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备项目物流管理方案.docx
《包装设备项目物流管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装设备项目物流管理方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包装设备项目物流管理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 物流管理4一、 物流的概念4二、 企业物流的概念6三、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8四、 供应链的特征与类别13五、 供应链战略18六、 供应链失调与牛鞭效应20七、 物流信息系统23八、 库存管理中的定量技术25第二章 项目简介28一、 项目单位28二、 项目建设地点28三、 建设规模28四、 项目建设进度28五、 项目提出的理由28六、 建设投资估算30七、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0第三章 项目背景分析33一、 产业环境分析33二、 必要性分析33第四章 项目规划进度35一、 项目进度安排35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36第五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
2、筹措37一、 投资估算的编制说明37二、 建设投资估算37三、 建设期利息39四、 流动资金40五、 项目总投资42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43第一章 物流管理一、 物流的概念物流一词源于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由于它对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商品消费的作用日益明显而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物流概念中的“物”,广义地讲,是指一切有经济意义的物质实体,即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物质对象。它既包括有形的物又包括无形的物;既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物资,如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及成品,又包括流通过程中的商品,还包括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是根据具体的物流范围来确定和理解物的含义,这是狭
3、义的“物”的概念。物流概念中的“流”,指的是物质实体的定向移动,既包含其空间位移,又包含其时间延续,并且这里的“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和“流”合在一起形成物流的概念。目前对物流的定义很多,各种定义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物流定义为:按用户的要求以最小的总费用将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商品等)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活动。物流活动是一种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1.物流的时间价值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通过改变这一时间差而创造的价值,称做物流的“时间价
4、值”。获得物流时间价值的形式有以下几种:缩短时间创造价值。缩短物流时间,可以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增加周转率、节约资金等。物流管理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采取措施来尽量缩短物流的时间,从而取得高的时间价值。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在经济社会中,需求和供给普遍地存在时间差,例如,粮食生产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这就决定了粮食的集中产出,但人们对粮食的消费是一年365日天天有需求,因而供给和需求之间会出现时间差。物流学研究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弥补时间差,有时是改变这种时间差来创造其时间价值。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在某些具体物流中也存在人为地、能动地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2.物流的场所价值物质资料
5、从供应者到需求者之间往往有一段空间距离。通过改变这一场所的差别而创造的价值,称做物流的“场所价值”。获得物流场所价值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现代化大生产往往通过集中的大规模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一个小范围集中生产的产品可以满足大面积地区的需求,通过物流将产品从集中生产的低价位区转移到分散于各处的高价位区,物流的“场所价值”就实现了。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和上面的情况相反的情况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也不少见。例如,粮食是在广大地区上分散生产出来的,而一个大城市的需求则非常集中。又如,汽车公司的零配件生产也分布非常广,但却要集中在一个大厂中
6、装配,物流便,依此实现了场所价值。从甲地生产流入乙地需求创造场所价值。现代人每日消费的物品几乎都是由相距一定距离甚至十分遥远的地方生产的。这么复杂交错的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差都是靠物流来弥合的,物流因此也创造了场所价值。3.加工附加价值加工是生产领域常用的手段,并不是物流的本来职能。但是,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根据自己的优势从事一定的补充性加工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会形成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例如,商品在流通中为方便运输而进行的包装,在进入商店之前为适应顾客要求而进行的分割、换包装、拆零等操作,这些物流活动增加了商品的附加价值。二、 企业物流的概念社会经济领域中,物流活动无处不在。根据物流的对象不同、
7、目的不同、范围不同,物流,有多种分类。例如,我国物流学者王之泰对物流进行了如下的划分: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国际物流与区域物流,一般物流与特殊物流,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等。企业物流是从企业的角度研究物流的有关活动。企业物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典型的物流活动:1.企业供应物流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生产,需要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各种辅料供应的物流活动。企业供应物流不仅是一个保证供应的问题,而且还是在以最低成本、最低消耗和最大的保证来,组织供应物流活动的限定条件下进行的,这就带来了很大的实施难度。现代物流学是基于非短缺经济这一宏观环境来研究物流活动的。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供应在数量保证上是容易做到的,而如何降低
8、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是企业物流的一大难题。为此,企业供应物流,必须研究有效的供应网络、供应方式及库存等问题。2.企业生产物流企业生产物流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企业生产物流的过程大体为:原料、零部件、辅料等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入口”开始,进入生产线的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流”,在“流”的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成品仓库。这便完成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实际上,一个生产周期,物流活动所用时间远多于实际加工的时间。企业生产物流研究的潜力很大,课题也很多,例如生产流程如何安排,各生产环节如何衔接才最有效,如何缩短整个生产
9、的物流时间,和工艺过程有关的物流机械装备如何选用配合等。3.企业销售物流企业销售物流指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在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销售要送达用户并经过售后服务才算终止。企业销售物流的空间范围很大,这便是销售物流的难度所在。在这种前提下,企业销售物流的特点便是通过包装、配货、送货等一系列物流实现销售。为此,企业销售物流需要研究顾客订货处理、配送方式、包装水平、运输路线等,并采取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达到目的。三、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一)供应链的概念对于供应链的概念,有许多解释,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
10、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将供应链定义为: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美国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定义为: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消费者,自生产至制成品交货的各种工作努力。这些工作努力可以用计划、寻找资源、制造、交货和退回五种基本流程来表述。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自原材料供应直至最终产品消费,联系跨越供应商与用户的整个流程;供应链涵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项功能,这些功能形成了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链。对上述概念进行整理,可以归纳出供应链概念的以下“共性”:(1)供应链上存在不同行
11、为主体,如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及原材料供应商。(2)供应链是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合作。(3)供应链具有特定的功能,以及某种结构特征,呈现出网状结构等。(4)供应链的业务过程和操作,可以从工作流、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供应链上的工作流也有研究称为商流,是指业务规则、交易规则及其操作流程;实物流也即物流,是指从供应链上游到下游直至客户手中的物质转换流程和产品流;信息流包括产,品需求、订单传递、交货状态、交易条件和库存等信息;资金流包括信用条件、支付方式以及委托与所有权契约等。供应链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基本供应链、段落供应链、最终供应链及全球供应链。1.基本
12、供应链基本供应链由一家企业、该企业的直接供货商和直接客户组成,包括了供需的最小循环。它是供应链的最基本模式,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基本供应链的组成部分。2.段落供应链每个段落供应链均由若干基本供应链组成,每个段落供应链皆提供不同的部件或服务,为产品增加附加值。3.最终供应链各个段落供应链联合起来则成为一条最终供应链,每一个最终消费者享用的产品或服务都由一条最终供应链所提供。4.全球供应链顾名思义,全球供应链是在全球范围内组合供应链。全球供应链概念是随着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地选取最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结成全球供应链网络,以实现该段供应链的最优化而形成的。全球供应链不是为全球化而全球化,而是以放眼全球的眼
13、光,根据不同产品特性和经营环境将供应、生产、市场置于最适合的地方。(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每一条供应链的目标都是使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一条供应链所创造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对于顾客的价值与供应链为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即所谓“供应链盈利”。根据整条供应链的盈利性确定供应链的成功性,因此,寻找“供应链收入”与“供应链成本”的来源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对于任何一条供应链来说,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最终顾客,只有顾客能带来正的现金流。另外,所有工作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都将增加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因此,如何合理地管理好工作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是供应链取得成功的关键。这样,可以将供应
14、链管理定义为:对供应链各环节内部和各环节之间,的工作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管理,以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共享盈利和共担风险的原则;促进信息充分流动的原则。应用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按信息充分流动的原则,重新组织和安排业务流程,实现集成化管理。(三)供应链管理的特点1.系统观念这是指把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将供应链看成是由采购、制造、分销和销售等构成的一些分离的功能块。为了有助于整体运作,供应链需要有新的业绩评估方法。2.战略决策这是指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偏好,基于最终消费者对成本、质量、交货速度、快速反应等多种要
15、求,以及重要性排序,建立整个供应链的共同目标和行动方案。3.动态管理这是指对供应链的价值增值过程和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动态管理。供应链管理对库存有不同的看法,从某种角度来看,库存不一定是必需的,库存只是起平衡作用的最后工具。4.建立新型的企业伙伴关系,这是指通过仔细地选择业务伙伴,减少供应商数目,将过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敌对关系改变为紧密合作的业务伙伴。新型企业关系表现为信息共享,有共同解决问题的协调机制等。5.开发核心竞争能力这是指供应链上的企业努力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即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有助于保持和强化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四、 供应链的特征与类别(一)供应链的
16、特征第一,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受不同外部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生产技术和不同产品的影响,会产生不同形态结构、不同行为主体构成和采用不同控制方式的供应链。另外,同一供应链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如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等,可能具有不同甚至是相互冲撞的目标。由此,对于某一企业来说,若要找到最优的供应链发展战略,其本身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第二,供应链上的供需匹配是一个持续的难题。供应链上的消费需求和生产供应,始终存在时间差和空间分隔。通常,在实现产品销售的数周或数月之前,制造商必须先期决定生产的款式和数量。这一策略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系统的生产、仓储、配送等功能的容量设定,以及相关的各种成本构成。
17、因而,供应链上供需匹配隐含着巨大的财务和供应风险。第三,供应链系统的动态变化。消费需求在不断变化,即使制造商和销售商能够较准地得到某些消费信息,如通过各种合同与订单,还需要面对消费季节性波动、消费趋势、广告、促销、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成本构成和计划的制定。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既要满足消费需求,又要实现系统成本最小化。然而,消费需求和成本结构参数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这增大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另外,还受行业竞争的制约。最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物流者和销售商等合作伙伴的组成结构和行为方式,也需要不断优化组合。第四,供应链上不断出现新的人们所不熟悉的课题。许多产品生命周期有
18、不断缩短的趋势。某些产品生命周期只有几个月,生产和销售厂商可能只有一次订单或生产机会,没有历史数据可供制造商用于判断和分析消费需求。此外,在这些行业中,产品获利性高,使得消费需求变得更为难以判断,许多产品上市以后,采用撤油定价策略,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价格和消费成为互动的博弈关系。其实,无论传统生产与流通,或现代生产与流通,都有原材料供应、制造加工和分销等一般过程。因此,供应链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关键在于人们是否主动地去关心供应链问题,并将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采取措施,消除传统供应链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浪费,重构和改善供应链的运作方式,以此提高竞争优势。(二)供应链的类别1.
19、按主要功能划分按供应链的主要功能,即物理功能和市场功能划分,可以把供应链划分为两种类型,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1)有效性供应链,以实现供应链的物理性能为主要目标,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在制品和成品,并最终运送至消费者手中。有效性供应链面对的市场需求、提供的产品和技术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供应链上的各类企业可以关注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以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2)反应性供应链,以实现供应链的市场功能为主要目标,即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反应。这类供应链所提供的产品,其市场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产品本身技术发展很快,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或者产品价格随着季节的不同
20、而有很大变化。对于这类供应链,需要保持较高的市场应变能力,实现柔性生产,从而减少产品过时和失效的风险。2.按供求关系划分供应链按总体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供应与销售的市场界面的设定,可以大体分为生产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两种类型。(1)生产推动型系统,主要根据长期预测或销售订单进行生产决策,其主要形式为面向成品库存生产。(2)需求拉动型系统,按照实际消费需求,开展计划和组织协调生产,其主要形式为面向订单生产。3.按产品划分供应链按产品划分可以分为消费品供应链与生产物品供应链。消费品是最终用户为了使用而购买,并直接用于消费的商品。生产物品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而购入的物品,生产物流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
21、发生转移,并成为最终产品内在的一部分。通常消费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个人、家庭或团体。消费者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和决定购买某种消费品。在购买消费品的过程中,消费者不仅考虑物品的性能价格比,而且涉及较多的个人偏好和心理方面的要求。另外,最终消费群体的分布与人口的居住分布直接相关,面广量大,较为分散。而生产物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厂商或企业。生产物品与消费品相比,不仅购买和消费的目的不同,而且购买方式和数量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生产物品的用户和该产品的功能效用与相关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用户群体较为稳定,远不如消费品用户那样面广量大。消费者选购某种商品,并不一定是有关该商品的技术内行,这与生产物品的采
22、购有较大区别。在消费品的购买中,消费者既有计划购买又有即兴购买。生产物品的购买者,往往是具有该产品专门知识的专家。在采购生产物品的过程中,要求掌握生产物品用户的具体技术要求,以及了解其采购和审核决策部门的运作方式。而且,销售人员应该掌握商品性能、价格、技术参数、性能指标等必需的知识。消费品供应链和生产物品供应链这两种类型供应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流转物品、消费特征、需求变化、供应链运营形式和增值效应五个方面。若将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供应链下游处,即消费品的分销渠道,称为供应链的前端,消费品供应链具有明显“前端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分销渠道特征和销售商重要作用两个方面。分销渠道有多种形式,通常有直销(零
23、级渠道)、一级渠道、二级渠道、三级渠道等。例如,在三级渠道中,从制造商开始,通过一级批发商、中间商(又称专业批发商)、零售商,将消费品送至消费者手中。消费品的分销渠道呈现多渠道、多种企业参与和多种形式等特征。生产物品的分销渠道则相对简单。因此,销售商可以通过销售网点的合理布局、商品分拣、再包装、配送等提供各种增值,可以通过改善店铺新产品的导入、商品陈列、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吸引和刺激消费。另外,销售商通过零售网点的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即时和动态的消费需求信息,以需求带动生产。在市场经济环境处于买方市场的状况下,消费品供应链“前端特殊性”的表现则,更为明显。“前端特殊性”的存在,是销售商有可能成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包装 设备 项目 物流 管理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