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的概念与内涵(5页).doc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性的概念与内涵(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性的概念与内涵“德性”一词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但中国古代各文献真正用“德性”一词表述的并不见多,也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义。“德性”一词早见于中庸,语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这里的“德性”在当时的儒家看来就是指“人的自然禀性”。伦理学大辞典则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现代新儒学也把德性界定为道德品质,有的学者把德性与道德作为同类概念来使用。对“德性”的直接定义和解释,在其他典籍中十分少见。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对“德性”的理解寓于对“德”的理解。在古代,德性常常看作道德的同义词,这一点中外皆然。在商代卜辞中,“德”作“循”与“直”通,到尚书“德”看
2、作为接受天命的前提,提出了“经德秉哲”、“敬德”、“明德”的要求。在西周之前,“德”还与“是”相通,有“获得”、“占有”之意。到西周时,人们体会到“尽人事”的重要,开始“惠民”,“德”成为周人治世的最高心得。及至先秦,“德”的涵义拓展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德”的解释:“德者,得也,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德”在各类辞书中广有解说。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为:“英语作virtue。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又指德行。道家认为德是道的表现形式,即是道的内涵本质。”这一解释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基础上的理解,是中国道家式的
3、理解,认为“天道”即“人道”,所以将“德”理解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哲学大辞典对“德”作这样的表述:“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1)指道德,品质。(2)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基本上立足于道家哲学来解释“德”的概念,“道教义理中凡学道、求道而得道的,是谓有德”,“凡是符合道的准则,即可视为有德性”,“有德之身为道的显体”,因此,道教特别注重道士的个人德性品行的修行。但“天道”最终落实在“人道”。辞海对“德”的解释是:“道德,品德事物的属性中国哲学术语。认为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而较之辞海不同的是,辞源没有辞海中一说,而增为“五行之说
4、称四季中的旺气”。对“德”的认识,语言大典比较完备,共列20条释义。除了其中8至20条与本文讨论的意义不是直接相关外,前7条都是对人之德的认识。virtue:道德品行的特征美德缺德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character:优良的道德品质的总体,常指道德上的坚定和卓越,加上果断、律己严谨、高尚的伦理观念、有魄力和善判断君子进德修业;political integrity:坚定地按照政治原则办事,非常笃实、诚挚和正直,不搞欺骗、权术、虚伪和各种肤浅的手法德才兼备;kindness:好心的行为和事实;mind:一个人的思想、倾向或愿望的集中的固定的方向同心同德;morality:一个人或一种文化在
5、道德上的惯例,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德行德操;responsibility:道德上、法律上或精神上负有的责任社会公德。从语言学的角度看,virtue, character, political integrity, kindness, morality, responsibility等任何一个词都不足以涵盖“德”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对于“德”这一概念,在英语中不能找到一个完全匹配的语词来对译,但前述每个词语都无疑又包含着“德”的内容。由此可见,“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即“人之德”;一是从纯哲学意义上指事物的特殊属性,是“物之德”。道家对待“人之德”又有两种态度:一是“人含
6、其德”,将德当成一种内在的、观念的理想境界,主要是强调“德”的修炼和养成;另一种是“外立其德”,将德当成外在的、实践的行为准则,主要强调“德”的实践。道家主要思想主张在于“人含其德”。儒家强调“外立其德”,主张人应当有符合礼仪的德行,同样也具有理想的人格性与内在道德性的卓越。二“德性”概念在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中则被普遍关注,也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大理论。这里仅就其中述及的对德性概念的认识作做梳理,从中去体会和把握德性的本质。(一)作为向善的“品质”。大多数西方思想家把德性理解为一种向善的品质。希腊语 aret 一词在荷马史诗里,被用于表达任何一种卓越,而这一词后来被译成“德性”。就是说,德
7、性也就是任何一种卓越,是对人的一种品质的描述。在英雄史诗所描绘的社会形态中,卓越与德性可以作为同一概念,共同描述这样一种品质:它们能够使人做到他或她的角色所要求做的事情。赫尔曼弗兰克尔则这样认识德性:德性就是维持一个充当某种角色的自由人的那些品质,德性就表现在他的角色所要求的行为中。 (二)作为确保成功的品质。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把人的德性看作一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新约的德性观在内容上与亚里士多德的不同,但事实上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的逻辑和概念结构相同,认为一种德性是一种品质,它的践行导向人的目的实现,而阿奎那糅和了亚里士多德和新约,但依旧把德性指向实现人的特有目的
8、人的品质。(三)作为去恶的品质。作为中世纪的观点,奥古斯丁的神学德性观则认为人类生活的叙述,就是作为主体的人负有一个使命,而完成这个使命有许多的恶为障碍,完成这个使命取决于他们对人类善的特殊占有,因此在他看来,所谓德性,就是那些能够使恶被克服的一类品质,是使人完成其使命,走完其旅途的品质。也就是说,德性就是那些使人能够在他们的历史旅程中幸免于恶的品质。(四)作为“能力”和“力量”。柏拉图在他的美诺篇中已经表述了德性乃是获得善的能力的涵义,即德性并不是善本身,而是成就善的能力。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也认为德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卢梭把德性视为“灵魂的力量”,德性是寓于灵魂之中的无价精神。著名怀疑论哲
9、学蒙台涅则说:“力量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也有同样的认识,“德性与力量我理解为同一的东西”,就人的德性而言,“就是指人的本质或本性,或人具有的可以生产一些只有根据他的本性法则才可理解的行为的力量。”“能力”和“力量”是这些理论学说的中心词。事实上,英文的“德性”(virtue)源于拉丁文的rirtu,本意就是“力量”。(五)作为“手段”或“习惯”。功利主义思想观的哲人们则认为德性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者是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富兰克林说,德性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外在关系,培养德性就是最终让幸福在人间或天堂获得成功。爱尔维修则在“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价值的惟一而普遍的标准
10、” 观念指导下,把德性看成是一种利己的行为习惯。而伏尔泰则说“美德就是那些使人高兴的习惯”。 当然,德性作为“手段”、“习惯”也是“达到目的的”、“让幸福获得成功的”、“使人高兴的”“手段”或“习惯”。(六)作为“感情”或“欲望”。道德哲学家罗斯尔这样看德性,“德性就是感情,也就是说,它是与由一种较高层次的欲望所规范的那些气质和倾向相关联的”。甚至他还进一步强化“欲望”之说,把“基本的德性”界说为“依据正当的基本原则去行为的强烈的和正常有效的欲望”。把“德性”直接看作感情,这也是一种新的视角,并且在他的认识中,我们可能更要注意其落脚的“气质”和“倾向”,连同“情感”,我们感受到他对德性理解具有
11、的心理意义。(七)作为获得性人类品质。麦金太尔通过对历史上德性观的反思,把德性定义为“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他虽然说这一定义是以“公式化形式”,“不完全的和暂时的”,但他对这一定义充满了肯定,是一个“初步近似于适当的定义”,“它已经阐明了德性在人类生活中的位置”。从上述各种德性观可以看出,这些观念没一个单一的、中心性的和核心的德性概念。正如麦金太尔所言:“即使在我已粗略描述的相对一贯的思想传统内,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的、彼此不相容的德性概念。因而不存在真正统一的德性概念,更不用说统一的历史了”。三我们的认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性 概念 内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