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琵琶行(并序)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材定位】 琵琶行并序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三篇课文,这一课的三篇课文选取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不同体式的诗歌,要在诵读之中体会其不同的抒情方式和创作手法。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乐府诗,整首诗歌在环境的描写和琵琶乐声之中,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也道出了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际。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琵琶女和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素养目标】 1.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2.找到文章的行文线索,
2、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3.鉴赏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4.通过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主旨。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教学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并序)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音佳话,更为我们留下了一曲“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千古绝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曲折的故事中去,聆听琵
3、琶乐音的美妙之音。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人物轶事 家酿名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
4、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3.了解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4.解题 (1)琵琶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
5、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2)“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5.了解文体-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6、,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铮(zhng)转徙(x)浔阳(xn)声声思(s) 捻(nin)霓裳(nchng)红绡(xio)钿头银篦(dinb) 谪居(zh)还独倾(hun)间关(jin) 呕(u)哑(y)嘲(zho)哳(zh) (二)诵读感悟 1诵读全诗,用“/”划分朗读节奏。 例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
7、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自由诵读,分析哪一个字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主旨句是哪句? 明确“惨”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 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文本研究 【思考1】解读小序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贾人:商人。 快:畅快。 悯然:忧郁的样子。 9322;出官:(京官)外调。 9323;恬然:淡泊宁静
8、的样子。 9324;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9325;为:创作。 9326;歌:作歌。 9327;凡:总共。 9328;言:字。 9329;命:命名,题名。 2.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缘由,以及名字的由来,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你如何理解这句“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明确“恬然自安”,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
9、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 【思考2】解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江头:江边 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主人:诗人自指。 惨:悲伤 2.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为下文琵琶声的出现做了铺垫。 3.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
10、风物有了感应。 4.鉴赏“主人下马客在”一句,使用了的修辞。 明确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补充: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思考3】解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回灯:重新拨亮灯光。 转轴拨弦:拧转弦轴,拨动弦丝。这里指调弦校音。 掩抑:掩蔽,遏抑。 思:悲伤。 信手:随手。 续续弹:连续弹奏。 拢、捻、抹、挑:扣弦;揉弦的动作;顺手下拨;反手回拨的动作。 大弦、小弦:指最
11、粗的弦;最细的弦。 嘈嘈、切切:声音沉重抑扬;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 9322;幽咽:遏塞不畅状。 9323;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9324;凝绝:凝滞。 9325;迸:溅射。 9326;拨: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拨工具。 9327;舫:船。 2.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并概括其描写的音乐的特点。 诗句特点诗句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细腻柔美 嘈嘈切切错杂弹乱中有序大珠小珠落玉盘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畅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高亢激昂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诗人的怎样
12、将音乐这种虚无缥缈的存在表现出来的?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明确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情感: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
13、惨的身世。 4.试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的作用? 明确突出了音乐效果。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深化诗歌的意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能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14、之妙。 【思考4】解读第三、四段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钿头银篦: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击节:打拍子。 颜色故:容貌衰老。 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9322;去来:走了以后。 9323;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9324;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9325;重:重新,重又之意。 9326;唧唧:叹声。 9327;呕哑嘲
15、哳:形容声音噪杂。 9328;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9329;暂:突然。 2.在这一部分,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有哪些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诗人琵琶女 来处去年辞帝京本是京城女 才华才华横溢的诗人名满京都的艺人 经历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思考5】解读最后一段 1.解释下列
16、词语的含义。 却坐:退回到原处。 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转:更加,越发。 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掩泣:掩面哭泣。 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2.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伤琵琶女。正如诗中所写:“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 公开 优质 获奖 教学 设计 统编 版高一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