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pdf
《2022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第 1 节宇宙的起源1.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2.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3.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其主要观点 -大约 150 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
2、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 宇宙空间不断膨胀, 温度也相应下降, 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4.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无论地球上观察, 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 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5.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第 2 节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3、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2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2.哥白尼与“日心说”1543 年,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 地球也是一颗行星, 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最早用肉眼观测到
4、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公元年, 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世纪年代, 航天探测器的运用, 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4.太阳系的行星 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5.太阳系的形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P7。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
5、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2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6.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直径大多十几光年人们把宇宙中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流等物质叫做“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 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7.太阳系家族的诞生 50 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凝聚的星云 ,绕着中轴旋转 ,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继续旋转 ,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中心
6、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圆环部分形成一颗颗行星及卫星。第 3 节 恒星的一生1.恒星的演化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亮度比太阳高。行星状物质: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恒星的一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2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质量!?质量愈大,寿命愈短!星际气体原恒星主序星太阳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主序星中子星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黑洞2.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发生热核反应
7、而产生的。第 4 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 46 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在距今约 38 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25 亿至 6 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初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6 亿至 2.5 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2.5 亿至 0.7 亿年前的中生代, 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 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0.7 亿年前至今,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精选学习资料 - -
8、-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2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 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2.生命的诞生。 1953 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阶段, 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第三阶段,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9、。第 5 节生物的进化1.神创论和进化论的斗争。2.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化石的形成P16。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都称为化石。 支持生物进化的其它证据:自然选择学说、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 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2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3.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越是古老的
10、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进化顺序: 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 和蛋白质的差异。4.物种可变的进化观点:世界是运动的,地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星球,生物也是在变化的。5.进化论
11、的演变。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学说祖先进化原因核心思想布丰进化学说相同环境的改变( 气候) 物种可变拉马克学说不同用进废退物种可变用进废 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进化论相同自然选择物种可变 (过度繁殖.适者生存,遗传 变 异 . 生 存 斗争)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2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布丰,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1809 年,法国博物学家让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观点,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 现在存活的生物
12、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自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对神创论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主要观点: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 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第 6 节进化与遗传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
13、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2.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人类有23 对 46 条染色体),染色体是由 DNA(脱氧核糖核酸 )和蛋白质组成的,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由1953 年美国沃森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2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脱氧核糖、碱基、磷酸组成DNA 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基因是起遗传作用的DNA
14、 片断。一个 DNA 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控制性状,蛋白质表现性状。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于1990 年正式启动。变异实质上是遗传物质 (基因、DNA、染色体 )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例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愚型是 21 号染色体多了一条。3.育种和优生。杂交优势: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如骡。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食品等。 遗传病与优生。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4.新达尔文主义 (综合进化论 )认为: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选
15、择。如含有体格强壮、反应敏捷的基因的动物往往能在择偶竞争中获胜,因此这些基因遗传给子代的机会较大,相反,含有某些遗传病基因的动物往往得不到配偶或过早死亡使这些不利基因传给子代的机会减小。第二章基础知识分析第 1 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 总和 ,称为种群。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 亡 )。 种 群 密 度 = 生 物 个 体 数 / 种 群 生 存 的 面 积 ( 或 体 积 );性别比( %)= 男性人数 /女性人数 100% ;
16、出生率 = 新个体数 /种群个体总数100;死亡率 = 死亡个体数 /种群个体总数 1000。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2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2.群落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种的所有生物种群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生物特征: 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 间接 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3.植被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
17、为植物群落。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植物。类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4. 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5.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如保护色、拟态等。生物间关系互惠, 如花与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如水稻与杂草;捕食,如鸟吃虫;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 莬丝子、细菌等;偏利、偏害。第 2 节 生态系统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
18、同的要求。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水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2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 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可缺少的成分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有机
19、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不可直接比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总厚度大约20 千米,但是,绝大多数的生物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00 米到水面以下 200 米这一薄层当中。5.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 形成联系食物链。举例:举例:草鼠 蛇鹰 。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功能:生态系统中流通的渠道。变化规律: 能量 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食物网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
20、 食物链 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食物网。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的渠道。在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逐渐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注意: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2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6.固氮途径有:雷电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第 3 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来说,
21、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 ,生物种类 越多 ,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破坏原因: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自然因素: 自然灾害。如地震、 火山、台风 等。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3.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4.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第三章基础知识分析第 1 节健康1.人类的健康人的健康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三个相互
22、联系的部分。2.做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处于“生病健康”这一连续区域内,并不断变化着降低健康水平提高健康水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2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很不健康既不生病也不健康很健康(亚健康)第 2 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1. 19 世纪 60 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 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传染。2. 什么是细菌: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有细胞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2022 年浙教版 九年级 科学 下册 复习 提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