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pdf
《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pdf(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 3638 课时陈涉世家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2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4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过程与方法】1 学会使用工具书,参考注释,理解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提高其叙事、写人的水平。3 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2 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做贡献。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2 了解陈胜
2、、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3 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难点】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课文第1 段。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学内容1解题介绍作者学生阅读注释,教师可作补充。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2介绍背景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三、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3、。四、合作学习同桌相互交流共同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五、课堂总结(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翻译情况。 (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二、分析课文第3 段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素 :一向。向来。故:故意。亡:逃跑。被:通“披”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1)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会天大雨,失期当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2)
4、陈涉、吴广为期一做了哪些舆论准备?有何作用?(3)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胜利进军(4)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苦秦久矣。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1)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略写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2)记叙方法上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三、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
5、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四、课后练习与思考: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第三课时一教学内容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
6、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A词义和用法:项燕为楚将大将,名词上使外将兵率领,动词公将鼓之将要,副词以数谏故因为,连词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祭以尉首用,拿,介词B成分省略情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衣食所安, (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主语介宾短语中的宾语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
7、三(鼓)而(士气)竭。谓语主语 谓语主语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宾语宾语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宾语介词由以上4 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三课堂总结(略)第 3940 课时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
8、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教学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弗 f 雎 j 怫 f 跣 xi ?n 抢 qi ng 傀 gu祲 j n 缟 g?o 挠 no 谕 y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第二部分( 2-3 )写唐雎和秦
9、王面对面的斗争。第三部分( 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三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四总结、扩展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 蔺相如、 晏子等, 课下可搜集一些。五布置作业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教学过程1分各色朗读课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10、-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4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11、;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12、(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三、教师小结。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四、作业。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
13、使命”的人和故事。第 4143 课时23、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计策。3 学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来说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过程与方法】 1. 学会用工具书,参考注释,理解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来说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3.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 引导学生
14、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2. 学习刘备不耻下问、谦逊的品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本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了解其战略方针。3.学习本文塑造人形象的方法。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题。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教师适当补充知识要点。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
15、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 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2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 公元 207 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 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 后为丞相 ),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五、教师逐句
16、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七、布置作业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1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2 “欲信大义于天下) ”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3 “曹操比于袁绍 ”曹操和袁绍相比。4 “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二、几个难句1 “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
17、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2 “将军岂愿见之乎?” “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 ,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 一说“岂”,相当于“其” ,表语气,亦通。) 三、学生朗读课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4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四、布置作业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2熟读第3、4 段。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 ( 第 1 段) :简述诸葛亮的为人。第二部分 ( 第 2 段) :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
18、( 第 3、4、5 段) :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第四部分 ( 第 6 段) :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三、精讲课文第三部分1思考:“凡三往,乃见。 ”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分三层意思: (1) 概述当前政治形势。 (2) 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除奸兴汉。(3) 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 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
19、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3小结这一部分。四、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1第一部分 (第 1 段) :正面写诸葛亮有不凡的抱负;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2第二部分 ( 第 2 段)
20、 :写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3第四部分 ( 第 6 段) :写关、张不悦,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
21、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六、学生齐诵第4 段七、布置作业1背诵第4 段。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等有关回目,并与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第 4446 课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4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4 出师表教学目标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2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学习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 体会文章于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词切的特点。难点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对联导入新课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三、整体感知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古今异义词:(1) 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2) 痛恨:今义是深切
23、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3) 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 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5) 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 (1 5 段) ,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 (6 9 段) ,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 第二课时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2问题探究(1) 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
24、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3) 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4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
25、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问题探究1、 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2022 年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