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doc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毕宪顺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印发至今,已历20年,期间经历了3个阶段。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印发到1993年2月国家教委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下发,为改革的试点阶段。这一阶段,国家教委批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991年底又批准五所高校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992年2月,国家教委决定在其直属的36所高校全面开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8月,下发了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改革的基本思路、学校内部管理的权限、改革
2、工作的领导和实施等。同年11月,国家教委召开了普通高等学校工作会议,总结了试点院校的改革经验,会后形成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加明确提出要求:积极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从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为改革的推进阶段。这一阶段,全国高等院校掀起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热潮,其特点仍是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调动积极性、增强学校内在活力为目标,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
3、召开至今,为改革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收效最大的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效果明显,相应的人事分配制度仍然是改革的重点。2000年6月,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在教师聘任制度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教育职员制度改革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试点,现在看来效果不错。 纵观3个阶段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提出过明确的指导意见,下发过3个关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二是改革的重点或突破口都是围绕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展开的;三是改革与外部环境相联系,良好的外部环
4、境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就是例子。 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不少学者和高校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展开研究,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等学校的权力主导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存在着政治权力代替行政权力、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的现象,学术权力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张德祥在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论述了高等学校的二元权力结构及其运行,认为“高等学校内部有不同层次的权力关系,即系、院各层次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的权力关系交织在一起,构成高等学校内部的权力网络,编织了一个权力的百景图”。“高等学校内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可以做到互补,两者互补与协调的基础是既遵循
5、知识和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又使大学适应自身运行和外界需要,实现大学的目标,这实际上是高等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和外部关系规律的客观要求。在现代,把高等学校完全置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只有使两者整合、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高等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张珏在试论大学的学术权力中将大学的学术权力分为系统学术权力 1 和学者学术权力,并构建了大学学术权力的主客体关系图。夏再兴在什么是学术权力?一文中分析了学术权力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组织结构的特点,认为“高校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权力机制”。戚业国、姜学海则认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权力配置。影响我国高校管理
6、的主要权力包括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学生权力”。李承先提出了高校内部权力整合模式,即高校行政学术化。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政治权力占据核心地位,行政权力处于主导地位,学术权力处于次要地位,学生权力处于附属地位。应适当放宽行政控制,加快学术权力的制度化,切实提升学术权力,努力在行政人员学术化(教授治校)与行政工作学术化(科学行政)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内部权力的合理整合。毕宪顺提出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耦合的三种模式:二元权力分离,适度渗透;二元权力渗透,学术权力主导;二元权力渗透,行政权力主导。作为改革的走向,目前先以加强学术权力为基础,从二元权力渗透、行政权力主导向学术权力主导转变;而后,从二元权
7、力渗透向二元权力分离过渡;最终实现二元权力分离、学术权力主导的权力格局。另外,学者还译介了外国的相关研究成果。伯顿克拉克等著名学者比较研究了美国等七个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问题,归纳了 10种学术权力概念、4种学术权力模式,并进行了层次分析、整合分析和分化分析、发展分析、利益分析,是用比较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代表作。 二、关子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问题 近几年,不少学者开始提出现代大学制度,这实质上也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潘懋元认为,“大学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工作机制(包括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的运作模式)和制度创新机制”。邬大光认为,“
8、大学制度一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宏观的大学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大学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微观的大学制度是指一所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结构的分层、内部权力体系的构成等”。阎志坚认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等学校,应是在政府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下,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这就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康乃美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两个转换,即转换政府职能与转换大学运行机制。袁贵仁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谈松华认为,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是教育制度创新
9、的基本内容,它主要涉及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内部治理层面,要区别不同类型的学校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首先是制定学校章程;其次,学校内部治理的核心是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的机构设置和运营程序,把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分开,并有相互的制约;再次,在内部治理结构中,市场、学术、政府这三种力量如何通过一定的组织体系来协调其相互作用,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创新中的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张武升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按照教育市场法则运行的非计划型的教育制度,这个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五点:学校所有权与经办权分离;政校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市场选择”。毕宪顺认为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10、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健全之时,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应该形成。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核心是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特征是学术自治、政校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关键是建立现代大学法人制度。为了实现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管理体制多样化、资源配置社会化、教育活动市场化、管理法制化的方向。也有学者谈到,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是大学中的权力制衡问题,即如何处理大学内部权力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 力)。黄恒学在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一书中,系统论述了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与对策,提出了
11、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事业制度的设想。 三、关于改革发展的外部条件与内部动力的问题 朱九思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大学的根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学术。“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生命的真谛”,也可以说是“大学的灵魂”。他援引章开沅的谈话,认为:“在学术自由问题上,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自由不是很多。现在有些年轻人,毕业参加工作,首先考虑的不是追求真理或终极关怀,而是会不会犯错误。”“学术自由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学术自由,只能培养庸才,培养不了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才。”学术自由与高等学校的本质相联系,反映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就
12、是学术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地位问题。苏君阳认为,“影响大学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内部自主性因素”。“在影响大学发展的三种存在要素中,政治的因素对大学的发展起着政策导向作用,大学向哪个方向发展,大学具有怎样的社会功能与服务功能,都是由大学发展中所存在的政治因素决定的。大学的发展规模与水平,以及大学发展的速度都是由经济的因素决定的。自主存在的因素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给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空间与可能性,大学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以及发展的程度如何最终决定于大学发展的内部自主性因素。因此,大学能否获得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大学自治的合理性”。要进行外部
13、系统的整合、内部系统的整合,确立学术治校理念,加强学术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别敦荣也强调,“高等学校是学术机构。它以知识的传授、传播、储存、研究、发展和应用为主要职能。离开了知识活动,高等学校就不成其为高等学校,它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特殊价值”。“高等学校管理应当遵循自主、自由、自律三原则”。文胜利、王彦坦认为,“制约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的劳动人事制度、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参与、调节与监督等方面”。毕宪顺认为,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科学配置与整合,外部又受市场的力量、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的制约和影响。高等学校内部管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学校 内部管理 体制改革 研究 综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