大家看到这样的景色心情怎么样呢? 预设学生回答:幽。(板书:幽) 6、学生自由朗读颔联,体会幽静的环境。 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观沧海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观沧海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年级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621619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