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20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2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20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第 19 页管理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题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学院: 姓名: 学号: 分数: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对现有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并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国内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尺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理想值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研究结果和结论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展;展望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1。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富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城市
2、化的不断发展,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耕地资源短缺问题亟待解决。为了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以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合理地开发土地资源,避免造成浪费。因此,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以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借鉴意义。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1.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了满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从而最终使土地能够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利用前景及限制因素,将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按照统筹兼顾
3、、地尽其利的原则,强调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统一。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宏观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配置,中观指各行业部门内部的土地配置,微观是地块内的配置,三者的合理统一,才能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需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对土地的利用结构、利用层次进行合理的安排。1.2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从人类利用土地时候就存在的,但最早注意此现象的是威廉配第,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最早起源于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体现的是在技术、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把握投入的度。在一定条件下,对土地不断的追加
4、劳动、资本,开始时报酬会随着增加,但超过一定限度,获得的报酬会减少。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分三个阶段,土地合理的利用阶段是第二个阶段,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相等的点到边际报酬为零的点,但具体投入多少的变动因素,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也会出现报酬的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不是粗放利用更不是过度利用,集约利用也有合适的度,只有合理的集约度,才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1.3 级差地租理论级差地租是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级差地租是相对于绝对地租而言的,是农业资本家租种较好土地而必须
5、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根据其形成条件不同,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距离市场的远近,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个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只要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水平,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土地的集约利用正是体现了级差地租理论,地租的不同必然吸引各种要素向中心城区的聚集,使产出的产业分布在周边,从而出现了明显的区位特征,而处于好位置的产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也会更加加大投入,因此又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水平提高。1.4 可持续利用理论可持续发展最早起源于生态学对于环境的关注,最著名的是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一
6、词,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也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部分。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保护土地环境的前提下,确保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土地作为重要的资源,土地安全关乎国家的安全,因此人们利用土地时也要遵循可持续利用理论,合理高效利用土地。1.5 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1 )是在1939年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提出的,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
7、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分为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通过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等对区域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能反映出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受干扰程度等,也能体现生态安全。1.6 生态承载力理论生态承载力的涵义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子系统
8、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大小、系统可维持的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其中生态弹性是支持条件,资源承载力是基础,环境承载力是约束条件。人类社会必须依存于自然,而自然存在境的容量问题,表现为资源的承载力,也就是人类的生存空间。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环境不断的干扰,环境有一定的自我恢复的功能,但是超越了环境的自我恢复的界限,就会出现环境的破坏,对于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2 国内外研究概况2.1 国内研究概况2.1.1、土地集约利用概念内涵集约用地主要指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土地的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的利用效率达到合理水平的一个行为2.马克伟在大地大辞典中认为“土
9、地集约经营是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集中投放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3”毕宝德从经济方面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在土地经济学中认为“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4。2.1.2、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研究尺度、评价体系的构建、理想值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上
10、。2.1.2.1、研究尺度 我国学者对不同尺度的地域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合起来主要有7个方面,一是对省级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例如麻战洪等5 对山西省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陈凯敏6等对广东省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二是对城市群体进行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例如王中亚等7以三大城市群为例,对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三是对整个城市区域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例如朱一中等8,邱磊等9分别对珠江三角洲和成渝经济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四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例如杨阳等10对廊坊市,付君等11对固安县,高惠君等12对厦门市,周伟等13对南昌市,杨蕾蕾等14对兰州市,石培基等15对乌鲁木齐分别
11、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五是对一个城市辖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例如冯长春等16对北京市东城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六是对开发区进行集约利用评价,例如朱秋芳等17、廖平凡等18、李翔等19、石忆邵等20、许振国等21、杜伟红等22、蔡昕等23、吕立刚24等分别对各类相关开发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七是农村居民点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例如陈竹安等25、魏洪斌等26、林伟丽等27、李昕等28、乔陆印等29分别对不同农村居民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2.1.2.2、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内学者在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时,考虑的研究区、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区影响因素的不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
12、系也不相同。朱一中等8、乔陆印等29、王亚中等7、杨阳等10、付君等11、高惠君等12主要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潜力四个方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邱磊等9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朱秋芳等30 从土地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利用的约束条件、土地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利用的程度和效率、土地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利用的利用趋势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周伟等13从城市投入、产出和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陈凯敏等6综合考虑土地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杨蕾蕾等14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总的来说,
13、国内学者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投入产出”、“经济社会生态”、“压力状态响应”等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1.2.3、理想值的确定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想值的确定方法也有多种,廖平凡等18认为理想值的确定采用目标值法、发展趋势估计法、先进经验逼近法、专家咨询法来确定时也要考虑开发区的时间动态变化和区域差异性。李翔等19提出了“目标值+区域修正系数”法设置评价指标的理想值。2.1.2.4、评价方法的确定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G1模型、因子分析法、模糊物元法、模型法、区域比较法和系统分析法、均方差决策分析法、评价法等方法。朱一中等8
14、、乔陆印等31、吕立刚等24、杨阳等10、石培基等15、王永峰等32、罗新茂等33、高惠君等9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李兰等34、杨蕾蕾等14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此外温秀琴等3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起来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为了避免评价方法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评价结果不准确,李焕等36、常胜等37运用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多因素综合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神经网络是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最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梁启学等38运用模型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陈凯敏等6、邱磊等9利用秩相关系数法、协调度、聚类分析和分析法,对评
15、价结果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刘宗强等39利用G1模型、区域比较法和系统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杨洁等35运用均方差分析法对安化县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2.2 国外研究概况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概念最早是大卫李嘉图( )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提出的。土地集约利用就是通过对土地不断增加劳动和资金投入,使土地能获得相对高的产量和收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就是通过研究土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确定在哪种程度的投入会使土地的效率达到最大。由于受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集约度的提高有限,当对土地的投入达到了临界点,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从这个点到边际产量为零的点之间,为土地的集约利
16、用区间,未到达此区间的为粗放利用,超过此区间的为过度利用40。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是土地投入产出关系实现区域土地的最大产出和土地利用效益。杜能在其创立的农业区位论中,通过假设“孤立国”的一些条件,推断出离城市最近的郊区,适合易腐烂、不宜长途运输或者重量大、单位重量价值低的产品,最后随着离城市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就越粗放,相反,距城市近的郊区,经营最为集约: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易腐难运)、林业(重量体积大)、轮作式农业(无轮休种植农作物)、谷草式农业(谷物、牧草、休耕轮作)、三圃式农业(粗放的谷物农业圈)、畜牧业(最外圈)这样的同心圆结构41。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创立了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 集约 利用 评价 研究进展 2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