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2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人律己的品性。 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难点 领会文章叙议结合、朴实简洁、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叶圣陶是我国
2、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等身,但他一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作者简介 张中行,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文本链接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
3、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开明少年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整体感知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及“我”的悲哀心情。 第二部分(28):先总写后分写,歌颂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 第二部分第一层(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二部分第二层(38):从待
4、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 第三部分(9):谈对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修改文章;(2)送客;(3)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2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 3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的语句,对照所叙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
5、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4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
6、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5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6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在本文有所体现吗?举例说说。 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
7、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待人厚(1)修改文章(2)送客(3)复信律己严主张“写话”重视“简洁”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人之师表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通过本文的学习,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在教
8、学过程中,学生能对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并能根据文中议论的语句把握叶老先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品性。但对于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主张,学生目前能够从内容的层次理解即可,在实践中运用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14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过程与方法 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
9、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 本文发表于1977年
10、,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3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一、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
11、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
12、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安排是细心的。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二、二写梨花 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 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
13、做些什么。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瑶族老人为我们讲小屋的故事,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解开悬念,同时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一、三写梨花 1文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解开了文中的悬念。 2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
14、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4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驿路梨花处处开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5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 6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 自然界中的梨花;梨花姑娘;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二、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歌颂了雷锋精神,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
15、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三、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1记叙中有抒情。 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中或通过梦境,或
16、描写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把对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这景中。 2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 本文中直接写的人物是“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间接写的是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的人物都在现在出现,间接写的都是出现在以前的人。这样写使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增大。 驿路梨花 “我”和老余修葺瑶族老人照管哈尼小姑娘照管梨花姑娘照料解放军叔叔建造小屋(主人)(悬念迭起)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处处传)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我在如何扣住文本,
17、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一、所设问题要激发兴趣,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二、所设问题要由浅入深。如果学生在刚刚弄清“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这个问题时,就提问“本文为何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何好处”,学生就会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教学中我这样提出了几个问题:1.小屋的主人是谁?2.文章为何用“驿路梨花”为题?这样问题就有了坡度,学生不至于茫然
18、无措。15最苦与最乐 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1课时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
19、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合集。 1议论文小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
20、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 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分总。 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 新人 教版七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四 单元 优质 公开 获奖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