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8页).doc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8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教育制度大致经历了重建、大发展和改革等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但在1988年以前,战前颁布的1944年教育法对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间,在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又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使它们发生了显著变化。l988年教育法是1944年以后英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法案,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并预示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总趋势。第一节 中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一、三类学校的发展与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官方和学术界几乎都赞成以三类学校的方式建立中等教育体系。战争结束后,这种思想仍占上风。1945年,教育
2、部在题为国家学校的教育政策宣言中表示支持三类学校的设想。1947年,教育部在新的中等教育一书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制。在这种背景下,从战争结束到50年代中期,各地方教育当局大多以三类学校的方式重建和发展中等教育,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不断增长的受中等教育的要求。 尽管官方一再强调建立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系,在实践中三类学校的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在人们的心目中,文法中学的地位最高技术中学次之,现代中学的地位最低。但是,战后初期发展最快的是现代中学,发展最慢的是技术中学。在1947年,英国有现代中学3000多所文法中学l 200多所,技术中学317所。到1956年,现代中学发展到3
3、636所,文法中学有1357所,而技术中学只有303所。从入学人数来看,战后初期,现代中学学生数占中学生总数的70左右,文法中学的比例是20,技术中学还不到4。不仅如此,现代中学办学任务也有所变化。本来,现代中学的学生是被ll岁考试淘汰下来的,人们认为他们不适合学习学术性课程,毕业后直接就业,不参加“普通教育证书”考试。但是,从1951年开始现代中学的部分学生也参加这项考试,有的人获得了证书。1965年设立“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后参加这类考试的人更多。不可否认, 三类学校在英国中等教育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尤其是战后初期,在中等教育机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代中学和文法中学的大量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
4、了国民对中等教育的要求。然而,三类学校意味着不同类型的学校提供不同性质的中等教育,这种不同性质的中等教育又导致了不同类型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和升学机会上的不平等。许多人认为,学生进入同一机构学习的办法可以弥补这一弊端三类学校体制遂逐步走向衰落。 二、综合中学运动 60年代以后,综合中学逐步兴起,并取代了三类学校原有的重要地位。 1综合中学兴起的背景1938年史宾斯报告中曾经考虑过设立多边学校的可能性。该报告从当时心理学研究和经济等角度出发,认为这类学校不宜推广。二次大战结束初期,人们对综合中学也不热心。60年代后,综合中学逐步替代三类学校,原因史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发展要求人们受到更加完全的中等教
5、育,甚至更高层次的教育。在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制中,选择性学校名额有限,现代中学质量低下,这种状况已不能满足经济、技术发展对专业人员的需求。为此,有必要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 其次,由于教育民主化运动的影响综合中学运动在二战后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它迫使统治阶级考虑建立一种更加民主的教育制度,使更多的人获得平等的中等教育机会。 再次,综合中学运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实际上,工党一直反对推行三类学校。1951年,为了争取选民,工党抛出中等教育方针支持发展综合中学。此后工党一直支持综合中学计划。1964年,工党再度执政后就把综合中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1965年7月,工党政府发布中等教育的结构
6、的第10号通告,请求地方教育当局按综合中学路线改组中等教育结构。从此,综合中学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保守党对综合中学却持反对态度,在保守党执政时综合中学的发展受到抑制。 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三类学校划分的心理学依据受到人们的怀疑。许多学者认识到,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不同的教育条件直接影响了学生智商的高低。1957年,全国教育研究基金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当时的选择性考试存在着12的误差,这意味着每年有7万儿童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因此,人们开始对三类学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信心产生了动摇。 总的来说,整个社会气氛有利于综合中学的发展。因此,尽管有阻力,综合中学还是迅速发展起来了。 2综
7、合中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1947年起,伦敦、布里斯托尔等地开始创办综合中学的试验,旨在建立一种不分现代、技术、文法类型而又能满足所有儿童对各种中等教育需要的新型学校。但是,50年代前,综合中学的发展极其缓慢。I 95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只有10所综合中学,学生占中学生总数的0.3,1955年也才有16所,学生占中学生总数的0.6。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党的竭力提倡,些地方逐步改组综合中学。1960年,综合中学达到130所,学生所占的比例为47。1965年综合中学发展到262所,学生比例为8.5。 1965年7月,国务大臣克罗斯兰发布第10号通告,要求各地方教育当局在一年之内制定综合改组的计划。根
8、据实践和讨论,该通告提供了6种可供选择的综合结构形式。其中设立招收1118岁学生的一贯制综合中学占的比例较大。此后工党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地方教育当局实行综合中学的改组。到80年代初,综合化改组实际上已基本完成。三、第六学级教育的发展与变化60年代以前,第六学级主要设立在文法中学学习期限两年。它不是五年级的自然延伸,而是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学生进入这一阶段必须通过选拔性考试。其中,1951年之前的入学资格是要通过学校证书考试,1951年之后的人学资格是要获得普通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的合格成绩。第六学级课程设置注重学术性,以升大学为目的,具有大学预科性质,实行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制度后,第六学级的主
9、要课程是5门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科目。随着文法中学的发展,第六学级学生人数也迅速增长。从1953到1960年,文法学校第六学级的人数增氏了一倍多。60年代以后,随着综合中学的发展,第六学级教育的主体由文法学校转到综合中学,教育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入学条件已经放宽。许多综合中学实行开放入学政策,只要学生愿意,无须经任何考试就可以进第六学级。后来,一些文法中学也实行了开放学入。其次,课程设置比较广泛。以前,第六学级是为极少数人升大学作准备的。随着第六学级人数的剧增,一方面,大学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这时第六学级除了开设学术性课程外,还提供技术课
10、程和职业课程为学生直接就业作准备。现在,第六学级课程分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3种,各校开设的具体科目并不一致,有的学校多达50多门、绝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数学、物理、历史、化学、生物、英语、地理、艺术、法语等。再次,第六学级教育机构多样化。除了普通中学设扩的第六学级外,6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单独的第六学级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第六学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偏重学术性教育的倾向并没有改变。这是英国中等教育能保持较高质量的原因之一。1991年1月,英国政府发表了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的白皮书。该白皮书表示将支持高质量的第六学级。四、考试制度的演变合理的考试制度是保证中等教育质量的一个
11、有效措施。第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开始实行学校证书考试,但这时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考试制度。英国现代考试制度是在二战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有“普通教育证书”考试、“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高级补充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职前教育证书”考试等。二战以后,英国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具有以下几个持征:逐步扩大参加国家考试学生的范围它反映出中等教育性质的变化;在更多学生参加国家考试的同时,保留了高水平的考试,以适合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在重视学术性考试的同时,提高职业课程考试的地位。第二节 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二次大战以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由大学训练学院、地方公立师范学院和地方私立师范学院
12、为主组成的师范教育体系。二次大战后出于人口出生率上升和义务教育的发展,英国出现了严重的教师短缺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事业。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政府又实行了改革。一、师范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到70年代中期,英格兰和威尔士共建立了23个地区师资培训组织包括大学教育系、教育学院(1964年前称师范学院)、技术教育学院、多科技术学院教育系、艺术师资培训中心等5种类型的两百多个师范教育机构、以及地方教育当局和教师团体等机构,它的领导机构为“大学教育学院理事会”由本地区大学副校长任主席。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本地区师范教育发展规划。考核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向教育部长(
13、或大臣)汇报本地区师范教育事宜等,对师资培训起协调、监督作用。l 975年被撤销前,该组织在战后30年英国师范教育发展中起过重要的协调作用。上述5种不同类型的师范教育机构各自承担看不同的师资培训任务。70年代初期以前,各种类型的师范教育机构都致力于培训师资。经过近30年的发展,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得到了改善。二、师范教育体制的变化1972年1月,以波特詹姆斯为主席的师范教育和培训调查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詹姆斯报告”。它提出实行三个连续的师资培训阶段从根本上重新组织师范教育,即师资培训三段制。第一阶段是普通高等教育,第二阶段是职前培训,第三阶段是在职培训。该报告特别强调第三阶段的教
14、育,建议每个教师都应该有定期脱产进修的机会。它还建议废除地区师资培训组织。师资培训机构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1975年7月,教育和科学部颁布继续教育法规,它规定大学以外的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机构正式纳入高等教育的公共部分。撤消地区师资培训组织,建立全国师范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及由它领导的15个地区委员会。这是师范教育机构改革的正式的法律依据。从此英国师范教育机构实行大规模的改组。1975年,教育和科学部宣布,英格兰的教育学院除l4继续以培养师资为目标外,其余的都实行合并。1977年又宣布停办40所、合并7所教育学院。到80年代初,英国只有30所教育学院主要从事师资培训,其他的教育学院都成为多科性专业学
15、院。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三、英国师范教育改革的特点回顾50年来英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历程,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以下三个重要特点。1师范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重视数量到质量,再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过程。战后十几年内,英国师范教育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师资不足。因此,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师资培训机构及师范生的数量上。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师资短缺的初步缓解,政府开始注意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l 960年开始,师范教育的学制从两年改为三年。60年代中期,英国建立了教育学士学位制度。英格兰和威尔士教育大臣要求1969年底以后毕业的小学教师和1973年以后毕业的中学教师都要经过专业训练。l 972年政府发表的教育
16、白皮书强调教师的在职培训,表明政府更加关注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此后,师范教育的内容与质量直是人们注意的焦点。显然、这个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1985年,政府在白皮书把学校办得更好中指出:在不少情况下,教师不能有效地指导各种类型的学生。约l5的中学存在着教师教授力所不及的课程的现象。同时,师资短缺问题并没有解决。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政府必须两者兼顾。2师范教育从单独的系统到成为公共高等教育的一部分。1972年以前,帅资培训机构(隶属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除外)不属于高等教育的领域。此后,随着教育学院办学方向的变化和师范教育的调整,师范教育成为公共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这对提高师资培训机构和教师的
17、地位无疑是有益的。但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似乎是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3师范教育机构的办学目标从单科转向多科。战后初期由于师资紧缺各类师范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纯粹是各种类型的教师。70年代初期以后,随着师资短缺的缓解和师范教育的收缩,师范教育机构开始招收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由单一变为多样。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一、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1、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大发展(1945-1973)二战结束后,英国高等教育开始恢复与发展。50年代,英国建立了10所高级技术学院,另有5所大学学院升格为大学。进入60年代,由于政治、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原因,高等教育的观念与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有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战后 英国 教育 改革 发展
限制150内