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docx
《杨修之死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修之死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杨修之死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思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D
2、VD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节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
3、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检查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2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3.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境:战场。 复述文
4、中的六个小故事。 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归纳:事件心理 私解“鸡肋”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愈恶之 密告曹丕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 三、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1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插叙的顺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
5、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学生各抒己见) 1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 师: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曹操阴险狡诈
6、;杨修恃才放旷。 总结归纳: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二、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要求: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2、品析关键词;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杨修曹操 恃才放旷阴险狡诈
7、才思敏捷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三、课外拓展,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辨证看待历史人物 1、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个什麽样的呢? 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观沧海
8、等。) 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2、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
9、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结束语: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虽已逝去,但永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 六、作业:试为曹操写“人物评论” 杨修之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学
10、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
11、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
12、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13、。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1.破字忌 2.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3.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14、(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
15、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
16、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第18课杨修之死 罗贯中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沉吟、禀清、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适、数、忌、如、但、即
17、”等词的词义。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5.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6.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片段,配上主题曲,让学生先进入那种浓浓的历史氛围。 二、资料助读。 作者和三国
18、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杨修之死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优质 公开 获奖 教学 设计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