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5篇课文,作者史铁生在20岁时不幸双腿残废,这篇散文凝聚了他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通过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用苦难提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文中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作者以母亲去世后几年的思考,用诚挚的语言表达了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特殊经历,把握住文章行文线索,思考史铁生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感情的。还
2、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节选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素养目标】 1.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线索,理解作者思想的变化经过以及选文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细腻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感悟作者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体会“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 把握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概括“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当青春年华遭遇了暴风雨的洗礼,你是否
3、还能坚持到晴日的到来;当至亲之人,突然离自己远去,独行的路该何去何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
4、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2.人物轶事 话剧人生 铁生喜欢北京人艺的话剧,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都会满心欢喜地前往剧场。有几次,我在剧场内见到他,他都是提前做好各项准备的样子,首先是要保证当日中午睡上好觉,下午坚决拒绝朋友来访或再三说明,尽力减短交谈时间,以储备晚间看戏的精力。看戏时,轮椅车旁挂着一个水壶,着装也是少有的利落整齐。未等开演,他就焦急地摇着车开到第一排侧边,恭恭敬敬地守候着铃声响起
5、。 3.了解写作背景 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上海文学第一期。此时史铁生40岁,四十是一个充满迷惑与智慧的人生阶段。史铁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写下这篇寓哲理与诗情为一体的散文。 4.解题 “我”是作者自己,即史铁生。地坛,即方泽坛。 5.了解“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6、。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剥蚀(bsh)坍圮(tnp)亘古不变(gn)撅(ju) 肆意(s)譬如(p)熨帖(yti)猝然(c) 步履(l)倔强(ju)隽永(jun)恪守(k)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窸窸父: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 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难宁:指人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常形容心绪烦乱,又表示翻来覆去去难以入眠。 声名狼藉: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1-4段),写
7、“我”与地坛的缘分。 (5-7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1-3段),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4-10段),写“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 四、文本研究 【思考1】分析第一部分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为何要强调这种区别? 明确“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前二十年,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20岁时突至的疾病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
8、作者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新认识,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作者这样写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2.分析作者为何“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识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明确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0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健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心灵的抚慰。 3阅读第5段的景物描写,完成
9、下表。 景物特点生命启示 (1)蜂儿: (2)蚂蚁: (3)瓢虫: (4)蝉蜕: (5)露水: 明确 景物特点生命启示 (1)蜂儿:“稳稳地”生活得优雅、淡定、从容 (2)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转身”“疾行”生活得快乐、悠闲、自在; 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3)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按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靠自己的力量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4)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要获得重生、新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必须像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 (5)露水:“摔开万道金光”虽微小、短暂,但即使面临死亡也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4.
10、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说明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地坛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也是作者的解读,让作者获得新生。 5.怎样理解“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明确作者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瘫痪了,内心备受折磨,在“生”于“死”的矛盾中苦苦针扎。在来到地坛之后,看到了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景象,获得了对生命的重新思考,知道了“死”的必然之后,决定坦然面对不幸,思考“生”的问题。 【思考2】分析第二部分 1.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位怎
11、样的“母亲”? 明确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2.你是怎样理解“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母亲不仅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3.作者最终理解了母亲吗?请简要分析。 明确理解了。如:设想母亲的心理;写小说回报母亲;整日怀念母亲;痛悔自己的倔强和羞涩。 4.找出令你感动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明确示例:“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作者成熟之后,冷静地回想母亲当时的话,幡然醒悟其真正的含义,在解读之中充满了
12、自己深深的忏悔。 5.“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有何含义。 明确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的每一寸进步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入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充分传达出“我”的懂得与后悔。 【思考
13、3】品读语言,赏析手法 1“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连用三个“找不到”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反复手法,连用三个“找不到”,强调作者生命突然被逸出轨道的不知所措和迷茫。 2“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几句的语句特点、表达效果。 明确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语动词提前,更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同时,构成排比,强烈地表达出“时间的无情与自然风雨的力量”。 与
14、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接着写它剥蚀了什么淡褪了什么,句型上就构成了一种呼应关系。同时也让残缺不全的“我”和残败不堪的地坛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 3“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试对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加以赏析。 明确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系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4在第一部分第7段中,作者连用了六个“譬如”,分析其意图及表达效果。 明确六个“譬如”句中所选意象都表现了生活中种种不屈服于命运,充满生命活力、恒久、坦然的生命存在。这段文字从
15、“不屈”到“活力”,再到“恒久”,最后是“坦然”。用六个“譬如”领起,把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细节组织起来,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性冲击,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 5“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试分析“不幸”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明确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写出了作者此刻的醒悟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思考4】“我”、地坛、母亲三者是怎样的一种联系? 明确“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
16、脚印。”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 【思考5】对比阅读 我的母亲 老舍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服。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行,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与地坛节选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部编版 高中语文 新教材 必修 第七 元史 节选 优质课 优质 公开 获奖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621732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