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微生物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术语或名词1微生物(microorganism)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 microbiolo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 microbi
2、ology)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6自生说(spontaneous generation)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8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法国人,原
3、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德国人,著名的细菌学家,
4、曾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一、术语或名词1菌落(co1ony)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2菌苔(lawn)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4纯培养物(pure culture)由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
5、生长、繁殖所形成。5培养基(culture medium)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其中固化剂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3种。6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种微生物时,防止其被环境中微生物污染或其自身污染环境的技术。11稀释摇管法(dilution shake culture method)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C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用石蜡封盖,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琼脂柱中间。12单细胞分离法(single cell pick up method)采用显微操作技术直接挑取微生物的单细胞(孢子),培养
6、后获得纯培养物。13富集培养(enrichment culture)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14二元培养物(twocomponent culture)由两种具有特定关系(例如寄生或捕食)的微生物组成的混合培养物。21分辨率(resolution)能辨析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距离越小,分辨率越高。28固定(fixation)制样过程中使整个机体及其细胞的内、外结构被保存并固定在适当位置的过程。29负染色(negative staining)染料使背景颜色加深而样品
7、没有着色的染色法。30菌丝体(mycelium)聚成一团的分支菌丝,见于真菌和某些细菌。31菌丝(hypha)大多数霉菌和某些细菌的结构单位,管形丝状体。42原生动物(prokaryote)缺少真正细胞壁,具有运动能力,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术语或名词1原核生物(proksryotes)一大类细胞微小、只有称作核区(无细胞膜包裹的裸露DNA)的原核单细胞生物。所有原核生物都是微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DNA环组成。缺少单位膜分隔而成的细胞器。核糖体为70S型。2细菌细胞壁(cell Wa
8、ll of bacteria)位于细菌细胞最外面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组成,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等多种功能。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2080ri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由外膜(含脂多糖、磷脂和外膜蛋白)和一薄层肽聚糖(23am)组成。3肽聚糖(peptidoglycan)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无数肽聚糖单体以网状形式交联而成。肽聚糖单体由肽与聚糖两部分构成,其中的肽由四肽尾和肽桥构成,聚糖则由N乙酰葡糖胺和V乙酰胞壁酸以1,4糖苷键相互间隔交联而成,呈长链骨架状。C+细菌的四肽尾一般由LAla、DGlu
9、、LLys和DAla4个氨基酸构成,肽桥则由5个Gly残基构成;C-细菌的四肽尾一般由LAla、DGlu、mDAP和DAla构成,且无肽桥。4磷壁酸(teichoic acid)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可分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前者是与肽聚糖分子间进行共价结合的磷壁酸,后者则是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联的磷壁酸。5外膜(outer membrane)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由脂多糖(LPS)、磷脂、脂蛋白和其他蛋白组成的厚膜。6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位于C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
10、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构成,是C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成分。7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嵌合在C细菌细胞壁外膜上的多种蛋白质成分,如脂蛋白和孔蛋白等。8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一般指位于C细菌细胞壁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呈胶状,内含各种周质蛋白,包括各种酶类和受体蛋白等。9假肽聚糖(pseudo peptidoglycan)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等部分古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以1,3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连在后一氨基糖上的肽尾由LGlu、LAla和LLys3个
11、L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LGin一个氨基酸组成。10缺壁细菌(cell wall deficient bacteria)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各种细菌的统称,包括支原体、L型细菌、原生质体和球状体等。11L型细菌(L form of bacteria)指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因最初发现的念珠状链杆菌是在英国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12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细菌等微生物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细胞,一般由C+细菌形成。原生质体对渗透压敏感,无繁殖能力,在
12、合适条件下,细胞壁可再生,并恢复其繁殖能力。13球状体(sphaeroplast)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有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G-细菌一般只形成球状体。15间体(mesosome)细菌细胞中的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多见于G+细菌。每个细胞含一至几个。其功能与DNA的复制、分配,细胞分裂和酶的分泌有关。17细菌的内含物(inclusion body)细胞质内形状较大的颗粒和泡囊状构造,包括各种贮藏物、羧酶体、气泡或磁小体等。18聚羟丁酸(poly hydroxybutyrate,PHB)存在于某些细菌细胞质内的颗粒状内含物,由许多羟基丁酸分子聚合而成,
13、具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19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又称迂回体或捩转菌素,是无机偏磷酸盐的聚合物,具有贮藏磷元素和能量的功能。在白喉棒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中易见到异染粒。20羧酶体(carboxysome)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21核区(nuclear region)又称核质体,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其成分是一个大型环状双链DNA分子,它是细菌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22芽孢(endo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
14、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抗热、化学药物、辐射等)极强的休眠体。产芽孢的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两属。24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6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它对约200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故可制成细菌杀虫剂。25糖被(glycocalyx)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糖被有数种:形态固定、层次厚的为荚膜。形态固定、层次薄的为微荚膜。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的
15、为黏液层。包裹在细胞群体上有一定形态的糖被称菌胶团。糖被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被宿主免疫活性细胞吞噬。26细菌鞭毛(flagella of bacteria)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可旋转的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鞭毛由基体、钩形鞘和鞭毛丝3部分组成。鞭毛在细菌表面的着生方式有一端生、两端生、周生和侧生等数种,它是细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27菌毛(fimbriae)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有菌毛者多属C致病细菌。菌毛的功能是使细菌可牢固地黏附于寄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的黏膜细
16、胞上,以利定植和致病。28性毛(pili,sexpili)又称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粗。每个细菌一般仅着生一至少数几条性毛。多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上,其主要功能是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30“9+2”型鞭毛(“9+2”type flagella)在某些真核细胞表面长有毛发状、具有运动功能的细胞器,称为鞭毛。它由基体、过渡区和鞭杆3部分组成,因其鞭杆的横切面的中央可见到两个中央微管,其周围则有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圈,故真核生物的鞭毛又称“9+2”型鞭毛。42溶酶体(1ysosome)一种由单层膜包裹、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囊泡状细胞器,具有进行细胞内消化的功能。43微体(mic
17、robody)一种由单层膜包裹、与溶酶体相似的球状细胞器。真核微生物的微体主要含一至几种氧化酶类,这类微体又称过氧化物酶体。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一、术语和名词1营养物质(nutrient)微生物从外界摄取的用于生物合成和产生能量的物质,以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代谢活动。2主要元素或大量元素(macro element)微生物细胞干重的95以上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等少数几种元素组成,将这些微生物生长需要量相对较大的元素称为主要元素。3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或micro element)微生物细胞需要量很小的元素,包括锰、锌、铜、钴、镍、硒等。9生长因子
18、(growth factor)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10水活度值(water activity,aw)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值。大多数微生物只能在水活度值接近0.98或更高的环境中生长。11自养型生物(auto troph)以CO2为惟一或主要碳源的生物。12异养型生物(hetero troph)以还原性有机物为主要碳源的生物。13光能型(photo troph)以光能为能源的生物。14化能型(chemo troph)以有机物或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的生物。15无机型(1it
19、ho troph)以还原性无机物为电子供体的生物。16有机型(organo troph)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的生物。21腐生型(metatrophy)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如动植物尸体和残体)的化能有机异养型生物。22寄生型(paratrophy)寄生在活的寄主机体中的化能有机异养型生物,离开寄主不能生存。23兼养型生物(mixotroph)兼有自养和异养代谢过程的微生物,利用无机电子供体和有机碳源。24原养型(prototroph)与自然发生的同种其他个体一样,具有相同营养需求的微生物。25培养基(culture medium)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26复合
20、(天然)培养基(complex medium)含有化学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的培养基,也称非化学限定培养基(chemically undefined medium)。27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chemically define dmedium)。28固体培养基(solid medium)在液态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而制成的固31基础培养基(minimum medium)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32加富培养基(enrichment medium)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
21、特殊营养物质,用于培养营养要求比较苛刻的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33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特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特征性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34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的生长,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37透过屏障(permeability barrier)微生物细胞表面由原生质膜、细胞壁、荚膜及黏液层组成的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屏障。38扩散(diffusion)营养物质通过原生质
22、膜上的含水小孔,由高浓度胞外(内)环境向低浓度胞内(外)进行运输的过程。39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营养物质由载体(透过酶)辅助的跨质膜扩散过程。40透过酶(permease)一种由膜结合载体蛋白质或由两种以上蛋白质组成的系统,能帮助营养物质跨膜运输。41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包括扩散和促进扩散在内的依靠膜内外被运输物质浓度差而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42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在载体的帮助下,依靠细胞提供的能量进行的物质跨膜运输,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43初级主动运输(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由电子
23、传递系统、ATP酶及细菌视紫红质引起的质子跨膜运输,在原生质膜内外建立质子浓度差。44能化膜(energized membrane)细胞通过消耗呼吸能、化学能及光能,引起胞内质子(或其他离子)外排,在原生质膜内外建立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使膜处于充能状态。45次级主动运输(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能化膜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消失过程中偶联的其他物质的运输。49基团转位(group translocation)物质通过载体帮助,在一个较复杂的运输系统的作用下进行的跨膜主动运输,被运输物质在该过程中化学性质发生改变。50Na+,K+-ATP酶(Na+,K+-ATPa
24、se)存在于原生质膜上的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利用ATP的能量将胞内Na+“泵”出胞外,而将胞外K+“泵”入胞内,也称Na+,K+一泵。51ATP结合盒式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ABC transporters)利用ATP的能量跨膜转运物质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膜蛋白复合体,需要一种质膜外底物结合蛋白来行使功能,简称ABC转运蛋白。52膜泡运输(membrane vesicle transport)存在于真核微生物(如变形虫)中的一种通过胞吞作用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53胞吞作用(endocytosis)细胞通过原生质膜吸附、包裹并吸收溶质或颗粒物质
25、的过程。54胞饮作用(pinocytosis)通过原生质膜包裹液态物质的胞吞作用。55吞噬作用(phagocytosis)通过原生质膜包裹颗粒状物质的胞吞作用。56铁载体(siderophore)微生物细胞向胞外分泌的一种能络合Fe3+的小分子化合物,铁-铁载体复合物通过ABC转运蛋白进入细胞。第五章微生物代谢一、术语或名词1分解代谢(catabolism)也称产能代谢,生物氧化,是指大分子物质在细胞内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产生能量的过程。2合成代谢(anabolism)是指利用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复杂大分子物质,并消耗能量的过程。3糖酵解(glycolysis)无氧条件下,异养生物降解葡萄糖
26、生成两个丙酮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是葡萄糖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4发酵(fermentation)广义的发酵,泛指一切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的过程,多指传统的与实际生产有关的工业化生产,多是好氧过程,如氨基酸发酵、抗生素发酵、单细胞蛋白生产等。微生物生理学上的发酵又称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发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高能化合物的生成,如EMP途径中的甘油酸-1,3-二磷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这些高能化合物可以直接偶联
27、ATP或GTP的生成。底物水平磷酸化可以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可以存在于呼吸过程中,但产生能量相对较少。6乙醇发酵(alcoholic fermentation)有两种方式,葡萄糖在酵母和某些细菌(如Sarcina、:Enterobacteriaceae)中经EMP途径,或者某些细菌(如运动发酵假单胞菌)中经ED途径降解成丙酮酸,进一步生成乙醛,乙醛还原生成乙醇。7乳酸发酵(1acticacid fermentation)有两种方式,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终产物只有一种乳酸,称为同型乳酸发酵(1lomolacticfermentation
28、);葡萄糖经PK、HK或H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代谢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乙醇或乙酸,故称异型乳酸发酵(heterolacticfermentation)。8呼吸(respiration)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9电子传递系统(electron transport system)一系列
29、膜相关电子载体,把电子传递给最终的电子受体,除了泛醌之外,电子载体在膜上的排列顺序为还原电位最负到最正。一般电子传递系统的组成及电子传递方向为:NAD(P)-FP(黄素蛋白)-Fes(铁硫蛋白)-CoQ(辅酶Q)-cytb_Cytc_CytaCyta3。10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形成的NAD(P)H和FADH:,通过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氧或其他氧化性化合物),同时偶联ATP合成的生物过程。11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当微生物从厌氧条件转换到有氧条件时,微生物转向有氧呼吸,糖分解代谢速率降低。1
30、2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又称硝酸盐呼吸(nitrate respiration),以硝酸或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的无氧呼吸,此过程中硝酸盐还原形成气态产物NO、N2。13同化型硝酸还原(assimilative nitrate reduction)在厌氧或好氧条件下,某些兼性厌氧细菌还原硝酸为亚硝酸,进一步转变成铵,作为氮源被细胞利用。14异化型硝酸还原(dissimilartive nitrate reduction)硝酸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被还原成亚硝酸,分泌到细胞外或形成N:被释放。在这个过程中,硝酸只作为电子受体,用于生物氧化产能,而不作为细胞氮源。15Stickla
31、nd反应(Stickland reaction)某些微生物利用氨基酸作为碳源、能源和氮源。以一种氨基酸作为供氢体而氧化,另一种氨基酸作为电子受体被还原的生物氧化产能方式,产能效率低,每分子氨基酸产生1个ATP。16化能自养菌(chemoautotrophs)还原CO2的ATP和还原力H是通过还原性无机化合物(NH4+、NO2、H2S、S0、H2和Fe2+)的氧化而获得的,产能途径是氧化磷酸化,一般为好氧菌。17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又称环式光合磷酸化,光合细菌所特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菌绿素分子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的循环,又回到菌绿素,期间产生AT
32、P,还原力来自环境中的无机化合物供氢,不产生氧气。18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又称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光反应中心I(PsI)的叶绿素a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连同光反应中心(Ps)水的光解生成的H+,生成还原力;光反应中心(Ps)由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电子,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光反应中心PsI,期间生成ATP。19紫膜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 by purple membrane)紫膜由细菌视紫红质蛋白和类脂组成,细菌视紫红质蛋白功能与叶绿素相似,能吸收光能,并在光量子驱动下起着质子
33、泵的作用,将质子泵出紫膜外,从而形成紫膜内外的质子梯度差(质子动势),驱使ATP的形成。20代谢补偿途径(replenishment pathway)或代谢物回补顺序(anapleroticsequence),是指能补充两用代谢途径中因合成代谢而消耗的中间代谢产物的那些反应。如微生物特有的乙醛酸循环。21初级代谢(primary metabolism)微生物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分解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22次级代谢(secondary metabolism)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
34、程。23变构效应(allosterism)别构酶的活性可以被小分子激活剂或者抑制剂改变,激活剂或者抑制剂借助于非共价键,可逆地同酶蛋白分子上的调控部位相结合,引起酶的三维结构的改变,导致酶的催化部位的活性发生变化。24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每个代谢途径都至少有一个限速酶(pace maker enzyme),催化代谢途径中的限速反应,一般是代谢途径中第一步反应的催化酶。代谢途径的终端产物常常抑制第一步反应的可调控酶的活性,此调控作用称为反馈抑制。25酶合成阻遏(repression of enzyme synthesis)DNA分子上每一个操纵元都产生一个阻遏蛋白,
35、在合成过程中,阻遏蛋白不能结合在操纵子部位上。然而,辅阻遏物可以与阻遏蛋白结合,改变阻遏蛋白的构象,因此可以与操纵子部位结合。这样mRNA的合成终止,蛋白质合成不能发生。26酶合成诱导(induction of enzyme synthesis)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可以与操纵元上的操纵子部位结合,因此关闭了mRNA的转录,阻止了蛋白质的合成。当培养基中加入诱导物时,诱导物与阻遏蛋白结合,阻止了阻遏蛋白与操纵子部位的结合,操纵子开放,基因转录发生。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一、术语或名词1二分裂(binary fission)细胞核首先进行有丝分裂,然后细胞质通过胞质分裂而分开,从而形成两
36、个相同的个体的分裂方式。2分批培养(batch culture)是指微生物在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培养,培养过程中不对培养基进行更换。3迟缓期(1ag phase)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时,其数量并不立即增加,这个阶段被称为迟缓期或延滞期。4对数生长期(exponential phase)微生物经过延滞期后,以最大的速度进行生长和分裂,导致微生物数量呈对数增加的时期。在对数生长期微生物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微生物呈平衡生长。5稳定生长期(stationary phase)微生物经过对数生长期后,生长速度降低至零(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量)的时期。稳定期的微生物数量最大并维持稳定。6衰亡
37、期(death phase)稳定期后,由于营养物质的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使微生物死亡速度逐步增加,活菌减少的时期。7二次生长(diauxic growth)微生物在同时含有速效碳源(或氮源)和迟效碳源(或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时,微生物会首先利用速效碳源(或氮源)生长直到该速效碳源(或氮源)耗尽,然后经过短暂的停滞后,再利用迟效碳源(或氮源)重新开始生长。这种两相生长或应答称为二次生长。8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群体生长中微生物数量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倍增时间。9代时(generation time)个体生长中,每个微生物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称为代时。10比生长速率
38、(specific growth rate)每单位数量的微生物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量。11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使群体中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群体细胞的培养方法称为同步培养。12同步生长(synchronous growth)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方式。13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连续培养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培养方法。一般是通过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不断地补充营养和以同样的速率移出培养物来实现微生物的连续培养。14恒化器(chemostat)通
39、过保持培养基中某种必需营养物质的浓度基本恒定的方式,使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恒定的培养系统。15平板计数或菌落计数(plate count or colony count)将适当稀释的样品涂布到琼脂培养基表面,培养后活细胞能形成菌落,通过计算菌落数能知道样品中的活菌数,该方法称为平板计数或菌落计数。16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采用平板计数或菌落计数法时,由于不能绝对保证一个菌落只是由一个活细胞形成,计算出的活细胞数称为菌落形成单位。21灭菌(sterilization)灭菌是指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都被杀死或消除。22抑制(inhibition)抑制是采用某种因
40、子使微生物的生长停止,但移去该因子后微生物的生长仍然可以恢复。23消毒(disinfection)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消毒可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24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消毒的化学制剂。一般用于对非生物材料的消毒。26防腐(antisepsis)采用某些化学或物理方法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措施。防腐能防止食物腐败或防止其他物质霉变。27防腐剂(antiseptic)用于防腐的化学制剂。防腐剂的毒性一般小于消毒剂,以避免对动物或人体组织产生毒害作用。28热致死时间(thermal death time)在一定温度一定条件下杀死液体中所有微生物的最短时
41、间。29十倍减少时间(decimal reduction time,D)特定温度下杀死某一样品中90微生物或孢子及芽孢所需的时间。30高压灭菌(autoclave)在高压蒸汽的处理下(通常121,15min)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灭菌方法。31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低于沸点的温度下短时间加热处理以杀死牛奶或饮料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巴斯德消毒法。较老的做法是63处理30rain;现在使用巴氏瞬间消毒法(nashpasteurization)即72处理15s,然后迅速冷却的方法。33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化疗试剂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而对
42、宿主尽可能不产生伤害的性质。34化疗(chemotherapy)利用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物质杀死生物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治疗被微生物感染的病变细胞或组织,但对机体本身无毒害作用的治疗措施。35抗生素(antibiotic)抗生素是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其他微生物。36抗代谢物(anti metabolite)能对代谢的某个关键酶产生竞争抑制而阻断代谢途径的化合物。抗代谢物通常与酶的正常底物或中间产物很类似,它与酶的正常底物或中间产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使反应停止,从而阻断代谢途径。37抗药性(drug resistance)微生物通过改变本身
43、生理生化特性而变得对化学药物不敏感,即微生物的抗药性。38相容溶质(compatible solute)适合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的细胞内高浓度物质,它可使细胞原生质渗透浓度高于周围环第七章病毒一、术语或名词1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动物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培养引起的其显微表现的改变,如细胞聚集成团、肿大、圆缩、脱落、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及细胞内出现包涵体,乃至细胞裂解等。2盲传(blind passage)将取自经接种而未出现感染症状的宿主或细胞培养的材料,再接种传递给新的宿主或细胞培养,即重复接种,以提高病毒的毒力或效价。3感染性测定(assay of inf
44、ectivity)因感染引起宿主或细胞培养某种特异性病理反应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数量的测定。4感染单位(infections unit,IU)能够引起宿主细胞培养一定特异性病理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5效价(title)又称滴度,以单位体积(mL)待测病毒样品液中所含的病毒感染性单位的数目(1UmL)。6噬菌斑(plague)经适当稀释的噬菌体标本接种于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在细菌菌苔上形成的圆形局部透明溶菌区域。7蚀斑(plague)又称空斑,经适当稀释动物病毒标本接种于动物单层细胞培养,并辅以染色,在细胞单层上形成的可识别的局部病变区域。9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特异性的病
45、毒抗体与病毒毒粒作用,使其失去感染性、抑制病毒的繁殖。11毒粒(virion)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亦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Dulbacco等(1985)指出,毒粒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蛋白质外壳包围,有的还有一附加膜(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宿主细胞的载体。12壳体(capsid)又称衣壳,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13蛋白质亚基(protein subunit)以次级键结合,构成病毒壳体的蛋白质单体,其同义语为原体(protomer)14壳粒(capsomer)在病毒的二十面体壳体构成中,一定数目的蛋白质亚
46、基,以特殊方式聚集所形成的在电镜下可见的结构,其同义语为形态学单位(morphologicalunit)17核壳(nucleocapsid)又称核衣壳,病毒的壳体与其包闭着的核酸和内部蛋白一起所构成的复合结构,一些简单的病毒的毒粒就是一个核壳结构。18包膜(envelope)又称囊膜,一些病毒核壳外所覆盖着的脂蛋白膜,系病毒成熟时,自细胞质膜、核膜或高尔基体膜等以芽出的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病毒包膜的结构与生物膜相似,是脂双层膜,在包膜形成时,细胞膜蛋白被病毒编码的包膜糖蛋白取代。19刺突(spike)又称钉状物,病毒表面的向外凸出的突起,包膜表面的糖蛋白突起称包膜突起(peplome
47、r),或称膜粒。23转染(transfection)将从病毒毒粒或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分离纯化的病毒核酸实验性地导入细胞,现在已用来泛指将外源核酸导人细胞。24感染性核酸(infectious nucleic acid)以转染方式导入细胞后能够完成复制循环,产生病毒子代的病毒核酸,否则为非感染性核酸。25分段基因组(segmented genome)由数个不同的核酸分子构成的病毒基因组。26结构蛋白(structure protein)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包括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27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 protein)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在病毒复制时产生并在其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毒粒之中的蛋白质。28吸附(attachment)病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敏感宿主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病毒颗粒固着于细胞表面的过程,吸附是病毒复制的第一阶段。29一步生长试验(onestep growth experiment)以适量的病毒同步感染处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敏感细胞,以致可由细胞群体发生的病毒复制事件推知单个细胞发生的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